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水产养殖水质标准

1、 溶解氧: 和所有动物一样,绝大部分都水产动物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时泛池致死。一般来讲养殖(育苗)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mg/L,至少应保持在4 mg/L以上,不低于3mg/L,高密度精养后期不得低于4mg/L。此外,溶解氧过高鱼、虾、蟹尤其是苗种也极容易得气泡病。

水产养殖水质标准

2、 PH值在6.5-9.0之间,不高于9.2。海水养殖在7.5-8.5之间,每日差别不得大于0.5。

3、 氨氮(NH3-N)含量因应控制在在0.6mg/L以下。 氨氮的毒性与水的PH值有关,PH值高时,氨氮可转化为对鱼虾有很大毒性的分子态氨,抑制鱼虾生长,损害鳃组织,加重鱼病。分子态氨在0.2-0.5mg/L的致死浓度下,会使水产动物急性中毒而死亡。鱼虾在发生氨急性中毒时,会表现为严重不安。由于在此浓度下,水质PH值呈碱性,具有较强的剌激性,使鱼虾体表粘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域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口挣扎。

4、 亚硝酸盐(NO2-N)对鱼、虾、蟹的毒性相当大,一般虾池若含量超过0.15mg/L时,可产生严重危害。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5mg/L时,鱼、虾、蟹某些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体力裒退,此时鱼、虾、蟹很容易患病,很多情况出现大面积暴发疾病死亡。

5、 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mg/L以下,超过0.5mg/L时导致鱼、虾、蟹、鳖呼吸困难,甚至中毒死亡。

海洋养殖有些什么工程?

未来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先进养殖模式的发展水平预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重要模式。因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未来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现行的工厂化养鱼设施设备相当简陋,只有一般的提水动力设备、充气泵、沉淀池、重力式无阀过滤池、调温池、养鱼车间和开放式流水管阀等。前无严密的水处理设施,后无废水处理设备而直接排放入海,处于一种普通流水和温流水养鱼的一种过渡形式,属于工厂化养鱼的初级阶段。另外,不规范的养殖模式导致养殖动物体质虚弱、病害频发,不得不长期、大量使用各种药物(有些甚至是违禁药物)对抗疾病,从而导致养殖中对药物的严重依赖,同时缺乏足够长的停药期使残留药物代谢,最终造成养殖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因此,要解决药物残留超标这一生产无公害水产品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根本上是加强科学的管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从而减少用药甚至不用药。

(1)建场选址养殖场应建在风小浪微、水质清新的沿海,既要考虑有充足的无工业污染的海水水源,又要有锅炉、饵料加工、生活用水等所需的淡水水源。

(2)建池养殖池应建为圆形或方形圆角,使水流能完全循环不留死角,池壁池底应光滑;池底应向中心有5%的坡度,使污物在池底中央排出,使池底保持清洁,适于鱼类栖息,并使养殖池的水质免受池底污物的污染。

(3)苗种及放养养殖生产所需苗种应来源于持有《水产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不用违禁药物,所用药物浓度严格控制。苗种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有活力,健康无病,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从异地购苗种时要进行检疫,严防异地病原生物传播。苗种运输前停食一天,长途运输水温温差小于5℃。

(4)科学调控养殖环境保持水深在35~80厘米。氨氮含量小于0.2毫克/升,溶氧大于5毫克/升,保持水质清新,光照均匀。根据水温要求调节水温和换水量。每天换水量一般为池水的4~10倍,并根据养成密度、鱼体大小、饵料及供水情况等进行调节。有条件的可采用物理、生物等综合水处理系统,将养殖水体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加以去除,使养殖水质达到《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2001)的标准。

(5)洗池与分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有部分无法通过换水排出而吸附在池壁池底。洗池对于去除养殖池底的污物有一定效果。无死角的养殖池形状结合向中央倾斜的池底和中央排污方式,可以有效地排出池底污物。尽可能减少分养次数,次数过多会使鱼体受伤,增加鱼的应激反应。

(6)饲料与投喂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2年)执行,饲料质量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标准,不得使用霉变、变质、受农药或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使用药物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1)标准要求,不得选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也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微生物制剂,以补足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饲料的适口性,促进鱼类的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增加鱼体的免疫力。

(7)病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有病害发生,要对症下药,忌乱用药物。在推广生态防病技术的同时,选择高效、低毒的渔用药物,及时对症进行鱼病治疗,并注意相应的休药期,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和产品进口国的食品标准。在鱼类快速生长时期,可定期在配合饲料投喂前,喷涂黄连水剂等中草药制剂、复合维生素制剂和低聚木糖等作为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促进其生长。这些制剂具有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代谢快和无残留等优点,并能有效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平时对养殖鱼的行为、摄食、身体特征等注意观察,结合抽样检查,有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随着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海水增养殖工程也有很大发展。水产土木工程主要有海洋渔场环境改造、苗种和养殖的围栏工程、过鱼工程等;渔业工程装备主要有工业化养鱼系统、网箱和浮式养殖组合体、新能源利用设备、人工利用上升流装备等。到20世纪90年代,人工鱼礁技术在渔场环境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大型组合式鱼礁、美国的钻井平台和大型船体鱼礁的投放,以及生产管理自动化,把鱼礁技术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工业化养鱼已经实现了高密度的生产方式,有流水式、半封闭式、循环过滤式。目前,德国、美国、挪威等国为了提高养殖密度,缩短周期,都在研制人工孵化装置、自动投饵设备和水质监控系统。网箱和浮式养鱼组合工程技术是目前的主要海水养殖形式。另外,可升降式网箱、抗扰性网箱等技术先进的养鱼设备相继问世。同时,人们还在这些网箱上安装了提高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电解装置,从自动投饵到保护、监控等完全实现了雷达和水下电视机。此外,大型浮动养殖组合体在一些国家已经投入使用。如果把风能、波能、潮汐能和人工上升流技术都直接应用到海水增养殖业中,为水产提供新能源,水产增养殖业将会有更新的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