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好水稻浅—湿—晒—浅—湿的灌溉技术?
水稻浅—湿—晒—浅—湿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移植到大田后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水和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节水增产之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浅水栽插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后期及抽穗灌浆前期灌浅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这种灌溉制度,技术简明,农民易于掌握,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但需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应用。其技术要点是:
(1)浅水栽插返青,水层保持在3厘米以内栽插返青,栽后7天能自然落干或排干田水,晾田2~3天。
(2)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分蘖前期,为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分蘖早发,要保持田面湿润,协调水气供给。晾田后灌水,经常保持田间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够苗后,为了抑制无效分蘖,需进行晒田,对分蘖力强的品种(组合)或肥力高的田块,要提前至茎蘖数达到预计穗的80%~90%时开始晒田。一般采取轻晒田,第一次晒至田不陷脚,田边开鸡爪裂时灌跑马水再晒,反复多次。
(3)孕穗中后期及灌浆前期保持浅水层。这一时期约在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15天,是水稻需水最敏感的时期,要建立1~2厘米的浅水层,抽穗前后可适当落干,保持根系强健。
(4)乳熟期保持湿润,掌握3~5天灌一次跑马水。黄熟期由湿润到落干田水,以便收割。
灌溉制度的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在生长发育各阶段严重缺水,对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将水稻一生需水时期划分为三个敏感期,在三个敏感期灌溉不当对产量影响更大。第一阶段是分蘖期,此时缺水会造成单位面积穗数大幅度减少。第二阶段是拔节孕穗期,此时缺水会造成穗数和穗粒数降低。第三阶段是出穗后,此时缺水千粒重和结实率会明显减少。如果这几个阶段连续缺水或受到干旱的影响,减少幅度会更大。因此,严重缺水地区的水稻灌溉应注意:
第一,在水稻非敏感期可以不灌水或进行湿润灌溉,水稻在短期内缺水呈旱状态,根系发达,一旦复水,浮根迅速长出,使氮肥的摄取量增加。同时由于稻土内好气微生物活动,使得稻田速效养分增加,从而不会严重影响产量。
第二,避免在水稻敏感期缺水或长时期缺水。一般在缺水地区应尽量避免水稻敏感期断水。尽可能不要在两个阶段连续断水,这样会造成更大幅度的减产。如果在第一、二两个阶段缺水严重,可适当进行湿润灌溉或间断灌溉。
第三,受到供水量的限制,缺水后复水在灌溉方式上宜采用先行湿润灌溉,然后根据水量充足与否进行浅水灌溉。
第四,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根据天气状况,适时调整灌溉定额。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在雨季到来之前多利用地下水,将地下水库倒空,然后利用雨季回灌。这样既可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同时又可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
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 m=H+E-P-H0+C
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单位均为mm。
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灌溉定额南方一般为300~360m3/亩,北方常在500m3/亩以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