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藻水怎么处理,裸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
水域水体营养化会造成水藻在水体大量生长,可以利用裸藻早清晚绿的特性进行人工捕捞,在养殖水产期间更换新鲜的活水可以使用对角防水的方式,减少裸藻数量,裸藻对于ph值较敏感,在水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降低水体ph值,抑制裸藻生长,裸藻喜爱在温暖的环境中,有条件可以在池塘搭建遮阳棚,保证水体阴凉。
一、裸藻水怎么处理
1、人工捕捞:
(1)水中出现裸藻,一般为人工进行捕捞,捕捞可以利用裸藻早清晚绿的特性在下午5-6点的时候进行。
(2)捕捞时可以自制密布网网兜也可购买网眼密度小的网兜,将漂浮在水面上的裸藻捞出,人工捕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裸藻在水体中的数量。
2、换水:
(1)养殖水产需要定期对池塘水体进行更换,水中出现裸藻后,也需将水体进行更换。
(2)将池塘水分排出至总容量的40%,采用对角注水、防水的方式为池塘注入新鲜的活水,这样能减少水体中裸藻的数量,抑制裸藻生长。
3、水体环境:
(1)裸藻对ph值较敏感,裸藻水中的ph值较正常水体高,ph值能调节裸藻的生长速度,可以采用使用弱酸将ph值中和降低的方式,如在水体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钙、白醋等,破坏裸藻的生长环境。
(2)裸藻喜爱温暖的环境,在水体温度高时,会大量的进行生长,养殖水产时可以将水体的温度控制在较低的状态,在夏日天气炎热,有条件的农户可以在池塘顶部搭建遮阳棚,以此来控制温度。
(3)池塘中出现大面积裸藻,可以在池塘底部种植水草,如伊乐草、浮萍等,能够起到净化水质,营造良好水体环境的作用,还能有效防治裸藻生长。
二、裸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
1、裸藻水在小面积形成的时候对于鱼虾生长没有很大的影响,在裸藻水生长面积过大,长期发展,自然死亡的裸藻会在水体分泌毒素,鱼虾吸入后会出现生长变缓,食欲不振的情况,严重情况也会造成鱼虾大量死亡。
2、裸藻水形成后,大量在水体中繁殖,水面覆盖裸藻会造成水体封闭,空气无法进入水体,水下溶氧量低,细菌就会大量地繁殖,鱼虾会出现感染病害的情况。
哪种疾病对水产动物危害最大?
一般在养殖水产中,弱碱性的水体是比较理想的养殖环境,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经常会碰到PH值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这时候一般养殖户都喜欢用生石灰进行调解,在养殖后期,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季节,又很容易出现PH值过高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水产养殖中ph过高如何处理PH过高的原因较多。
沉水草过多:大量的水草由于光合作用过度消耗水体中的CO2,造成PH过高。如果是这种原因,可以清除部分沉水草,降低水草的密度。
用生石灰消毒,使用剂量过大。或因长期养殖造成水体PH偏高:
第一步:换水。
第二步:使用有机酸解毒。
第三步:培菌调水。晴天上午,光合菌+EM菌+乳酸菌,全池泼洒。每周一次。
水产养殖中如何分清水质的好坏 1.透明度透明度太低,说明有机质过多,水质过肥,或水质已经恶化;
透明度太高,比如一米深还能看见底,说明水质过于清瘦,不利于水草及有益藻类等浮游微生物生长。好的养殖水体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公分左右。
2.颜色好水质
茶褐色:以秋冬低温季节较常见,经过肥水后的水体一般呈现茶褐色,主要以硅藻、隐藻为主。属于好水质。
黄绿色:以春、秋季较常见。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
淡绿色:以绿藻、小球藻为主。
以上都属于以有益藻为主的好水。
异常水质
黑褐色:当有益藻老化,甚至出现恶化时,水体有害物质过多,水体中以会产生毒素的裸藻、鞭毛藻等有害藻为主时会产生不太正常的黑褐色。
蓝绿色:水体以蓝藻、绿藻、小球藻为主。其中蓝色主要由有害藻蓝藻形成。出现蓝绿色水时,表明水质越来越适应蓝藻生长,一旦蓝藻形成绝对生长优势,这池水也就完了。
浓绿色:以绿藻、小球藻为主,但由于水体老化,绿藻以及小球藻生长必须的营养逐渐消耗减少,有益藻也逐渐老化,死亡,或由于水草因高温老化腐烂,水色由淡绿逐渐变成浓绿色。如果不及时换水调水,水质还会更加恶化。
坏水:
红色、酱油色:以甲藻、裸甲藻为主。当这类水藻大量繁殖时,水色会由红变黑。稻虾养殖塘口通常发生在秋季水稻收割后淹田十几天左右,由干稻草浸泡沤烂形成。这类水质通常伴随着氨氮、亚盐以及其他毒素超标等问题。
蓝色:易发生在6-7月份的高温天气,同时水体PH偏高,非常适宜蓝藻的生长。当蓝藻形成绝对生长优势时,水体蓝如油漆,中后期水面还会形成蓝色的油膜。蓝藻会施放巨毒的囊藻毒素,本身也不易被鱼虾消化吸收。
泥皮水: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在高温以及微生物作用下,浮于水面,严重的会导致封塘,隔绝空气。通常易伴有氨氮、亚盐超标的情况,在高温作用下,极易导致鱼虾发病。
3.感性指标:活、爽、嫩的判断当水体菌藻失衡后,正常的生态环境被打破,易腐烂的有机质与有害物质增加,水质容易发浓发粘,水色异常,水体不干不净,水面常有非常薄的一层油膜,水面张力变大,空气无法交换,造成水体缺氧,加速水质、底质的恶化。这种水有一种风吹不动,船荡不开的感觉,这就是不活,不爽、不嫩。不能称之为好水。
所以,我们常说的好水,一般都讲究活、爽、嫩,同时水体透明度达到30-40公分,表明有一定的肥度,有益藻及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较好。
水产养殖户如何预防倒藻首先!高温要照常补充藻类需要的碳源跟常用的活菌,不能只下活菌,不下肥,这个是不对的。适当的补充碳源,提高藻类活力才不容易倒藻。
第二!要减少池水污染源,杂质颗粒,很多人都说改底,降解。我认为这个是杯水车薪的做法,在虾苗健康的情况下,我都建议使用强氧化剂。比如氧速宝或者过硫酸氢钾,胆子大的可以使用漂白粉,关于用量大家可以底下留言咨询哦!像早期养虾不下药,真的只下表白粉。
第三!这个条件比较苛刻,不适用大多数人,就说用遮荫的方法,高位池 小的土池或者水泥池,用遮阳网遮掉一部分池子,这个减少藻类繁殖也能控制好藻类。
水产动物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六类:
①病原性疾病。
包括病毒性疾病、支原体病,真菌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②环境性疾病。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使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溶氧量、酸碱度、光照等理化因素的变动或污染物质超越了养殖动物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使其致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重金属等引起的崎形等。
③营养性疾病。
投喂饲料的数量或饲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养殖动物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时,饲养动物往往生长缓慢或停止,身体瘦弱,抗病力降低,严重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甚至死亡。营养成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腐败变质的饲料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④药源性疾病。
因不良用药导致的肝肾等内脏器官的损坏、抗药性的产生等。
⑤生理性疾病。
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所导致的某种畸形等,如种质的褪化。
⑥非生物因素与造成的损伤。
如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或操作不小心,使饲养动物身体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受伤处组织破损,机能丧失,或体液流失,渗透压紊乱,引起各种生理障碍以至死亡;也可因此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侵入途径。
三、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条件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是环境、病原体以及水产动物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1、引起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三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光照条件、水源水质条件。各种养殖动物的正常摄食生长,均有其对自然因素的特定要求,如对光照、水温、PH值、溶解氧、酸碱度及矿物质等,如果自然因素能处于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能保持正常摄食、生长,其疾病发生率下降;如果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所需最适条件,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则影响其正常活动及生长,从而导致体质下降,对病原入侵抵抗能力下降,对环境变迁的抵抗力下降,易导致疾病的暴发;当自然因素超越养殖动物耐受界限时,养殖动物死亡。
同样,自然因素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亦起决定作用,当自然因素适宜病原体时,病原体迅速大量繁殖,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加强,易导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而当自然因素不适宜于病原体时,病原体生长、繁殖甚至生命受到阻碍,对养殖动物的侵袭机率及能力下降,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率亦下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放养密度、池塘设施条件、管理措施等。
养殖水体对养殖动物容量具一定范围,在适宜范围内养殖动物能正常活动,超越水体容量,则限制了其活动,从而减弱其对环境适应能力,抑制了养殖动物生长、发育,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为疾病发生创造了条件。
设施条件亦直接影响水体条件,如果池塘排灌方便,则能保持良好养殖水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在池内加设增氧机,不但能保持池水溶解氧,同时对一些有害物质的氧化具决定作用。
养殖中的管理措施为人为因素中最重要内容,如养殖中投饵方式、水质控制、疾病防治措施等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生物、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它养殖品种,这些生物有些能消除残饵、粪便,有些能改良水质,有些为养殖动物饵料,而有些为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养殖中应保持有益生物占绝对优势抑制有害生物生长,从而保持优良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率。
2、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原体条件
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
病原体的来源有:水环境、土壤、养殖动物或鸟类等,其中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真菌性病原,大多为条件病原,仅当环境条件适宜其生长、繁殖、养殖动物体质减弱时才感染养殖动物,而原生动物、蠕虫等为寄生性,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其繁殖便易引起养殖动物疾病的暴发。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不同,致病力强的病原易使养殖动物暴发疾病,相反,则不易引起疾病的暴发,控制病原进入养殖水体,对传染力与致病力强的病原控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此外病原在宿主的身体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能使宿主致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7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