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渔业水域?渔业水域现状如何
(1)渔业水域渔业水域泛指供发展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使用的水域。根据我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渔业水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2)渔业水域的现状渔业水域是渔业发展的自然基础,水域环境是决定渔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工农业污染、生活废水排放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重特大渔业水域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给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根据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仍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石油类和铜。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93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82亿元。因环境变化造成可测算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56.93亿元,其中内陆水域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12.62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44.31亿元。可见,加强渔业水域污染的综合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已成为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土种志》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的商品青虾主要靠采捕自然资源,产量低而不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水域的青虾产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此,江苏、浙江便着手进行青虾生物学研究。60年代中期,青虾养殖开始起步;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科研人员利用青虾抱卵虾进行人工育苗及养殖试验,由于青虾养殖技术水平较低,池塘养殖青虾产量不高,规格不大,效益较低;80年代末至90年代,超强度的捕捞和水质污染,使得天然青虾资源量急剧减少,成虾价格大幅上涨,经济价值越来越高,青虾开始作为名、特、优品种和调整养殖结构的重点,其养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商品青虾已由原来依靠天然捕捞转向了人工育苗和人工养殖。截至2009年,全国青虾养殖产量209401吨,特别在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发展最快,广东、福建、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紧跟其后。以江苏省为例,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摸索,池塘青虾养殖规模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5万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1/15公顷。发展到现在的150万亩左右,养殖产量可达12930吨,尤以2000—2004年养殖规模发展最快,年突破200万亩。在养殖结构上,由原来池塘常规鱼和青虾混养,发展到青虾与河蟹混养、青虾与名特鱼类混养、青虾与鱼种套养、青虾罗氏沼虾或南美白对虾轮养(套养)和池塘青虾双季主养等多种模式。在养殖产量上,池塘主养单产已由原来70千克左右提高到100千克以上。在饲料品种的选择上,更加注重考虑青虾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的品质,池塘主养青虾大部分推广使用以全价颗粒饲料为主的饲料。在养殖方式上,更加注重环境与养殖的协调统一,产品质量与养殖技术应用的协调统一,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形成养殖环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青虾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导品种,更是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