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黄颡鱼网箱养殖方法及放养防治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昂刺鱼。黄颡鱼一般个体为200-300克,因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因野生资源有限,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市场价格一般每公斤30元左右,若能在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中开展网箱养殖,既有效地利用了水体,也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

黄颡鱼网箱养殖方法及放养防治

一、网箱要求

1、规格:网箱原材料由聚乙烯制作而成,规格为长3米,宽3米、深1.6米或长4米,宽4米、深1.6米;外层网目3厘米,内层网目1厘米。

2、设置:网箱用毛竹做漂架,采用锚绳固定法,成“一”字或“品”字型排列,网箱底部鹅卵石作沉子,要使网箱能随水涨跌而升降。一般要求网箱之间的距离在2-3米。

3、位置:网箱要放置于背风向阳、水质清爽、溶氧较高的水域。

二、鱼种放养

1、放养前准备:在鱼种放养前一周将网箱放入水中,使网箱壁粘附丝网藻保持光滑,避免对鱼体擦伤。

2、放养时间:—般在春节前后开始投放鱼种,因此时水温低,鱼体不易受伤,鱼种下箱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鱼体10-15分钟。

3、放养密度:如果放养尾重25克的鱼种,放养密度为100尾/平方米;如果放养尾重50克的鱼种,放养密度则为70尾/平方米。主养黄颡鱼以外,可适当搭养一些团头鲂。

三、饵料投喂

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网箱养殖最好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6%。一般每天投喂两次,即上午9-10时和下午4-6时各投喂一次,每次投饵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傍晚投饵量占60%,上午投饵量占40%。投饵应遵循“四定”原则。具体投喂应根据天气、水温、鱼的活动情况而灵活掌握。

四、日常管理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上,一是定期检查。养殖中应操作规范,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网箱养殖日志,记录每天水质、水温、摄食、投喂、死鱼及病害等情况。二是刷箱。要求每隔7-10天洗刷一次,每天清洗饲料台一次。这样可使网箱内的水体充分交换,保持水质清新。三是查箱。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检查网箱,检查网衣有否破损、滑节,如有应及时发现破损并进行修补,以避免跑鱼或凶猛鱼类潜入网箱,伤害养殖鱼类。四是遮阴。为让黄颡鱼正常摄食,应在网箱上覆盖遮阳网。为在炎夏对黄颡鱼降温防暑和辅助隐蔽,在网箱内移植占网箱面积2/3左右的水葫芦或水花生。

五、鱼病防治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水质,做好常规消毒、预防工作,则很少发生病害。网箱养鱼在鱼病防治上要坚持以防为主的措施,经常用漂白粉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挂袋,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同时定期在饲料中加喂抗生素药物,保证鱼体健康生长。

六、适时捕捞上市

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效益,要根据市场行情和鱼体生长情况,适时起捕上市,尽可能提高水体空间的利用率,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网箱养殖黄颡鱼一般从8月开始可分批起捕销售。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1、增加池塘水位

越冬期间,水温不断降低。此时,要及时选择晴好天气增加池塘水位,有利于池塘水温的保持。水温越低,黄颡鱼的集群性越强,过浅的水位、过低的水温,会使得越冬期间黄颡鱼更加紧凑的聚集在一个个小坑里,黄颡鱼是无鳞鱼,身上有3个硬棘,紧凑的聚集在一起时容易彼此刺伤皮肤,形成伤口,感染水霉。冬季池塘水位一般保持在2m左右为宜,水位过浅不容易保持水温的稳定,水位过深容易造成池塘底部水体缺氧。

2、肥水越冬

养殖经验发现,水体的肥度直接影响黄颡鱼越冬期间的健康程度。越冬期间水体保持较好肥度的池塘,黄颡鱼不容易发生病害,而越冬期间水体清廋、滋生青苔的池塘,黄颡鱼往往容易发生水霉、腐皮等严重病害,甚至全军覆没。黄颡鱼越冬期间要保持水体较好的肥度、较好的藻色,透明度25~30cm,根据水体肥度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不定期泼洒生物肥、有机肥等肥水产品。

3、定期消毒、改底

黄颡鱼越冬期间很少投饵,也很少开启增氧机,更加不会换水,容易造成水体老化,在池塘底部滋生有害细菌,恶化池塘底部黄颡鱼的栖息环境,容易引起黄颡鱼发生腐皮病等病害。要求在黄颡鱼越冬期间每隔1个月左右,消毒或改底1次,消毒与改底轮流进行。

4、适时开启增氧机

越冬期间,水温很低,上下水体分层,底层水体里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毒有害物质不容易扩散,池塘底部水质环境恶化。而在传统的水产养殖越冬管理中,是很少开启增氧机的,这是越冬管理的误区之一。需要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适时开启增氧机,增加上下水层交换,通过增氧机的曝气作用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挥发进入空气,活化池塘水质,营造一个更好的池塘底部水质环境。

5、坚持巡塘

冬季水体水温上低下高,出现逆分层现象,黄颡鱼集群滞留底层,正常情况下观察不到鱼类活动,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思想。事实上,冬季溶氧下降速度比较慢,不象夏季变化突然,而是逐渐来临的。因此,坚持每天中午巡塘,仔细观察水层下鱼类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巡塘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定期测量池水溶氧含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般地补救措施有安装潜水泵循环池水,开动增氧机等。

6、尽早投饵

在刚开始进行黄颡鱼养殖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养殖户往往要到每年的3月底,甚至4月中下旬才开始投喂饲料。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发现,黄颡鱼在水温5-8℃的时候还能有少量的摄食。所以,每年的2月下旬到3月初,就要开始少量投饵,逐渐把黄颡鱼诱食到饲料台集中摄食。及早开食,尽量减少停食时间,有利于黄颡鱼体质的尽快恢复,减少开春后死亡的可能性。

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优质水产品。由于市场对黄颡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野生资源和养殖产量有限,黄颡鱼的市场价格稳中有升。适度发展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黄颡鱼的池塘养殖技术如下。

一、池塘准备。养殖黄颡鱼的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主养鱼产量指标在150千克/667平方米以上时,须配备增氧机和水泵等机械设备。养殖黄颡鱼成鱼的池塘大小均可,面积一般在0.2-0.3公顷或0.7公顷以下。池塘的大小和形状要有利于操作管理。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捕捞。淤泥1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在1.5米-2米,有单独的可控制进排水口。

鱼种放养之前需对池塘清整消毒。注意将池塘底部整平,并在排水口端的底部挖出50-60平方米的洼坑,比四周低20-30厘米,以备干塘捕鱼之用。放种前,按养殖常规鱼的方法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消毒,再根据塘口情况每667平方米施放100公斤-200公斤发酵过的有机肥,在池塘水体中培育出大量的浮游生物后投放黄桑鱼应尽量选择人工繁育的鱼种,这既可保证品种纯度,也可提高成活率,网簖干塘捕捞的小规格黄颡鱼也可作为鱼种放养,尽量避免鱼种的途径运输和鱼体受伤,以提高鱼种下塘的成活率。

黄颡鱼种的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3至4月,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及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放规格为5厘米/尾的黄颡鱼种3000-5000尾,规格较大时,可适当减少放养尾数。鱼种放养前可使用20x10-6或30x10-6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钟。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资源,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混养10-15厘米的白鲢鱼种200-400尾。同时,可放养1龄草、鲂鱼种100-200尾。禁放鲤、鲫等底层鱼类。主养品种放入半个月后,陆续放养搭配品种,以利于主养品种的生长。

三、饲料投喂。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状态下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螺、小鱼虾等水生动物为主,也能摄食部分水草、腐屑等饵料。人工饲养时可将小鱼虾、螺蚌肉、畜禽加工厂下脚料、鱼粉等动物性饲料与豆粕、菜粕、花生饼、豆渣、麦粉等植物性饲料粉碎后,搅匀后做成人工配合饲料投喂。

黄颡鱼对饵料的要求是:粗蛋白质含量在35%-45%,动物拖把蛋白的含量比例为(3-5):1,脂肪含量5%-8%。养殖户在自配饲料时应注意在饲料中添加1%的无机盐及适量的多种维生素。在高温生长旺季可适量添加抗生素类药物,每月投喂1-2个疗程,以防细菌性疾病。

鱼种刚下塘时摄食量较少,3-5天后能养成集群摄食的习惯。正常吃食后,4月份以前饵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生长旺季每天饲料投喂量为存塘鱼体重的4%-6%。每天可分上、下午2次投喂,下午水温溶氧高于上午,可适量多喂,下午水温溶氧高于上午,可适量多喂,有利于鱼类的生长。饵料投喂时注意“四定”、“四看”。

四、日常管理。搞好水质管理能促进其快速生长和提高饵料转化率。鱼种刚下塘时,保持水深50-60厘米,有利于水温的提高和饵料生物(如技角类、桡足类)的繁殖。每隔5-7天加注新水1次,高温季节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产量指标较高和有条件的池塘,应适时开动增氧机。黄颡鱼虽不易泛池,但低溶氧和恶劣的水质会抑制生长和提高饵料系数。平均每隔15-20天可使用15-2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或使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剂量与常规鱼类相似。黄颡鱼为无鳞鱼,它对孔雀绿、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药物较敏感,防病时要慎用。平时要勤巡池塘、勤观察生长情况、勤捞杂草污物、勤做记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79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