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影响
八王之乱引爆了汉魏晋以来的三大隐患。
一是皇权的衰落,汉天子的神圣价值被董卓践踏,曹操父子以功劳顺利代汉建魏,司马氏又用三代人的运作让皇权顺利易手,至此天子不再是那么神圣不可攀了,有能力有野心的人,都会怀揣魏武晋宣的梦想。皇权衰落,则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中央难以控制地方,而地方总想着取代中央。
二是阶级矛盾,也可以理解为士庶矛盾,汉朝察举制令垄断教育的地方豪强崛起,光武朝的度田事件里地方豪强就能够武装反对朝廷请查户口,豪强逐渐催生出士族大姓,汉末中央崩溃,“四世三公”世受汉恩的汝南袁氏反而成了割据乱国的主力军,曹操挟天子统一北方,得到了士族支持,到曹丕建魏,颁布九品中正制,给了士族垄断官员选拔的机会,后期恶变为不看才学仅看家世,而司马氏本身就是世家大族代表,篡魏建晋又大量让利给士族以获得支持,世族互相联姻,拒绝与民间寒门的交流,导致士庶差距拉大,几乎断绝了次等士族和寒门上升的途径,寒庶们敌视世族门阀,盼望天下大乱以出人头地,暗中催动中央权力争斗,甚至直接起事。
三是民族矛盾,中原政权与异族或敌对或合作,东汉就开始利用胡人保卫边塞,随着汉末天气转冷,人口到达峰值的中原不可避免地发生灾荒与战乱,塞外的苦寒也迫使北方民族南下以求生,曹操等人为补充人口迁徙胡族进内地,南迁胡人逐渐农耕化,胡人贵族也成功接触汉学,但自古存在的华夷之辨未能给胡人应有的尊重,西晋的权贵不仅压迫汉人平民,更变本加厉欺压胡族百姓,汉赵创立者刘渊也曾想效力晋廷,可惜被世族所排斥,后赵的石勒也曾被司马腾变卖为奴。
和这三大矛盾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纠缠影响,三大矛盾共同下刀粉碎了司马氏构筑的虚伪和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偏安南方的汉族政权基本没有矛盾三,因此相对于北方较为稳定,但缺陷也很明显,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矛盾一二也尝尝伴随中央权力波动而爆发,导致宗室反复屠戮,皇权频繁易手。
北方沦为受到汉化影响的诸族大乱斗的战场,后赵前秦都曾短暂成为临时冠军,但都没能探索出一套完全化解三大矛盾的手段,后赵像西晋一样宗室争斗而崩溃,前秦因淝水战败引爆民族矛盾,二者都在三大矛盾的共振下消亡,倒是出身于漠北的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重新统一北方,维持了时间较长的和平。
拓跋鲜卑雷厉风行的汉化改革得到了汉人士族的支持,二者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矛盾三暂时得到了缓解,统合的北方与南方形成南北朝之势,互争法理。但过于彻底的改革也沾带了汉文明不振的祸恨,汉化鲜卑在洛阳的繁华中迅速腐坏成了曾经的西晋权贵,北魏边境的六镇胡汉军民,保卫边塞的荣誉被洛阳权贵的漠视所践踏,边境的苦寒让他们忍无可忍,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胡族军民向曾经的同胞挥下了屠刀,北魏百多年来的胡汉贵族们,在河阴衣冠涂地。
六镇起义因矛盾二引发,以矛盾一结束,北魏由此分裂成了东西两魏,不久分别被取代,中国出现了“后三国”时代,东边的鲜卑化汉政权继承了最富有的地区却依旧在矛盾一二三的摧残下逐步衰落,南方的正统汉晋政权则被北方战争的余波重创,继续在矛盾一二的内耗中苟延残喘,而那个看似最弱最没有正当性的西边汉化鲜卑政权,吸取了八王之乱以来万千豪杰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制度,结合胡之勇,华之慧,在祖龙汉祖发迹的秦国故地出关击灭强大的东政权,再度一统北方,南方汉晋帝国的残续此时显得相形见绌,中华文明波谷的出口,竟在北不在南。
虽然三大矛盾的浅显让北政权的皇帝再次改了姓,却也解决了华夷之辩的芥蒂,隋帝国的战船摧枯拉朽让汉晋帝国彻底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华夏光复,再次一统。而无耻篡权的杨二父子,不仅吃着丰果还大口嚼着恶果,败坏大好河山让战乱再临,幸有当年西魏北周政权柱国的后裔奇谋神武,解决了这场再度倾覆华夏的危机,令华夏崩溃的三大矛盾,此时却早已垂亡不显,大乱世终于彻底结束。
这场被称为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世是残酷的也是充满希望的,昔日的东汉政权彻底分崩,曹魏司马氏勉力收拢了国家,却发现潜藏的危机已无法遮掩,终究被三大矛盾重创而南下,即便南方依然有无数英雄豪杰想挽回败局,再造汉晋,却举步维艰,无法保住一马平川的土地和离心离德的人民,遗留下来的矛盾依旧存在,只能逐步迈向死亡。诸族的厮杀摧毁了富有的北方,血泪交融,白骨遍野。分分合合,那些具备过去汉晋帝国特征的国家竞相失败,反而是身为征服王朝的元魏给北方带来了宝贵的和平,虽然失败但他的尸体上破芽出新的希望,待乱世终结,新的力量联合旧的势力,时代的车轮不曾停歇,华夏文明将走出低谷,迈向下一个高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53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