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概括宋代茶树种植业发展的表现

北宋茶区北限的南移,也促使了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继唐朝顾渚(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相界处)之后,福建建瓯的北苑成为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中心。有宋一代,建州和北苑成了出版茶书最多的地方。

概括宋代茶树种植业发展的表现

蔡襄《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均以建瓯或北苑贡茶为主要描述对象。从茶书的数量和内容上看,宋代建瓯贡茶代表了中国当时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的技术水平。

宋代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茶树品种分类和茶园管理方面。在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中,根据茶树的外形、叶形、叶色、芽头大小和发芽早晚等不同情况,将北苑一带的茶树地方品种归纳为七类:

一“白叶茶”,其特征是“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

二“柑叶茶”,叶厚芽肥、状类柑叶,是乔木型的良种茶树;

三“早茶”,发芽较早,一般都用其作“试焙”;

四“细叶茶”,生沙溪一带山中,“叶比柑叶细薄”;

五“稽茶”,芽叶细小厚密,呈青黄色,发芽也迟;

六“晚茶”,特点近似稽茶,但较诸茶更晚;

七“丛茶”,也称蘖茶,是灌木型茶树,一岁“发者数回”。

这是古代对地方茶树品种最早的分类记载。关于茶园中耕除草,《四时纂要》中只有“二年外方耘治”一句。据《北苑别录》所引的《建安府志》载:“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畲。若私家开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再如茶园冬管和茶树越冬保护方面,有了“挚稻糠入茶园培壅根株”的措施。

北宋初期,浙东浙西一带已经盛行“草茶”,出现了向散茶转变的高潮,创造出了“日注”这样一种名茶。

而且在宋仁宗景祜年间以后,洪州一带出产的“双井白芽”更是在品质上远胜“日注”而成为第一草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68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