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有什么样的传说
马援将军在雷州半岛屯军征战交趾叛军
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为平定交趾之乱,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半岛,庇护民众。
至今,在雷州半岛民间关于马援的故事流传很广,脍炙人口。
东汉建武16年(公元40年),交趾郡(现越南境内)首领征侧、征贰姐妹反叛,史称“二征起义”,叛军占据了九真、日南及合浦(汉代雷州半岛属合浦郡)等郡65城,攻占了南岭以南的大片土地,波及越南中部,广西钦州、北海、防城、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给当地黎民百姓带来极大滋扰。
公元42年4月,得知征侧起义称王后,光武帝下诏令华南各郡制造车船,修筑道路、桥梁,储备军粮,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汉兵八千,合交趾兵共两万军队和两千艘车船,“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逢山开道,遇水架桥,长途跋涉一千多里,水陆并进,南征交趾。
马援行军所过之处,辄为郡县修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并颁行汉律。据嘉庆《雷州府志》载:“东汉建武中,伏波将军马援筑徐闻城。”(雷州半岛汉置徐闻,唐改雷州。)为了加强防卫,马援将军曾修筑古城。当时城南门外“兵马云集”,因而饮用之水困难。马刨地得泉,后称“马跑泉”,如今遗址犹在,可为佐证。马援行军中不忘教导后辈,兵至雷州半岛西海岸马流村时,曾给兄子严、敦写信、教诲他们如何做人。明末诗人屈大均《雷阳曲》有“马流遗子姓,交趾奉旌旗”的诗句。
马援大军大破交趾二征,斩杀了数千个顽固不化的叛乱份子,招降了临阵倒戈的一万余人。交趾叛军四分五裂,二征率领一部窜逃。传说叛兵退入雷州半岛,汉军穷追。两军在雷州半岛西海岸对垒,汉军假装败退,往身上涂上猪血牛血诈死。叛军中计全面反扑,结果“死尸”复活,大败叛军。叛军丢盔弃甲,坐船向北部湾海边窜逃,汉军只能望洋兴叹。马援急中生智,命人沿海岸布上“金蛙战鼓”鸣击,霎时间,北部湾上空战鼓雷鸣。叛兵在大雾中草木皆兵,误以为被汉军包围了,鬼使神差将船只驶回雷州半岛岸边。眼看叛军就成为瓮中之鳖,却碰上了潮汛,海潮瞬时不断上涨。马援将军情急之下喝退海潮,歼灭叛军。直至今天,在雷州半岛,东海岸,海潮每天涨退两次;而在西海岸,海潮每天只涨落一次。据说,这就是因为伏波将军喝令西海退潮的缘故。如今在雷州半岛西海岸的草潭长洪角头沙一带,还有“马蹄井”的残迹。据说是马援的战马踏出一股清泉,形成了一口水井。
据古志载,岭南“上雾下潦,飞鸯坠水”,瘴雾弥漫,雾瘴气弥漫,加上暑热蒸人,天空中的飞鸟有时竟会突然中暑坠水而死。至今,雷州半岛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马援率部南征时,兵至雷州半岛,将士水土不服,多染时疫,由于气候恶劣,马援的军队经常吃一种名叫薏苡的果实增强体质,避免瘴气的侵袭。马援班师回朝时,将薏苡满满装了一车带回去种植。京城里的人从没看到过薏苡的果实,还以为马援从南方带回了奇珍异宝。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诽谤他当初将一车珍宝从南方运到京城。光武帝勃然大怒,把封马援为新息侯的大印都追收回去了。据《后汉书•马援传》载:“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后来有“薏苡明珠”的成语,薏米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宋人苏轼曾赋诗叹曰:“伏波饮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至今徐闻一带仍流传薏米的传说。
为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平息叛乱,造福雷州,雷民感恩戴德立祠纪念。至今雷州、徐闻、遂溪等地,亦存伏波庙。宋宣和二年(1204年),饱受金兵骚扰之苦的宋徽宗期待朝廷能有马援一样的猛将,封马援为忠显佑顺王。法封文有“雷州忠显王……遗爱犹存,庙食千年,英风尚凛”。
马援这次南征,其功不次于前辈路博德。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岭南,开置七郡,才被封数百户,而马援就被封三千户。马援在雷州半岛屯军,对于加强雷州半岛与中原联系,以及雷州半岛经济、文化、技术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雷州半岛前几百年是不是火山爆发才有现在的雷州半岛?
不是吧,是与古人有关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3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