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江苏沿海地区8月份种什么蔬菜

1、秋萝卜。萝卜的品种有很多种,头伏萝卜一般指种胡萝卜,但是其它萝卜也可以开始种植起来, 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的需求量每年都是很大的。

江苏沿海地区8月份种什么蔬菜

2、秋黄瓜。黄瓜特别喜欢热天,而且很适应潮湿的环境,这对于8月的江苏沿海地区最适合不过。黄瓜从播种到收第一茬黄瓜大概在50~60天左右,正好赶上中秋和国庆两个节假日采摘,家庭种或者基地种都是一个很好的茬口。

3、芥菜。二伏天,正是种植芥菜的好时间。芥菜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都是能够种植的。芥菜的适应能力也非常的强,并且芥菜叶子的生长速度非常的快,一般种植上去50天左右就能够收获芥菜叶子了。

4、空心菜。空心菜也是夏季经常种植的蔬菜,空心菜的耐热性非常好,生命力又非常旺盛,扦插就能够成活,成活之后能够连续收获好几茬。八月份的气温条件还是非常适合种植空心菜的,不过在种植前最好做好催芽工作,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避免种子直接种植后发芽率低,发芽速度慢。

5、秋豆角。秋豆角也是八月当中不可或缺的蔬菜,秋豆角的产量非常的可观,并且豆角的耐热能力较强,非常适合家庭种植。秋豆角的种植时间北方地区一般在7月到8月份种植,南方气候较温暖的地区一般在8月份到9月份进行种植。秋豆角在种植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抗性较强,产量高,前期耐热,后期耐寒的品种进行种植。

6、生菜。生菜喜欢冷凉的气候,根系通常比较发达,具有比较强的耐旱力,适合栽培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生菜不耐寒冷也不耐热,因此适宜它生长的温度为15-20℃,可以使生菜的品质变得更好,对于提高产量通常也有帮助。

7、苋菜。苋菜喜欢温暖的环境,也比较耐热,但是不耐寒,若是在生长期间遇到了0℃以下的低温,便容易出现受冻死亡的情况,因此适宜苋菜生长的温度为23-27℃。苋菜不耐涝,因此当土壤湿度过大或者地面有积水之后,便容易出现死亡的情况,但它在水分充足的土壤中生长,也能提高它的品质,因此需要控制好浇水量。

关于蔬菜栽培的论文

二是区域特色鲜明。 徐州所辖市、县、区农业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在全省20项农业经济单项冠军中,徐州占有8席,铜山区获得设施农业面积第一县、食用菌产量第一县、奶牛存栏第一县,邳州市获得林业产业总产值第一县(市)、农产品出口第一县(市),丰县获得水果产量第一县,睢宁获得羊出栏第一县,沛县获得肉鸭出栏第一县称号。徐州市荣获全国银杏之乡、苹果之乡、三水梨之乡称号。

三是产业化形态显著。 全市建立高标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8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7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52家,2012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7037家,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79.9%。全市累计认证“三品”2948个,获批中国名牌产品3个,江苏省名牌产品、农产品33个,认定全国著名商标10个,全省知名商标18个。

四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快。 全年粮食平均单产达到863斤;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9.5%,总量、增量、占比、效益均居江苏省第一;肉鸭养殖领跑全国,丰县种鸭存栏量全国第一,本次实地考察的维维农牧科技公司核心牧场是农业部挂牌的良种奶牛推广中心,品种、设施、管理、产量、效益均为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实施国家和省农业科技项目700余个,培育小麦、玉米、甘薯等优新品种20余个,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近500万亩,比重达57%;农田托管专业化服务面积达60万亩,今年将向120万亩迈进。

徐州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率先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让人感触最深的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以大区域规划,带动大产业布局。 近些年来,徐州市先后制定出台《徐州市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徐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徐州市农业提档升级行动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一一贯之,明确提出“1+5”发展目标,即:全市重点设施农业,建立一大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五大产业体系,以故黄河沿岸为重点发展林果业,以沛县、丰县为重点发展肉鸭产业,以铜山为重点发展奶业产业,以邳州为重点发展大蒜产业,以贾汪、睢宁为重点发展食品菌产业,指导全市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县区产业发展特色化、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第二,以大工程支撑,带动大基地建设。 徐州市围绕“1+5”发展目标,持续实施“2020”工程,每年新建成20个5000-10000亩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基地和20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于2017年至2012年实施了“十百千万”农业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于2011年实施了现代农业十大项目、四大增收工程;于2017年起实施农业二次跨越行动计划(2017-2017)。目前全市已建成17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故黄河沿岸150万亩水果生产基地、邳州160万亩大蒜基地、新沂、邳州6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铜山5万头奶牛基地、丰、沛2亿羽肉鸭养殖基地、睢宁30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大规模产业基地。

第三,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徐州市注重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每个主导产业都培育一批优势规模生产基地、一套科技推广体系,一套质量安全监管办法,一批合作组织,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一个或几个知名品牌。如丰沛肉鸭产业体系,建成2亿羽生产基地;引进雨润、南京中意、河南华英等肉鸭加工企业42家,形成年加工肉鸭3亿羽的生产能力;引进和培育大型种鸭养殖企业5个,丰县成为全国种鸭第一县;创建集种鸭养殖品牌、生态基地品牌、加工销售品牌于一体的“古沛龙飞鸭”系列品牌,形成了国内知名的鸭业品牌群,正在成为全国鸭产品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

第四,以推进农业设施化,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化。 发展设施种植、规模养殖是徐州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多年如一,持续实施,一一贯之。以设施化提高农业效益,带动农业投入,这次考察学习的三堡镇徐村被称为江苏省食用菌产业“第一村”,全村家家是大户,户户有菌菇,全村人均收入近2万元,90%以上来自食用菌产业,康华食用菌公司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水平居全国先进水平。徐州市亩效益6000元以上面积达50万亩,亩效益3500-6000元面积达到200万亩。以规模化推动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形成特色优势,每个主导产业都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建立山药、牛蒡、芦笋出口特菜规模专业化基地50万亩,建立出口白蒜专业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形成蕃茄、辣椒、黄瓜、西芹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区域200万亩,全市建立千亩以上连片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30余个。

第五,以机制创新,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把工作创新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全市114个镇全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了土地流转管理全覆盖,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61万亩,占比达30%。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推进“三大合作”(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分合作、社区股分合作),全市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37家,入社农户比重达79.9%。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27家,资金互助合作社122家,全面推行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企业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田托管服务,实行订单式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统一服务模式,全市已经实施农田托管服务近60万亩,今年年底可望增加到120万亩。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确立了徐州农业“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工作目标,对全市114个镇实施差别化管理,分类考核,兑现奖惩。

二、徐州现代农业学习考察的体会与启示

徐州和淮北地相近,水相连,农业自然资源大体相同,徐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路径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观念引领,敢争一流。 思想的高度决定着发展的空间,敢争一流方能竞争一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农业的观念来谋篇布局,立足淮北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人文传统,超前谋划,高起点定位,错位发展,形成鲜明特色。必须构建现代农业制度来组织现代农业各要素,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确立和壮大主导产业。

第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特色,构筑优势。 现代农业发展动力之源在于市场,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之途在于培育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首要在于做大规模,唯有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影响市场,才能有效聚集和吸引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才能做响品牌,延长链条,形成产业体系,继而使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农业不同于工业,组织松散,培育一个特色产业需要数年之功,必须不断积聚优势要素,持续用力推动。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构建平台,聚集要素 。与国情略同,我市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选择优势区域,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率先探索,在提升农业装备水平,聚集科技、人才、信息要素,推动产业链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方面率先实践,是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积极创新,激发活力。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尤其需要创新,以创新经营机制,破解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生产与市场难以对接的制约;以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更加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金融创新,破解农业发展融资难题。

第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干事创业,勇于担当。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这其中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因循守旧,安于守成,显然难有作为,必将错过宝贵的发展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激励士气,大胆创新,宽容失败,敢于担当,建立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考核机制,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事业发展的力量。

三、对标徐州我市农业的差距与潜力

徐州市国土面积是我市的4.3倍,耕地面积是我市的4.3倍,农村人口是我市的5.2倍,人均耕地面积略少于我市,农业发展条件相似。对标徐州,更有利于我们发现差距,奋起追赶。

一是在农民收入上有差距,促进农业增效的潜力大。2012 年徐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762元,比我市多3476元,约是我市的1.5倍;农业增加值434亿元,是我市的8.4倍,亩均增加值4937元,是我市近2倍。我市在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收益率上潜力很大。

二是在结构调整上有差距,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潜力大。 徐州市出口白蒜、食用菌等五项为全国单打冠军,8个单项产业为全省之冠,设施农业比重是我市的'2.7倍,铜山区奶牛存栏量是我市的15倍,沛县肉鸭饲养量是我市家禽饲养量的2倍多,山药、牛蒡、芦笋特菜种植面积是我市蔬菜播种面积的1.5倍。我市段园葡萄、塔山石榴、隋堤沿线西瓜、日光温室蔬菜等方面有基础、有特色、有区域优势,做大做强潜力很大。

三是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有差距,园区平台建设潜力大。 徐州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是我市6.2倍;农民合作组织数量是我市的7.7倍;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到29.7%,比我市高出11个百分点;农业专业化服务率先发展;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目前正规划建设7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上潜力较大。

四是在目标定位上有差距,争创一流的潜力大。 徐州市把农业发展目标定位于“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底气足,目标高,气魄大。我市农业区域狭小,规模总量不大,在全省农业中份额比重不高,但在生猪养殖、日光温室蔬菜、石榴种植等若干单项产业发展上争创全省第一、乃至全国领先,则有基础、有潜力、有希望。

四、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加快促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借鉴徐州经验,立足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拉升标杆,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再定位再思考。 目前已进入“十二五”发展的中期,结合国家推动“四化同步”的新战略,我市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有必要对我市“十二五”以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把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置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和全省农业发展全局再思考、再定位,及时调整,拉升标杆,进一步突出主攻方向,明确工作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构筑特色优势。立足我市实际,可以在小麦和玉米两大粮食高产创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标准化养殖、石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发展等五大产业发展上率先突破,勇争全省第一;在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等单项工作上重点突破,争创全省一流。

2 、优化布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板块,坚持南粮、北菜、东山经果林的框架布局。粮食产业突出实施小麦和玉米两大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把大豆面积压缩到80万亩以下,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在隋堤以南打造60万亩吨粮田;蔬菜产业重点推动棚室升级改造,突出发展日光温室,通过5-10年的努力,打造10万亩日光温室产业带;东部沿山地带突出发展石榴产业,着力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打造20万亩优质石榴生产基地;养殖业突出发展生猪产业,以万头良种猪场为带动,以3000-5000头规模猪场为骨干,以500-1000头规模养殖大户为主体,以隋堤以南为重点发展区域,将濉溪打造为生猪生产大县,把隋堤以南打造为猪粮产业区;大力发展肉牛、山羊草食动物养殖,这是养殖业中的朝阳产业,努力用5-10年将草食动物养殖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20%以上。

3 、汇聚要素,打造富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应不同产业发展需要,分类培育加工型龙头、储藏运销型龙头、合作组织型龙头、专业市场型龙头,每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企业集群,依托龙头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围绕主导产业,凝聚科技力量,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依托龙头企业和规模经营主体,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动农机、农机结合,强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制定适应本地特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规模基地,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品牌,每个产业甚至争创1-2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各具特色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服务体系。

4 、创新机制,培育富有竞争优势的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规范土地流转,积极推进互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机制,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对于龙头企业,重在提高其市场开拓能力,完善与农户、与基地的联接机制;对于农民合作组织,重在提高其规范管理水平和服务带动能力;对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重在扩张数量,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快提升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建设主体。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探索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新型经营主体密切对接,提供优质服务的新模式,形成一主多元、运转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便利充分的信贷支持。

5 、园区引领,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继续强化凤凰山、百善、宝迪、口子等四大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能力,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引导相类、衔接配套的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支持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食产业为主导,以作物和生猪良种繁育为特色,以百善食品工业园区和铁路物流园区为带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南部粮食主产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古饶以猪-沼-菜为特色,打造绿色食品基地,创建高标准菜篮子基地形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渠沟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农大深度合作,打造科技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把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为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先进技术的示范区、现代农业装备的展示区。

6 、政策推动,持续用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实施“四化同步”战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重点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上,制定完善生产性建设用地、用电、信贷、保险、税收等扶持政策,根据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产业支持政策,集中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林业、农业等项目资金,优先投向优势产区,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城市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优势产业发展。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积极编制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

7 、人力支撑,凝聚力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着力培育农业企业家、农民创业带头人、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四支人才队伍。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为人才蓄养的主阵地,支持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吸纳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职业农民、技能农民,大量培育专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充分利用与中农大、安农大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吸引高档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参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整合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对县区、乡镇农业发展准确定位,分类考核,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一体的农业发展考核办法,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

蔬菜创汇商机无限

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使蔬菜生产面临两种机遇,一是粮改、棉改为蔬菜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加入WTO可极大地推动蔬菜的出口。

近几年来,全世界蔬菜年贸易额不断增加,亚、欧、美发达国家对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以日本为例,近20年蔬菜进口逐年递增,1996年已达209.4万吨,其主要原因:

一是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目前,经济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保健型食品为主的时期,美国和欧洲各国迅速改变饮食结构,由过去以肉食为主转变为以素食为主。据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主要食品,将是绿色食品。

二是发达国家蔬菜生产弱化。由于蔬菜品种繁多,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田间作业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致使发达国家种菜的劳力不安心种菜,不少菜田荒芜,蔬菜生产严重弱化。另外,加入WTO后,各国将取消农产品补贴,实行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其结果必将促使各国按比较效益的原则重新安排农业生产,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必将减少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发展一些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益高的作物如稻谷,而让出生产成本高的蔬菜等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我国是世界上蔬菜种类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例如去年我国蔬菜出口量是进口量的30多倍,出口金额是进口金额的50多倍,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优势。江苏省出口蔬菜1991年为2.78吨,1995年达到4万吨,1998年提高到14万吨。出口成倍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98年江苏省蔬菜等农副产品年出口约为6亿美元,而其他沿海地区,如福建省、山东省和广东省蔬菜出口规模更大,其创汇总额分别为江苏的2倍、2.5倍和3倍,存在着极大的出口潜力。

蔬菜是我国农产品中出口值最大、比较效益最高的产品,在价格方面存在着3个反差:

1、进出口价格的反差。据有关资料介绍,1996年,山东莱阳县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1.5亿美元,平均每吨创汇1250美元;当年度日本进口中国的蔬菜达81.81万吨,价值1420亿日元,折每吨价格1509.3美元。而同期泰国出口优质2号大米到岸价每吨仅为325美元,出口蔬菜是进口大米价格的3.85倍至4.65倍。

2、内外贸价格的反差。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及中国海关统计,我国出口粮食的价格低于内销价格,而出口蔬菜的价格则大大高于内销价格。如1993年,蔬菜平均每吨出口价折合人民币7800元,是国内市场价的8倍。

3、产加销价格的反差。根据江苏海星集团的经营实践,日本的常磐黄瓜在我国国内收购价格为每公斤人民币0.7元,稍经腌制装箱出口价为1.83元,而加工后日本市场销价可高达17元。产加销比为1∶2.6∶24。据山东省农委提供的资料,草莓国内市场价每公斤1.6元,一亩收入2400元,经过加工增值可收入9450元,而出口创汇可收入1950美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