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关于龙井茶的资料

龙井茶,浙江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关于龙井茶的资料

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早,二嫩,三勤。茶农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龙井茶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

传统的龙井炒制有十大手法:抛、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压磨,不同品质的茶叶又有不同的炒制手法。

扩展资料:

产地环境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

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

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茶叶种植技术

说明

台湾乌龙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乌龙茶的制茶工艺传到台湾后有所改变,依据发酵程度和工艺流程的区别可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台湾的植茶面积23000公顷,年产茶叶23000公吨,乌龙茶的种植面积占45%,

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即15000公吨。乌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台湾茶业的发展,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茶叶一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产物,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台湾岛在未开发前,孤悬海外,除了少数原住民外,是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十五、六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先有荷兰、西班牙的分占台湾南北,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到了17世纪中叶(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郑氏23年的统治中,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16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陆沿海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直到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统治期间,台湾人口大量增加,台湾茶叶也因此根植下来。1810年(清朝嘉庆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将茶籽试植台北县,获得成功,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1858年(清朝咸丰8年),英法联军攻击中国,迫令缔结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 Dodd)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购进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获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将127860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 Tea)的标记,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大受欢迎,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分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 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台湾茶之初期发展史,唯独乌龙茶发其光辉。其后,虽有后起之包种茶,继而走红之红茶,随后抬头之绿茶,但历经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之首位,永不凋谢,实乃台湾茶中之寿星。乌龙茶自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1879年,不过十余年,就一跃输出达五百余万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到了1893年,达到最高峰,总计983万余公斤。直至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始暂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但乌龙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至今五十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茶叶生产,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1990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茶叶来满足岛内市场。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茶叶对外贸易史仍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维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

一、地块选择与土壤管理

地块选择是茶树栽培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综合茶树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地势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来考察选定种植的地块。在茶树种植的土壤选择方面,倾向于腐殖质含量较高、土层肥厚的微酸沙质土壤,这一类土壤一般具有比较良好的透气、排水优势。

平稳是茶树种植过程当中对于地势的最基本要求,建议茶农选择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坡进行茶树的种植。对茶园的土壤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土地肥力的保持,通过使用草叶的覆盖可以稳定土壤对于水分的保持促进茶园土地的活性,还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杂草的发育以及蔓延。

二、平衡施肥

茶树种植的施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的内容,一方面是基肥的施加,另一方面则是追肥的应用。茶农应当选择秋天时节在茶树之间挖掘土沟,进行肥料的施加,推荐史丹利纯硫基17-17-17。

基肥的施加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保证肥料的充足性。理想的施肥方法是采用生物肥料与史丹利的纯硫基混合施加以丰富土地的营养成分。追肥的工作则是集中在茶树发芽的早春时节,首选尿素为主,有机肥为辅。土壤的填盖一定要注意搅拌的充分性与均匀性,为了避免土沟的下沉,应当是铺盖的填土高到地平线以上。

三、气候灾害和病虫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防治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干旱的预防以及害虫的防治。由于昭平县具有夏季高温少雨的基本特点,因此要在茶园的开辟上加强对抗旱能力的注意。为了预防干旱,理想的茶园应当选择在土层厚实的近水源地。病虫害的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茶尺蠖可使用苦参碱、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小绿叶蝉可选用藜芦碱、茚虫威、丁醚脲;

防治茶橙瘿螨可选用矿物油、炔螨特,防治芽叶病害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施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农药使用的频率与课题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对于茶树天敌应当尽量采用利用而非杀灭的方式;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积极应用与推广。

四、茶叶修枝与摘采

在适宜的时期对茶树树枝进行正确的修剪,对茶树的长势协调、茶叶的产量提高以及质量保证都是非常必要的。茶叶的修枝主要包括主干确定、抹蕾工作以及整形修剪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通过三到四次的植株修剪就可以突出茶树的主干,在首次的修剪当中一般落在茶树上挑选三四条比较粗壮的枝条来作为留用的主枝以备进一步培养;

第二次修剪在上次的留选枝干中再选定两到三个分支。如此反复,就可以修剪出一米左右的主干,确定出整株茶树的树形。

采茶时间的科学确定具有两层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所采集到的茶叶在质量上能够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避免对茶树健康发育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实践当中,根据茶树特有的“早采早发”特点,形成了一套采茶的基本方法。

在理论上,茶叶摘采的一般部位出于中开面以及小开面的中间,无论是在春秋季节还是在冬夏季节都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生产的茶树栽培管理当中,一般在春季将茶叶的摘采稍作提前,这样的茶叶采集方法有利于延长茶叶生长周期,处理好茶叶生长与采摘、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

一、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茶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