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苗的正确育苗方法
一、品种选择
1.选择大穗、少蘖、高产、抗倒、抗病、熟期适中的水稻品种。
2.种子量:平盘育苗机插秧,密度9×6寸每公顷60-70斤,密度9×4寸每公顷80-100斤。
二、播种前准备
1.做发芽试验。水稻种子浸种前必须要做发芽试验。
简易发芽试验方法为,将一定数量的水稻种子浸泡在30℃左右的水温中3-4小时,捞出后用塑料布包好,放在家中10℃左右的地方,每天打开一次,两天后查看出芽粒数。
2.扣棚。至少在播种前15日扣大棚,早扣棚有利于促进苗床化冻,提高地温。
3.晒种。将浸种前的种子在阳光下晒种2-3天,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消毒杀菌,同时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4.选种。推荐在比重1.13(50斤水中溶化10斤粗盐)的盐水中选种。淘汰成熟不好的种子。盐水选种后一定要用清水将种子清洗干净。盐水选种可以将出穗期提前3-5天,出苗率提高10%以上。
5.浸种消毒。主要目的一是让种子吸饱水分,二是杀菌消毒。浸种时间根据浸种温度确定,每天浸种水温相加后等于100℃,是最佳的浸种时间。例如:浸种水温为10℃,浸泡10天;20℃,浸泡5天。浸种期间每天将浸泡的种子上下翻动一次。浸种结束后,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播种,一定要将种子捞出随即催芽,切记不可将种子一直浸泡。
6.催芽。将浸种消毒后的种子放入3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当出芽率达到80%以上时,马上捞出置于冷凉的地方用塑料布包裹好,芽长以不超过1毫米为宜。
7.育苗土配制。选择无药、无碱、有机质含量高、较为肥沃的山皮土、旱田土、淤泥土、水田埂土等都可以用来育苗,加入腐熟农家肥或草炭土的肥土比不可超过4:6,按照说明书要求的量兑入调理剂,将育苗土的PH值调整到4.5-5.5之间。盖土不兑调理剂,也不要加入草炭。
三、播种
1.做床。苗床地每年要耕翻,深度10厘米以上,具备条件的施入有机肥,提倡秋做床,床高5-10厘米,在高床上摆盘育苗。床面宽度建议1.7米或2.0米,做床后耙平,用石磙子压实,两个床之间留0.3米的步道。
2.播种时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是基础,建议根据预计插秧时间确定播种时间。如果播种过早无法及时插秧,秧苗将变成“小老苗”、弱苗、病苗,插秧后“大缓苗”,极大的影响产量。一般平盘机插秧在计划插秧前30天播种。种田大户若5天内无法完成插秧,必须每隔5天进行分期播种。
3.浇水。播种前1天要将苗床浇透水,以保证出苗所需水分。
4.播种量。减少播种量是培育壮苗的基础,省农科院水稻专家推荐以下播种量,平盘育苗推荐播种量是:抓14穴的插秧机每盘用催芽湿种子1.6-2.0两、抓16穴的插秧机每盘用催芽湿种子2.0-2.4两。
5.摆床。苗盘底土厚度1.5cm左右,覆土厚度应在0.7-1.0cm左右,过厚影响出苗,过薄容易产生要害。摆盘时最好站在步道上尽量不踩踏苗床,踩踏后要将脚窝填平,盘边土埋好,不要透气。杜绝使用无底孔的秧盘。摆床后先浇透水,如有露籽及时补土。
6.打药及铺地膜。必须先浇水后打药,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施用除草剂,切记随意加大用量,以防要害。打药结束后覆盖无纺布或地膜保湿保温。
四、苗床管理
1.温度。出苗前棚外温度超过20℃时,必须通风降温,出苗后要及时揭掉平铺地膜,稻苗叶龄“二叶一心”之前,棚内温度控制在30℃以下;“二叶一心”后,温度控制在25℃以下。温度控制原则是“宁冷勿热”。
2.水分管理。原则是“宁干勿湿”,“二叶一心”之前,必须要控制浇水次数,在秧苗不旱死的前提下尽量少浇水。在每天早晨太阳直射苗棚前进棚观察秧苗,如果叶尖有露水(吐水)则不浇水,如果叶尖没有露水则浇水,浇水就要浇透,浇水时间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以后进行。
3.追肥。根据苗情追肥,不脱肥就不追肥。苗期追肥只能用硫酸铵。施用量是每盘3-5克(大约每平方米0.5两),追肥后浇水洗苗。插秧前3天要追施同样量的“送嫁肥”,插秧前1天喷施预防潜叶蝇的杀虫剂。
五、病害防治
立枯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立枯病发生的主因是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甚至会影响水稻产量,所以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57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