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易武的易武茶山

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间。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立体型气候,具有温湿、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不同的小区气候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茶区土壤,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风化发育而成,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各地土质呈微酸性反应,pH值在4.6-6.5之间。土壤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机质含量4.6%以上,腐殖质厚5厘米以上。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茶叶的理想之地。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是易武镇古茶山的真实写照。全镇拥有古茶树主要集中分布于麻黑、易武两个村委会的各个老茶山。 代表性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茶王树、铜箐河洒代大茶树、刮风寨大茶树。古茶树特点为:茶树分枝密,叶均水平着生;分枝级数较多,最多达四级;叶形多为长椭圆形,叶茎楔型,叶长叶宽脉对;色泽为绿或深绿色。 易武自古就以出好茶、出名优茶而著名。据茶叶质量检测数据表明,这里古树茶叶品质优良的主要因素是:1.植被保护较完整,生态环境平衡,大气无任何污染,古茶树、古茶园四周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养分充足,极有利于茶树的自然生长。2.气候湿热,光、热、水、土自然条件优越,使这里的古茶树常年生机盎然,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大叶身叶背茸毛多显毫。年可发多轮多次,年生长期长近10个月,2月下旬开采,11月中旬结束。3.内含物丰富,在相同条件下测试,易武古茶园茶叶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产茶区的同类品种茶叶。 到2004年,全镇茶叶总面积发展到1.7万亩,其中古茶园和老茶园低改1.4万余亩,种植台地茶园3200余亩,拥有茶叶种植队9个,茶叶加工厂3个,家庭普洱茶作坊20余家,干毛茶总产量300吨,其中古茶园干毛茶产量百余吨:主要加工七子饼普洱茶、紧压砖茶、绿茶。按照传统丁艺加工的普洱茶,保持了传统普洱茶的外型和品质,享誉国内外。 易武山茶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易武的易武茶山

历史:

易武地名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个花蛇洞地名有此而得。易武在唐代属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元代属车里军民宣慰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将其辖地划分为十二个版纳时,称版纳整董,汉话则称茶山版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云南后将易武、倚邦划入元江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任将易武、倚邦划归车里宣慰司管辖。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的六个版纳规划为普洱府,易武也随之归入普洱府,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进入民国后,1927年易武划归镇越县,1930年易武街成为镇越县治所驻地。

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易武居住种茶,易武的漫撒山现在还保存有几十亩数围超过1.5米,树高达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这片特大古茶园树树龄已超过千年是濮人所种。

明朝中期汉人还没进易武时,易武的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至少已种了五千亩以上的茶园,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或制作土特产品出售。1729年普洱府成立时当上易武土把总的伍乍甫其祖父便是早期到易武经商的石屏人。伍乍甫当上易武土把总后招募了大量的石屏人到易武开茶园,易武的老茶号全是石屏人创建,时至今日,易武人讲话仍有石屏腔。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云南实行“茶行”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入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四五十年的拓垦,易武新增茶园3万亩以上。到乾隆末年,整个易武茶山南至易比,北至倮得,100多公里长德山梁上茶园呈带状连接,百里易武,山山有茶园,处处是村寨,商旅来往不绝,驿道马铃声充耳,一派兴旺景象。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武氏家族与朝廷的关系没有倚邦曹氏家族那么紧密。至早在嘉庆末年易武土司势力已开始动摇,嘉庆初年易武的茶商已开始向土司买土地,争土地所有权,茶业的兴旺,使新兴的地主和商人们强盛起来,动摇了土司势力的经济基础,道光年间发生的茶商茶农状告武土司徇私枉法的事件即易武人说的“断案碑事件”已可看出易武土司势力的衰落,茶商势力的上升。

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了杜文秀起义,滇藏商道断租,易武人转而将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越南莱州、老挝风沙里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有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易武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海关,说明当地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非常大。

进入民国后,易武人去香港的多起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香港站稳市场,易武人设茶号、注册商标的也多起来,从国民初年到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庄主刘葵光)、同昌号(庄主黄备武)、乾利贞(袁谦禄等四位股东)同兴号(庄主向质卿)、泰来祥(庄主黄卫中)、福元昌(庄主余福生)、同泰昌(庄主朱宝官)。

到了现代,随着普洱茶的再次兴起,易武又重现当年的风采。几乎所有的普洱茶品牌都会推出易武地区的产品。其中以专注易武的福元号为典型代表,福元号为易武而生,深耕易武茶区,专一铸就专业。经过8载沉积,易武福元号已经成为当下潜心高品质易武茶极负盛名的企业。

茶叶产业发展行动工作

1,外面再好不如家里好

云南是茶树的家乡,远古时期茶树在这里进化完成,然后传向世界。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树形越长越小,由乔木茶树缩小为灌木茶树,寿命也大幅下降。因此,茶树在外地保持乔木树姿和原本的寿命本就困难。

2,环境破坏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在蜀地及南方地区是有很多大茶树的,但中原人口增加,不断挤压古茶树的生长空间,千年下来,即便有几棵也被破坏了。云南则不同,山高路险,一向偏安于喧闹的中原之外,至今环境仍得以完美的保持。

3,疯狂的种茶人

云南古茶树资源总面积约330多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面积260多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4万亩左右。野生古茶树大多属于茶品较差,甚至微毒,采摘价值不高的茶树。我们说的古茶园一般指栽培茶园为主,能留下这么多栽培型古茶园,要感谢大山里世代种茶的民族。以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为主。

尤其布朗族,称之为种茶狂魔也不为过,几千年来,他们在大山里不断迁徙,不断种茶,只要有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古茶园留下。现在有很多有树龄较大的古茶园村子,主人不是布朗族,但茶树是布朗族种的,只是搬走了,将茶树留给了后来者。

4,明清茶业兴盛

明洪武十五年,云南全境归明。至此,云南才真正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内,云南普洱茶走进宫廷,成为皇家钟爱的佳品。对外,明朝时期北方战事不断,需要通过茶马贸易以茶叶换取马匹,云南有好的种茶环境,也有好的茶种,更有懂得种茶的民族,于是明皇帝一声令下:?你们给朕种茶吧!?于是1384年,设立车里宣慰司,并开发十五座大茶山。

清朝改土归流,云南茶业更加鼎盛,以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为首,记载,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数十万人,这已是非常鼎盛的规模,到了清中后期,虽然国运衰弱,但清朝依然曾通过茶叶在与西方的贸易中占尽便宜,由此更大力种茶。民国时期,江南等南方茶园已丢,国民党能倚重的唯有云南茶园。

因此,清中后期到民国时期都是古茶园种植较频繁的时期。同时由于动乱,古茶园的毁坏也较严重,现存的古茶园大多是种植于这一时期和之前的明朝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粮食匮乏,曾大面积烧茶山,种粮食,否则古茶园面积会更多很多。

茶叶产业发展行动工作

一、《行动方案》出台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要求,立足当前云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落实《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在持续推动全面绿色发展的基础上,紧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快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二、《行动方案》主要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云茶产业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转变。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新增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50万亩,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三、《行动方案》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围绕云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从绿色茶园基地建设、云茶企业高质量发展、云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云茶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等6个方面提出8个重点工程任务18条措施,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高质量绿色云茶产业。

一是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古茶树保护范围划定、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古茶树信息数字化建设等,健全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

二是实施绿色有机化深化工程。开展提升绿色有机供给能力、落实绿色有机奖补政策、加强绿色有机市场监管等3项工作。在做好茶园绿色化生产,积极探索智慧茶园、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上,推进茶园绿色有机认证,并按照“先建后补、取证后补、按量奖补”的原则,对符合“获得国内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且在销售产品上标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的茶叶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认证茶园及认证茶产品进行一次性奖补;同时,加大对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的监管。

三是实施茶叶加工提质工程。开展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做优做强经营主体、巩固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进加工园区聚集发展等4项工作。通过推进规范化茶叶初制所建设把好“原料关”;持续优化环境资源、提升精深加工装备、加大新产品开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以勐海产业园区、凤庆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为重点的茶叶园区建设,构建普洱茶、滇红茶、有机茶加工中心,打造云茶产业集群。

四是实施产品质量监管工程。开展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大产品质量管理等2项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同步实施的云茶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加强茶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及茶园投入品管控的基础上,持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构建茶企、政府部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相互连接的云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五是科技创新攻关工程。开展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等2项工作。引进高层次茶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政企、校(院)企合作,大力培养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工和营销专业人才、高素质茶农。同时,鼓励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的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基础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六是实施云茶品牌培育工程。开展推进地理标志认定、注重云茶品牌培育等2项工作。以“普洱茶”“滇红茶”品牌为重点,通过积极申报茶类地理标志、“10大名茶”评选、云茶“云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认定等,打造产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兼具的云茶品牌集群。

七是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开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市场营销模式等2项工作。通过支持建设茶叶(毛茶)产地交易(批发)市场,鼓励建设线下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体验店、专营店和线上旗舰店、企业店等,健全多元化的云茶市场网络体系。同时,鼓励以“10大名茶”为代表的茶企积极参加专业展会、推介会,同步开展集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云茶大讲堂”、云茶高峰论坛等,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销售市场。

八是实施茶文化提升工程。开展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等2项工作。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为载体,融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作品、茶技能竞赛、茶事活动等,开发“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线路,推进云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0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