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稻苗发黄怎么回事

稻苗发黄可能是覆土过浅或者过厚、pH值高、壮秧剂施用不均、气温骤降等原因导致的。

稻苗发黄怎么回事

一、种子覆土浅引起黄化,覆土过厚也可能引起秧苗黄化。

播种时,种子覆土少,部分种谷外露,床面略干后土粒干燥,根系不能下扎,吸收不到养分和水分而形成黄苗。覆土过厚,种子在出苗时自身消耗营养过大,在离乳后期因营养不足出现黄化。

二、pH值高引起黄化。

土壤酸碱度对水稻生长有直接的影响,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转化, 特别是对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影响较大。适于水稻生长土壤的PH值在4.4-5.5,秧苗喜偏酸性土壤,pH值高,影响秧苗对养分的吸收,使秧苗因营养不良而黄化。PH值过低也会使秧苗遭受酸害而黄化。

三、壮秧剂施用不匀引起黄化,使用过量也可能引起发黄。

现在好多农户都是播完土后扬壮秧剂,壮秧剂扬不匀,幼苗刚发芽时,叶色深浅基本一致,到三叶期后开始分化,黄的黄、绿的绿,黄与绿明显呈现出来。

四、气温骤降引起黄化。

早春的天气变化无常,三叶期的秧苗体内含糖量低,抗寒能力弱。气温骤降后,秧苗根部细胞的细胞膜遭到破坏,透性增强,氨基酸等内含物渗出量增多,致使根际腐霉菌迅速繁殖并侵害根部,使根系吸收机能减弱导致秧苗黄化。

稻苗发黄如何防治:

1、根据水稻秧苗的不同状况,补充相应的所需营养,从而增强其抵抗力。可以用1公斤左右诺普丰,兑水1500倍,每隔10天左右叶面喷施1次。

2、积极防治病虫害,水稻秧苗快速恢复生长。如水稻绵腐病每亩采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硫酸铜1000倍液均匀喷施,立枯病要及时喷施甲双福,或瑞苗清等药剂和生根剂,或美洲星,或海藻酸进行防治。

3、排水晒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氧排毒。结合中耕,在晒田复水时施用氮、磷、钾速效肥料,以改善稻株的营养条件。在有机酸过多的稻田,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等,中和酸性,改良土壤性质。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农业信息网-苗床稻苗发黄是什么原因

水稻苗床,秧苗什么病?如何防治?

北方受寒流的影响比较大,水稻秧苗易受不同程度的冷害和冻害,给秧田管理和本田插秧造成了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插秧进程。为搞好秧田管理,减轻低温危害,特提出以下水稻苗床管理及插秧技术意见。

(1)抗低温措施。①大棚育苗,应减少、延缓通风,棚周围要围好草帘,棚内平铺地膜,并可在夜里1:00~2:00用盆生火或生烟增温;小棚育苗,要根据天气预报,棚上增加覆盖物,密闭保温,遇有霜冻,可以在棚内点蜡烛或生烟增温防冻。②对已受冻的秧苗要加强苗床管理,在日出前灌凉水缓苗,日出后,床面要平铺草苫,防止强光照射和避免温度升得过快而加重冷害,切忌高温捂苗;也可叶喷腐殖酸类有机肥料,壮苗促根。等心叶展开,有3片活叶时即可及时插秧。③插秧时遇到低温,要灌深水护苗,灌水要淹没秧心;缺水的地块要在夜里2:00,在上风向地边生火熏烟。④各地要注意气象预报情况,在终霜结束前不要盲目插秧,按规律办事,以免造成更大危害。⑤化控措施。叶面喷施水稻吨田宝,增强水稻抗低温胁迫能力。第一,播种前,用2000毫克/千克通用型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浸种;或者在2叶1心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1亩地;第二,拔节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1亩地;第三,灌浆期(齐穗期),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水稻吨田宝30毫升对水15千克喷施1亩地。

(2)育苗管理措施。

① 温度管理。春季水稻育苗棚内温度普遍偏低,为了控制好苗床温度,要在床中架设温度计(在秧苗最高叶尖下1厘米处),用以观察温度。并随时检查苗床情况是否利于出苗。出苗达80%时及时揭膜,防止白芽、烤苗。8:00以前和16:00以后,中间时间不揭地膜,严格控制各个生育时期温度。

种子发根期:最适温度25~28℃,最低温度不低于10℃。1叶期苗尖下1厘米处的温度控制在22~25℃,2叶期苗尖下1厘米处温度控制在22~24℃,3叶期苗尖下1厘米处温度控制在20~22℃,3.1~3.5叶期大通风,与棚外温度相同。

② 水分管理。种子发根期一般不浇水,如发现地膜下有积水或土壤过湿,在白天移开地膜,尽快蒸发撤水,晚上再盖上地膜。如发现出苗顶盖现象或床土变白、水分不足时,要敲落顶盖,露种处适当覆土,用细嘴喷壶适量补水,接上底墒,再覆以地膜。1叶期一般要少浇水或不浇水,床土保持旱田状况。2~3叶期:遵循“三看”浇水,一看土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二看早、晚叶尖吐水珠大小,三看午间高温时新叶是否卷曲,如床土发白、早晚吐水珠变小或午间新叶卷曲,要在8:00前和16:00后,用16℃以上的水适当浇水,1次浇足。3.1~3.5叶期:控制秧田水分,蹲苗、壮根,使秧苗处于饥渴状态。

③ 病虫害防治。低温气候条件下,有利于水稻绵腐病、青枯病和立枯病等低温病害的发生。

水稻绵腐病在水稻播种后5~6天就有发生,主要危害幼根和幼芽。可选用硫酸铜1000倍液喷雾预防水稻绵腐病。

青枯病一般当秧苗长到了3叶期以后开始发病,应做好通风练苗,夜间温度过低时应用草帘盖苗床,尽量降低苗床内的昼夜温差。如青枯病发生严重时,应立即灌水上床或异地寄秧。对已发生病害的苗床,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水稻绵腐病推荐药剂每亩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防治水稻立枯病推荐使用药剂:a.30%瑞苗清水剂,对水3000倍液,每平方米喷2~3千克。b.97%恶霉灵粉剂,每平方米用量1克,对水浇灌。c.3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10克,对水后浇灌30~45米2苗床。d.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1~1.5克,对水浇灌。e.2%宁南霉素水剂,每平方米用12.5~25毫升,对水2~3千克喷洒。f.2%好普水剂,每平方米用5毫升,加适量水苗床喷雾。

④ 化学除草。气温低,苗床湿度大,易发生除草剂药害,因此水稻苗床化学除草必须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氰氟草酯、禾草丹、敌稗等药剂。防除稻稗、匍茎剪股颖可采用莎稗磷、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等药剂。

⑤ 肥料管理。a.掌握施肥量尺度,平衡养分供应。施肥量要按往年常规施肥用量,避免因为秧苗矮小增加施肥量的现象,尤其要控制氮肥用量过多的问题。在具体生产施肥中,可以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的用量比例,缓解造成的磷肥营养不足的僵苗现象、增加硫基钾肥用量增强秧苗生理活性,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水稻抗病能力。b.正确选择好叶面肥品种,促进秧苗生育进程。由于低温原因可能影响生育进程,同时,后期也有可能出现高温而呈现秧苗急速过快生长现象,引发病害、降低秧苗素质,因此,通过叶面肥调控生长,选好叶面肥品种非常重要。生产中在加强苗床管理的基础上,要推荐使用腐殖酸类叶面肥,不用或慎用氨基酸类叶面肥,杜绝喷施“尿素水”等单营养促长行为。c.带肥下地,减少返青缓苗时间。在插秧前3~4天的时间内,在适当控水的条件下施用适量的尿素加二铵追肥或使用腐殖酸类型的叶面肥品种400~500倍液喷施,能起到带肥下田的作用,提高秧苗营养并减少缓苗时间。d.注重使用微量元素肥料,防止生理病害。冷僵型稻田在低温情况下容易发生缺锌等生理病害导致僵苗而影响分蘖,可以在插秧前3~4天向秧苗喷施硫酸锌肥,也可以选择带锌肥的叶面肥喷施。在本田,缺锌症状一般在插秧后20天的时间出现,如果出现缺锌症状,可以使用硫酸锌配合磷酸二氢钾直接喷施以缓解症状。

水稻秧苗期死苗是指在育秧期间,种子、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死亡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生理性死苗主要是由高温、低温和秧田管理不当所造成的烧苗、青枯和黄枯,严重的出现死苗,常成片发生。侵染性死苗则是由病菌所引起的绵腐病,多发生在3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湿润秧田和播种后遇低于10℃以下的低温,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病菌乘虚而入,侵染秧苗,造成烂秧,发病时先在幼苗基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以后再变成土**,病害开始是点状发生,如未及时治疗,便迅速向四周蔓延而成片腐烂死苗。

防治方法:

绵腐病:由低洼积水、深水灌溉引起的,应及时撤水晒田。长期阴雨低温、膜内通气不良,导致绵腐病蔓延,待天气稍暖时,适当揭膜,促进通气,并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0.1%硫酸铜溶液喷雾防治,并能兼治青苔,或每亩用草木灰25千克撒施,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由高温、低温和秧田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性青枯和黄枯死苗时,可用60%的敌克松300—500倍液兑水喷雾,同时,也可叶面喷施微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生长,如硫酸锌、磷酸二氢钾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16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