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乐山竹公溪历史沿革

在三江环抱的乐山城,竹公溪是一条婉约秀丽的穿城之河,串联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风情万种的点点滴滴。

乐山竹公溪历史沿革

按《乐山市市中区区志》所载,竹公溪源自悦来乡天公山东岳庙附近,全长26.74公里。

唐代,《通典·州郡》说:“嘉州,故夜郎国。汉武开之,置犍为郡。后汉、晋、宋、齐皆因之。”史载,夜郎国以竹为姓,竹王生于竹溪,竹公溪因此得名。

宋代,宋祁有诗《答劝农李渊宗嘉州江行》云:“嘉月嘉州路,牁峨接画船。山围杜宇国,江入夜郎天。”此诗与“夜郎说”相互印证。

明代,万历《嘉定州志》卷一载:“竹溪,西北三里,环溪多竹。俗名祝公溪。从当年著姓齿德者而名,犹张公溪之类。”此志,提出“环溪多竹”和“祝姓为名”命名两说,并对“夜郎说”加以否定。

清代,同治《嘉定府志》又云:“时夜郎旁(犍为)小邑也,夜郎之竹王,生于竹溪,即以王之小字为国号,其后表封之祠,而竹公溪乃其故里,因立竹王三郎祠以祀其父子,固常情而。”再度肯定“夜郎说”,同时以竹王三郎祠(竹王祠)加以佐证。据我市文史专家唐长寿考证,竹王祠始建于唐代,其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城区“下观音”一带。

翻开尘封历史,抛却各家纷争。不管竹公溪名自何处,可以肯定的是,自北宋起,古人曾多次兴修新兴堰、永丰堰、江公堰等水利工程,引竹公溪水滋润上万亩稻田,成了乐山城的“生命之源”。

解放后,政府多次对江公堰体进行整治。至1990年,江公堰灌区实现农田灌溉12400亩,同时向沿岸提供工业、副业供水200多万立方米。

2018年乐山市发布《乐山市竹公溪流域生态环境整治概念规划及重要节点城市设计》,根据规划将竹公溪建设成为滨水休闲活力带,成为流域生态整治带动周边产业功能提升的典型示范,打造成乐山城市名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7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