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茶是什么
大家都听说过谷雨茶这三个字,那么谷雨茶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谷雨茶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谷雨茶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冶人。
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族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一般雨前茶价格比较经济实惠,水中造型好、口感上也不比明前茶逊色,大都的茶客通常都更追捧谷雨茶。
中国茶叶学会等有关部门倡议将每年农历?谷雨?这一天作为?全民饮茶日?,并举行各种和茶有关的活动。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才算是真正的谷雨茶,而且要上午采的。
民间还传说真正的谷雨茶能让死人复活,但这只是传说。可见这真正的谷雨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茶农们这天采摘来做好的茶都是留起来自己喝或用来招待客人,他们在泡茶给客人喝的时候,会颇为炫耀地对客人说:?这是谷雨那天做的茶哦。?言下之意,只有贵客来了才会拿出来喝。
谷雨茶-品茶唐代民间酷爱茶,对茶的研究也极为精深。茶业兴旺,国家将茶税列为专税,茶品也单多。有广川的神泉、兽目,硖州的碧润、明月,夔州的真香,邛州的火井、思安,黔阳的都濡,嘉定的峨眉,泸州的纳溪,玉垒的沙坪,荆州的仙人掌,湖南的白露,长沙的铁色,薪州薪门的团面,寿州霍山的黄芽,庐州的六安,湖州顾诸的紫笋,庐山的云雾,杭州的龙并,绍兴的目铸等,都是名冠一时的茶品。宋代以福建建溪所产的龙凤团茶为上品,倘有客来,则设茶款待,上自官府,下至乡里,无不如此。
古人所饮用的茶,都须经过烹煮,气味浓郁。明朝初年,太祖朱元漳才发明用沸水冲泡茶叶的方法,操作简便,茶香怡人,于是沿用至今。
谷雨茶-茶地茶喜欢高温湿润的气候,我国产茶的区域,大多在北纬二十三度和三十二度之间,种类不一,制法各异,天时、土地都适宜茶的生长,出产的茶叶品质之佳,可称世界之冠。茶在对外贸易上,素来与丝并称。
谷雨茶-茶饮谷雨茶味清香,是解渴的妙品。我国在西汉时期,蜀地人最先用作饮料。王献憧约》中,有关于烹茶、卖茶的记载,而司马相如《凡将篇》中也有?井?字)。到了三国,蜀中饮茶之风更为流行,张梦阳和《晋中兴书》),其他的还有王檬、植温嗜茶成癖;夏侯恺死后现形向家人要茶的故事流传。
北方也将茶作为食品。如载:?苦茶久食,益意思。?《全晋文》卷五十二引用傅咸《司隶校尉教》中的记述:?闻南市有蜀岖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独何哉因为产茶的地区多在南方,所以饮茶的风俗,南方人比北方人接受得早。
谷雨茶-采茶茶一向在谷雨前后采摘。《茶疏》中载:?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宜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茶谱》也称谷雨前后所采摘的茶最佳,粗细都可用。民间将在谷雨日采摘的茶叫作谷雨茶,又叫谷雨先春。相传此日采茶炒制,可以治痰嗽及多种热病。
采茶必须选天气清明的日子,宜在清晨进行。所采的茶叶,不必太细,太细则芽刚刚萌生,而茶味尚欠;也不必太青,太青则茶已老,而茶味欠嫩。选择成梗带叶、微绿色、既团且厚的为佳。采摘时,必须拣去枝梗老叶,还须去除叶尖叶柄,以免将茶叶炒焦。
入山采茶多为女子。青青茶园里,边唱边采,满载而归,也是一种韵事了。
谷雨茶-制茶制茶时应将茶叶择净微燕,等变色后摊开,扇去热气。揉茶完毕,用火气焙干,以著叶包起。有谚语道:?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如善焙。?可见茶以炒焙制成的更佳。
谷雨茶-试茶竹庐火候,茗碗清缘,为人所爱。唐代温庭编有诗道:?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白居易也有诗:?留杨和冷食,出火煮新茶。?大概写的都是清明、谷雨前后品茶的韵事。
古人有斗茶、茗战之举,试茶、进茶之俗,在文学上亦不乏煎茶之赋,谢茶之表,斗茶之记,乞茶之诗,还有更多咏茶佳作,令人叹赏。唐代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有非常精彩的描述:?三月三日,上巳楔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爱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香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斟香沫。浮素杯,殷凝珑拍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号五云仙浆。无复加也。?雅人爱茶兴致之深,毕现于笔端。宋代太学生讲堂有茶会,张鉴的《赏心乐事》中关于农历三月,也有斗春堂赏牡丹芍药、花院赏紫牡丹以及经院斗茶的记载。
猜你感兴趣:
1.谷雨茶的作用与功效
2.谷雨茶的相关介绍
3.谷雨时节喝谷雨茶有什么好处
4.谷雨为什么要喝谷雨茶
5.谷雨为什么喝谷雨茶
6.为什么谷雨喝谷雨茶
山东是中国历史中的名城,在山东文化中,茶文化也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陆羽的记述,神农氏是中国第一位发现茶的饮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鲁国周公则使茶得以闻名于世,故而山东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饮茶于山东普及,始于唐宋时期,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巖寺,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孔孟之乡”山东作为华夏礼仪之地,更是提倡中国传统礼文化。客来泡茶,是许多地方的民俗和礼仪。茶,蕴含着一种“礼”的象征。
山东不仅有饮茶之风气,也产茶。《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据竺可桢研究和有关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溼热,所以关于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有茶的传说是有可能的。后由于气温骤然变寒使茶绝迹。据地方志记载,山东在元、明时期,昆嵛山区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场提举”。又《中国茶叶》1979年曾报道,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中,发现一株唯一的大茶树,“粗有三抱,高达五丈余”。
同年日本《茶》刊报道了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但没有山东省茶的试验、生产记载。新中国建立后,山东于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种茶。在1952年到1966年期间,山东省进行“南茶北引”试种,从1966年起山东省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产,在对山东省宜茶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以后,主要选择了三个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引种试种:
***一***东南沿海茶区,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临沭等市县。
***二***鲁中南茶区,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阴、临朐、泰安、新泰、莱芜、费县、苍山、郯城、枣庄等市县。
***三***胶东半岛茶区,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牟平、蓬莱、招远、莱阳、即墨、平度等市县。
其中,东南沿海的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种茶的经济效益高于相同条件的其他经济作物收入,是山东省最适宜茶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继续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 *** 、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山东茶文化的茶叶介绍
山东春山茶的产地,名茶厂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茶叶评比活动,“十五”期间共获各类奖项45个。春山茶场生产的“春山雪芽”、“春山雪剑”、“苍马山翠毫”等产品,被省农业厅评为“山东名茶”;2002年,“春山雪芽”在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获“银奖”。 2002年,玉山镇被临沂市 *** 列为“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年终检查验收获二等奖。2003年,县果茶办承担的《蒸青名优绿茶机制工艺的研究试验》专案,获得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春山茶厂自1987年-***连续三年被山东省农业厅授予"省级优质丰产园"称号。***、1990年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省级样板园”。由此可知,山东春山茶的优良品种和质量上乘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