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好水稻浅一湿一晒一浅一湿的灌溉技术
水稻的浅湿干灌溉技术是这几年在大面积推广的一项稻田水分管理的新技术,应用这一项新技术对于节省稻田用水、辅助防病、抗倒伏以及提高米质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同时,应用这项新技术也能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也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田的浅湿干灌溉技术,简单的理解就是灌浅水、自然落干、适当晒田的水分管理方式,看着挺简单只有3个步骤。但是也需要在适宜的时期、适宜的晒田程度和晒田时间,才能达到上述的几种目的。
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但是并不是全期都需要地表有一层明水。也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段里田面上的明水都是无效的、浪费的状态。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比较低,只需要达到田面湿润、脚踩能出水就完全可以满足水稻营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只不过,在水稻营养生长的前期,也就是移栽初期、返青、分蘖期由于药剂封闭除草、追施返青肥和分蘖肥的需求,不可避免的会在田面保持一定的水层,一般都在5-10公分左右。所以,在这个阶段进行浅湿干的水分管理不现实。
但是在水稻幼穗分化、花粉母细胞形成、拔节、抽穗、扬花期这几个阶段,由于生殖生长的需求,是对水分需求最为强烈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田面必须保持湿润或者是保留3厘米左右的浅水层,以避免田面干旱对水稻生殖生长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生殖生长期的这几个阶段,也是不能缺水的。
所以,相以浅湿干的技术来管理水分,只能是在稻田移栽封闭结束之后直至水稻孕穗之前的这个阶段。既药剂封闭结束之后,排干田面的水层,待田面出现1-2厘米左右的裂缝时在补充田面的水分,保留田面水层大概3厘米左右。待其自然落干,再次出现1-2厘米的裂缝时,再次补充大概3厘米左右的水层。一般来说,在药剂封闭结束之后直至水稻孕穗之前,采取浅湿干的灌溉方式可以晒田2-3次左右。这对于改善水稻根系的生长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7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