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时代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西周时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诗经,小雅?白华》中就记载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灌溉排水相应地有了较大发展。著名的如魏国西门豹在邺郡(现河北省临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和改良盐碱地,楚国在今安徽寿县兴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统一国力强盛时期,也是灌溉排水工程第一次大发展时期。特别是西汉前期的水利建设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兴建的灌溉工程,当时号称灌田4万顷,使关中地区成为我国最早的基本经济区,于是“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汉武帝时,引渭水开了漕运和灌溉两用的漕渠,以后又建了引北洛河的龙首渠,引泾水的白渠及引渭灌溉的成国渠。汉代除在统治的腹心地区渭河和汾河谷地修建灌溉工程外,还为了巩固边防、屯兵垦殖,在西北边疆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地区也修建了一些大型渠道引水工程。
隋唐北宋时期
我国第二个灌溉排水工程发展时期是隋唐至北宋时期。唐朝初年,定都长安,曾大力发展关中灌溉排水工程,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江浙一带农田水利工程得到迅速发展,沿江滨湖修建了大量圩垸,排水垦荒种植水稻,塘堰灌溉更为普遍。同时提水工具也得到改进和推广,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到晚唐时期,太湖地区的赋税收入已超过黄河流域,成为新的基本经济区。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从西汉时的不足20%上升到40%多。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又名《农田水利约束》),这是第一个由中央政府正式颁布的农田水利法令,同时还设立全国各路主管农田水利的宫史,使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后,又进一步推动江南水利的发展,不仅苏浙一带水利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东南沿海及珠江三角洲水利建设也开始有所发展。
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灌溉排水工程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全国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从元代的5000多万人,发展到明代的9000万人,到清代康熙年间超过了l亿多,到清代末年已达到4亿人,全国人口在500多年间增长了7倍多。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和亩产必须相应地扩大和增长,所以,也促进了水利的大发展。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水利已得到广泛开发,仅在洞庭湖区的筑堤围垦,明代就有200处,清代达四五百处,所谓“湖广熟而天下足”,可见两湖地区已成为全国又一个基本经济区。与此同时,南方的珠江流域,北方的京津地区,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灌溉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东北的松辽平原在清中叶开禁移民以后,灌溉排水工程也有所发展。
19世纪后期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时期水利在局部地区虽有所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则是日趋衰落。19世纪后期,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一批水利学者从国外学习归来,开办水利学校,传播先进科学技术。 1914年,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河海工科专门学校在南京成立。 1917年以后,长江、黄河等流域相继设立水利机构,进行流域内水利发展的规划和工程设计工作。 1930年由李仪祉先生主持,开始用现代技术修建陕西省泾惠渠,以后又相继兴建了渭惠渠、洛惠渠等灌区。
大家北方地区的农田为旱地 是灌溉方式
我国灌溉系统发展史1.1灌溉系统雏形 奴隶社会中,农业生产方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恤。传说沟恤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大禹治水时已经出现,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般规模较小。至周代,农田沟恤已形成系统,当时按其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耕地面积大小一般分作法、恤、沟、遂、删、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系统。除了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池,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人工筑堤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保证率。1.2规模化灌溉 从战国开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沟恤,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典型的灌溉工程有:都江堰、郑白渠、坎儿井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采用无坝引水渠系,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部分组成,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的白起渠是破渠串联式灌溉工程,它从汉水支流蛮水引水,将分散的破塘和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关中平原上规模最大的郑国渠,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郑国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所以说朝代可追溯至夏以前三皇五帝时期的奴隶制社会! 下面是补充
2古代的水利灌溉
2.1 周代水利灌溉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水利灌溉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古史称,禹(大禹)、益(伯益)时起,即知利用河渠和井灌农田、园圃”。到周代由于井田制的实行,井田之制已相当发展和完备。公元前1300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井”字的原形象形字,说明了当时已有了凿井取水的设备;“甽(zhen)”“畊”“畓”等字也反映了当时已有了利用流水、凿井取水灌溉田地的简单技术。
2.2秦郑国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
由春秋战国到秦,正是我国前封建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进步,加之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大规模灌溉工程创建提供了充分条件。大约在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国根据韩国所派水工郑国的意见,花费10年时间,修成郑国渠。据《史记?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灌田。……渠就,用注填阙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肥沃,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这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当时六国的水利工程,一般以运输、防洪为主,灌溉规模都不大。
2.3 汉、唐是关中水利灌溉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唐时期是陕西特别是关中水利灌溉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灌区和灌溉面积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秦代只利用泾河兴建了郑国渠,汉代开始先后开发了关中泾、渭、洛、千四大河流,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汉武帝时期从眉县引渭水向东北流,穿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入蒙笼渠,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一带农田,加上以后渠道延伸扩大,增修的水利工程,至唐代关中的水利灌溉面积已达3.84hm2。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诏令著名水工徐伯,建成了一条从长安起,引渭河水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入黄河,全长150多公里的漕渠,不仅解决了都城长安的粮食等物资的运输问题,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农作物的急需灌溉问题。汉武帝还从征县(今澄城县)开渠,横穿商颜山(今铁镰山)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万余倾故卤地。汉代还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了六辅渠、白渠,进一步扩大了灌溉区域。其他中、小型水利工程也有所发展。唐代在以前水利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扩大,并自龙门下引黄河水灌溉韩城一带农田,据有关历史记载,当时关中水利灌溉面积已达33.3万hm2(500万亩)以上。
2.4 宋、元、明、清水利灌溉兴废交替并逐步衰落
宋以后,由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下坡路,历代在水利灌溉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新建或改建恢复了一些灌溉工程,在水利灌溉技术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没有再兴建大型灌溉工程,一些旧的工程也逐步走向衰落,郑白渠就是一个缩影。宋以后曾多次修复白渠口并新开丰利渠,元代开王御史渠,明代修洪渠堰,开广惠渠、通济渠,但灌溉面积都逐步缩小,直到清代弃泾引泉,灌溉面积只有1300多公顷。
北方地区除一部分山地外,本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这就决定了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甘蔗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糖料作物).长城以南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能够越冬,还可以连种玉米、棉花、荞麦、甘薯、谷子等农作物.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宝库.
故选:B.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9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