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果园如何控制杂草生长_果园控制杂草生长的方法

果园的杂草危害着果树的成长,那怎样除去果园里面的杂草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果园控制杂草生长的 方法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果园如何控制杂草生长_果园控制杂草生长的方法

果园控制杂草生长的方法

 一、推行果园覆盖法。

 山东省各地的果园近年来采用作物秸秆、杂草等进行覆盖,厚度在20厘米左右。覆盖法不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保护土壤,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越冬抗冻能力,还有良好的除草效果。

 二、提倡果园生草法。

 国外在果园普遍采用生草法,即在果树行间 种植 草带(或自然生草),株间和树冠下施用除草剂,全年多次用割草机除草,保持一年的草层厚度,割下的草让其就地腐烂,人工种植的草以多年生豆科的三叶草为主。利用自然生草必须除去恶性杂草。生草法能培肥地力,保护土壤,提高产量和品质。除草剂的使用,仅限于树冠下和株间,可大量节省使用量。生草法在国内苹果园中已有一定的面积。

 三、种植绿肥,以草压草。

 豆科绿肥如箭舌豌豆、毛叶菩子、草木犀等在果园行间或园边零星隙地种植,有固土、压草、肥地之功效,绿肥刈割后集中翻压,有很高的肥效。

 四、新栽幼树覆盖地膜压草。

 幼树覆盖地膜后成活率高,萌芽早,能促进树体发育,提早成型和结果。同时,覆盖地膜压草的效果十分显著,特别是杀草膜、黑膜在覆盖期不需除草。药剂防治是作为辅助 措施 ,即对地膜外生长的杂草,采用草甘磷、百草枯等定向点喷,喷药时要注意人体防护,切勿酒后喷施,确保安全。

 五、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灵活运用。

 人工除草安全、方便,除用人工外,不需其他投入,是目前生产上主要的除草方法。果树施肥、修埂等都依赖人工,这些作业也有除草作用。使用土壤除草剂前,也需铲除地面杂草,有的除草剂还需要混土喷药。所以人工松土除草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工除草必须及时,即?除小除了?,既省工又省力。清耕制果园主要依靠化学除草,全年喷药1一2次。由于果树根深,吸不到药,能保证果树安全,再辅以人工除草,基木上可以控制全年杂草危害。

 六、农业措施防除。

要想更有效地根除果园杂草,还应采取必要的农业措施,以杜绝杂草种子的传播和扩散的途径。对果树施用的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为防正果园外杂草的侵入,需及时消除果园四周的杂草。另外,要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正危险性杂草随着引进苗木或砧木种子时带入果园。

果园除杂草的技术

 果园的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株行距大,通风透光,比较适合各类杂草的生长。杂草发生量大,生长快速,和果树争夺条件(水、肥、光照、二氧化碳等),而且有些杂草还是传播病虫的媒介或寄生。因此,杂草对果树生长威胁很大,特别对幼树和未结果的果树。

 一、杂草种类

 果园类型不同,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而杂草的种类也不相同。如苗圃,前期主要是阔叶杂草,中、后期则以一年生杂草为主。新垦的幼年期果园,则以茅草、三棱草、刺儿菜、小旋花等多年生杂草为主,也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马齿苋等一二年生杂草。成年期果园主要以一二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为主,也有少量的多年生杂草,常见的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画眉草、野燕麦、铁苋、反枝苋、马齿苋、三棱草等。但果园间由于区域生态地貌的不同,其杂草的优势种和数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二、防除技术

 1、清耕法:在果树行间用人工、畜力进行中耕除草,一般在4-9月间中耕除草5-8次。该法简单易行,但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中耕时还会伤害浅土层的果树营养根,山区果园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2、间作法:在幼龄果园或果树行距较大、地面覆盖率低的成年果园,可在行间种植生长期短、植株矮小的作物,如花生、大豆、地瓜、马铃薯、小麦、菠菜、油菜等。此法可覆盖地面,减少杂草生长危害,并能增加收入,还可防止水土流失。

 3、化学除草法:此法见效快、省工、少时。但除草剂种类较多,必须根据杂草种类、果树品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品种,以避免发生药害。

 农达属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一二年生杂草用药后15-20天枯死;多年生杂草用药后25-30天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逐渐腐烂。该药对多种杂草有效,特别对多年生深根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防除一二年生杂草,每亩用200毫升;防除多年生深根杂草用量加倍,兑水量为30-50公斤,定向喷雾。杏树对该药剂敏感,使用时应注意。

果园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一、土壤封闭处理 5月中旬、6月中下旬是两个杂草发生高峰期,可结合中耕除草对土壤进行全面封闭施药。在果园使用土壤处理型除草剂,以防治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每亩加水40-60公斤,全面、均匀喷洒土表。对部分除草剂品种还要求浅混表层土壤。施药后,一般不宜中耕翻动土层。用50%乙草胺乳油100-150ml/亩+40%阿特拉津胶悬剂150-200ml/亩,可有效除去一年生杂草。

 二、茎叶喷雾处理在杂草旺盛生长期,应及时采取茎叶喷雾处理,不仅可防除一年生杂草,而且可以防治多年生杂草。在杂草3-5叶期防除最为有利,一般亩用药量35-60公斤。用12.5%盖草能乳油30-50ml/亩,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用40-75ml/亩,可防除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狗芽根、白茅、芦苇等。

 三、灭生性处理 在夏季杂草生长旺盛期,易造成草荒,会严重影响果树生长,应及时除草。对没有间作其他作物的果园,可选用一些灭生性除草剂,彻底铲除果树行间的杂草。这些除草剂对树叶部影响较大,所以严禁喷洒在树叶上。可用10%草甘膦水剂750ml/亩+20%绿麦隆可湿粉750ml/亩,可防除所有杂草。

 四、注意事项 使用克芜踪、草甘膦等除草剂时,严禁将药液喷在果树上,以免产生药害。喷雾时要喷到杂草上,喷雾要均匀,对宿根性杂草处理应达到湿润滴水为好。在果园应用除草剂时,应先了解杂草群落,再确定选用除草剂的品种,以达到高效、安全的目的。

果园生草的好处

 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长期以来,果园内化肥的大量连年使用,造成土壤板结、酸碱失衡、肥力下降,这是果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绿色作物根系强大,地上部分生长旺盛,含有大量丰富的有机质,翻压后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据试验,覆盖层下5-10厘米土壤有机质比生草条件下提高1%。最适合果园的绿肥作物是鼠茅草。

 2、保持土壤墒情

 绿肥作物对土壤墒情的保持,主要是通过活植物体减少行间土壤水分蒸发,吸收、调节降雨中地表水的供应平衡,生长旺盛时刈割覆盖树盘形成覆草保墒来实现的。据试验,在覆盖的条件下,土壤水分损失仅为清耕的1/3,覆盖5年后,土壤水分平均比清耕多70%。

 3、夏季保水保湿,冬季抗寒保温,延长果树根系活动时间。

 果园生草在春天能够提高地温,促使根系较清耕园进入生长期提早15-30天;在炎热的夏季降低地表温度,保证果树根系旺盛生长;进入晚秋后,增加土壤温度,延长根系活动1个月左右,对增加树体贮存养分,充实花芽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冬季草被覆盖在地表,可以减轻冻土层的厚度,提高地温,减轻和预防根系的冻害。

 4、改善果园小气候

 由于绿肥作物对土壤理化性的改良,土壤中的水、肥、气、热表现协调,提高果园空气湿度,夏季高温时节果园比较凉爽,对果树生长发育十分有益,并有利于减轻日灼病的发生。

 5、生草具有疏松土壤的良好效果

 生草覆盖和果园清耕比较,土壤物理性状好,土壤疏松易碎,通气良好,透水性好,能保持土壤结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蚯蚓繁殖,促进土壤水稳性固粒结构的形成。

 6、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益

 据试验,果园生草、刈割和清耕相比,可以减少锄草用工60%左右,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另外,由于覆盖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减少商品肥料和农家肥的施用量,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所有这些都降低了生产成本。

 7、提高果品质量

1.改善耕地条件

集中连片进行工程治水,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挖掘耕地土壤生产潜力。

1)湖滨洼地的渍害低产田,对原生渍害,要改善排水条件,把一部分有害水源引走和截断渍水来源,改良土壤;次生渍害的地区,深挖排水沟,在沟系密度不够的地区,增加沟渠的密度,并建设少量的暗管和鼠道;增加电力排水设施。

2)山丘冷浸田,要根据地形条件、水文、土质特性,建设截洪沟,防止坡水入冲;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推行水旱轮作。

3)旱坡地,主要是合理布局、农林复合立体利用、提高施肥水平和减轻伏秋干旱影响。抗旱应采取积蓄降水和拦截地表径流、开发浅层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覆盖保墒减少水分消耗、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等技术措施。

2.调整种植业结构

根据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鄱阳湖地区耕地对作物的适宜性程度,水稻、棉花、油菜以1,2级为主,分别占67.76%,76.49%,69.93%,尤以棉花的适宜性最高,1级地面积接近于1/2。水稻、棉花、油菜最适宜地类主要分布在赣江、抚河的冲积平原地区,不适宜地类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周围以及沿江地区。因此,鄱阳湖地区种植业结构应是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单产;调整棉花布局,巩固和发展九江北部棉区;稳定油料作物面积,提高单产;扩大豆类和绿肥等养地作物面积;适当发展早熟梨、猕猴桃等水果种植。

推行粮-经-肥(草)三元种植模式,利用秋冬闲田种植紫云英、黑麦草,实行肥(草)田轮作,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发展草食畜禽,畜禽粪便肥田。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促进农区种植业和畜禽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合理轮作换茬

单一长期的连作对农田生态环境有许多不利的影响。多年单一化种植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不利于地力的恢复和培肥。长期连作造成过分依赖化肥提高作物产量,既增加了能源消耗又提高了生产成本,又使土壤肥力下降,环境受到污染。长期的水稻连作,降低了土壤通气孔隙,使稻田通气不畅,致使土壤次生潜育化严重,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降低,作物产量徘徊不前,病虫草害严重。采用肥-稻-稻和油-稻-稻两年一次轮作,不仅能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可充分利用豆科绿肥的固氮和油菜根系对土壤难溶性养分的活化,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的供应。

江西农业大学通过4年的定位试验,以肥-稻-稻连作为对照,从作物生理效应、土壤理化性状、农田生物灾害、能量投入产出等方面研究复种轮作的生态经济效益,得出在江西乃至南方稻区,宜大力发展绿肥-早玉米-晚稻、绿肥-早玉米-晚玉米复种方式,且以紫云英-早玉米-晚玉米→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晚稻的轮作方式最佳。

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在上高的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瓜稻轮作,虽然晚稻的施肥量一致,但瓜稻轮作中的晚稻比连作晚稻增产13.6%,经济效益提高60%以上。稻菜轮作,大部分农户不需要对水稻施用基肥,只追施适量的氮肥和钾肥就能获得高产;稻菜轮作中的晚稻平均亩产达564kg,最高亩产达645kg。

4.发展绿肥生产

无论将绿肥作为覆盖作物、伴生作物或参与轮作,对水田土壤均有保护作用。豆科绿肥共生固氮;活化土壤中难溶性养分;吸收土壤中过量的硝态氮,以防止硝态氮淋溶渗透于地下水;翻沤腐化后培肥地力;释放可溶性养分,且养分供应全面,提供给水稻吸收利用,由此可以减少化肥成本,降低化肥不合理施用所造成的农业环境负面影响。

绿肥翻压利用后,由于大量茎叶和根茬的腐解,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矿质养分得到活化和聚积。绿肥培肥土壤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绿肥的化学组成、营养成分和C/N。周年有机质积累趋于紫云英>肥田萝卜>油菜(收籽)>冬闲。

根据土壤养分的调查结果及耕地土壤养分的演变,鄱阳湖地区应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绿肥的种植面积应恢复到占耕地面积的30%。北部平原岗地区,主要是在充分利用作物的空间发展绿肥,特别是在棉花行间、套种短期绿肥,培肥地力。南部周围平原丘陵区,双季稻种植面积大,需肥量大,当务之急是配肥地力,应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

5.推广秸秆还田

稻草还田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省化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同时减少秸秆焚烧和废气所造成的对大气和土壤、水质、环境的污染。

稻草还田的方式有直接还田(水稻留高茬还田、水稻秸秆人工或机械切碎翻耕还田)、过腹还田(主要用作猪、牛饲料,通过猪、牛消化排泄粪便还田)和垫栏、堆沤还田。

6.实行平衡施肥

化肥的增产作用毋庸置疑。根据耕地养分平衡状况,土壤有机质积累不足、水平较低,氮素略有盈余,磷素盈余较多,钾素不足,部分耕地存在微量元素缺乏。因此,耕地在增施化肥的同时,要强调化肥与有机肥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兼顾;化肥的施用要“控氮、减磷、增钾、补微”。红壤由于本身含钾量低,对钾的固定能力也较弱,钾素不足将严重制约土壤肥力的提高。要改善土壤的酸化状况,应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改变土壤缺钾的局面,除需要加大钾肥用量外,还要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江西省农科院土肥所的稻田施肥效应和土壤肥力变化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在等量N,P,K的条件下,稻田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增产效果>单施N,P,K>单施有机肥;化肥总的增产趋势是N>K>P;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促进稻田肥力的提高;长期平衡施用N,P,K肥料,不会降低土壤肥力;肥料对水稻的贡献率为48%。

7.推行稻田立体种养

稻田推行稻-萍-鱼体系,可减少化肥50%~60%,少用农药30%~50%,水稻产量比常规栽培略增,土壤氮磷钾增加15.5%~38.5%,水稻病虫害减少40.8%~99.5%,土壤甲烷排放减少34.6%。

稻-鸭共栖,通过鸭吃虫、锄草和松土通气,鸭粪便肥田,促进水稻生长,同时稻田为鸭提供食料和活动场所,实现水稻和鸭共赢,而且节省外部能量和物质的投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根据江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的试验结果,稻-鸭共栖模式不仅有很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可改善稻米品质。

8.改善耕地环境条件

鄱阳湖地区土壤侵蚀总体上不很严重,但鄱阳湖以及河流周围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而且还出现了堆积现象。因此,要建立鄱阳湖生态功能恢复与生态重建区、农田防护林生态示范区、沙化防风林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恢复区域内生态功能,保护湖区土壤生态系统,减少土壤侵蚀,防止土壤沙化。加快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迅速恢复“五河”及其主要支流区域的森林植被,尽快构建恢复其水土保持功能。加快鄱阳湖周边区域的森林植被恢复进度。鄱阳湖湖区周边地区如鄱阳、余干、星子、彭泽等县内湿地森林资源贫乏,有必要在鄱阳湖地区宜林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工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林,提高湖区森林覆盖率。

严格控制“五河”特别是赣江南支、乐安河上游沿岸厂矿的废水排放,以减轻有机物及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对污染的土壤实行人工修复。施用石灰、磷酸、三过磷酸钙等固定土壤重金属,利用沸石等改良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在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改种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超积累植物修复污染土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