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知名茶叶有哪些
名茶是对优质的高等级茶叶的尊称。重庆是我国茶叶主要发源地,也是优质茶叶的盛产之地。重庆名茶在国内外一直有着较高的美誉度。重庆十大名茶的称号由来已久,每隔几年,重庆茶叶学会和商会都会进行十大名茶的评比。
南川金佛玉翠茶:主要指南川区内生产的“金佛玉翠”牌茶叶,为优质名优绿茶。“金佛玉翠”已获得过国际、国内、省市等各个级别的20多个奖项。金佛玉翠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色泽翠绿,峰毫显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鲜嫩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黄绿嫩匀。“金佛玉翠”选用福鼎大白茶、巴渝特早等茶树品种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鲜叶。
龙珠翠玉茶:开州的龙珠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唐朝、清朝时就被列为皇廷贡品茶,如今产品远销十多个国家。产地位于重庆市开州敦好镇龙珠村龙珠寺大巴山一带,海拔800左右,土壤肥沃、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云雾缠绕,属天然的野生态环境。龙珠翠玉茶,形美、色绿、香浓、味醇,味绝佳、无杂卉。
云岭永川秀芽:永川秀芽是针形名茶,属于绿茶类。产于重庆市永川区,主要包括永川区云雾山、阴山、巴岳山、箕山、黄瓜山五大山脉的茶区。永川秀芽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9年研制生产,1964年经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正式命名为永川秀芽。其加工工艺于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四面绿针茶:“四面绿针”产自江津海拔800米的猫山茶园,硒元素含量丰富。产品采用独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外形紧卷多毫,嫩绿色润,汤色清,滋味鲜,馥郁回甘。
太白银针茶:产于长江三峡一带,早春三月采摘高山幼嫩茶芽,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精制而成。太白银针茶的特性是润绿显毫,条索紧秀,匀直若针,香高清纯,汤绿明净,味鲜醇爽,叶绿鲜亮,嫩匀成朵,乃名优绿茶之珍品。“太白银针”产品连续荣获“中绿杯”、“三峡杯”等全国及重庆市的名优茶评比大奖10余次;2008、2010年荣获“重庆十大名茶”提名奖。
鸡鸣贡茶:重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名优茶。早在清高宗乾隆十六年,鸡鸣贡茶就是贡茶。产地在城口县大巴山,这里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植被丰腴,是天然的名茶产地和宜茶种植区域。鸡鸣贡茶采摘大巴山富硒富锌带万亩高山无污染野生茶树鲜叶为原料,沿袭260多年采制工艺,采摘、制工更加精细。
涪陵白茶:因外形油润金黄,自然呈丫,冲泡后汤色清澈明亮,叶底似兰花盛开,叶色绿白相间(叶脉翠绿,叶片乳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涪陵白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鲜度特别好,氨基酸含量特别高。有专家表示,经过检测,涪陵白茶的氨基酸含量是普通名优茶的2到3倍,茶多酚仅为普通绿茶的一半,色香味俱佳,在茶叶界堪称国宝级稀有资源。
盛鼎玉露茶:产地位于重庆市万盛区青年镇更古村。
西农毛尖:产于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场。其形美、色绿、显毫,香气芬芳馥郁,滋味鲜醇爽口。西农毛尖茶以高山云雾之早春毛尖茶和洁白芬芳的茉莉鲜花为原料,运用现代茶叶加工工艺,精心制作而成。西农毛尖茶的外形紧细有毫,汤色黄亮清澈,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鲜醇隽永,叶底黄绿柔软。这个茶获得过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重庆市“三峡杯”名优茶评比金奖等多项荣誉。
林海翠茗茶:主要有优质名茶"翠屏银峰"、"翠屏竹叶青"、"翠屏铁花"、"翠屏玉叶"、"翠屏碧绿"等10余品种。林海翠茗茶成茶色泽翠绿光润,汤色碧绿,芽叶嫩绿,内质香气清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全芽整叶,条形紧秀。“林海翠茗”获过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中国是茶的故乡,那重庆茶道的知识你们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重庆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重庆茶道的介绍
重庆其实是一个有很多历史故事的城市,而茶文化在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文化,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经不是对比浓厚的程度那么简单,而应该是每一座城市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像北京的大碗茶,南方的功夫茶,重庆的盖碗茶,茶已经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且对身体有益,无论是心理还是科学上,茶对人体都是有益的,对于女生来说,茶可以减肥,乌龙茶去身体的脂肪,而原来网普洱茶则可以去血液里面的脂肪,起到降脂排毒的作用,而重庆,你会看见很街头茶馆,便宜随和,一张方桌,一把竹椅,再加一碗盖碗茶,这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茶道的简介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讲究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的传播历史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交流,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中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一些茶业继承中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中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茶的恢复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0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中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中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1880年,中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中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中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土耳其的茶农在为茶树剪枝。
1903年肯尼亚首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0年进入商业性开发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中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0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0世纪20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中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00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中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中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0%以上。
1962年中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中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00吨的绿茶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0世纪60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0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中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00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83年,中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0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中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中国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发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
外国人都称中国茶叶为CHINA TEE...中国人的始祖为女娲,中国女娲故里的女娲茶叶也被誉为"国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