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过春节的习俗
江山人的过年习俗 在浙江江山,春节除夕与春节,通称过年。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洗刷炊具、拆洗帐被,称为“扫烟炱”。
然后杀年猪、年鸡(旧时忌讳“杀”字,改说“旺”)、包粽子、做年糕、米糕准备年货。
除夕傍晚以猪头、鸡、豆腐饭、酒等祭拜祖先和“社公”、“社母”,谓“谢年”或“辞岁”。年夜饭菜肴丰盛,须备鱼,寓意年年有余。
饭后,家长给儿童分“压岁钱”。是夜,通宵不眠,合家“守岁”,谓“坐年夜”。
解放前,债主常在此夜手执灯笼上门讨债,穷人常外出躲债,俗称“做皇帝”。 正月初一早餐吃面或年糕,象征延年益寿,年年高升。初四日开始,亲友之间相互拜年,礼物(俗谓果子包)一般为荔枝、桂圆、红糖、枣等。拜年活动往往延续整个正月。解放后,过年中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废,代之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春茶话会”等活动。
80年代起,大都用江山白毛乌骨鸡酒、十全大补酒、双宝素等作为拜年礼物。
立春俗谓“新春大如年”。
旧时民间要用饭、豆腐等祭品祭拜天地,即做新春,谓之“迎春接福”。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灯节。旧时,灯节活动从十五日“上灯”开始,家家门前悬挂灯笼或各式各样的花灯。十五日,城镇举行灯会,开展舞花灯活动。有龙灯、狮灯、鱼灯、马灯、茶灯等。正月廿日谢灯,各种活动基本结束。俗谚:“过了正月廿,龙上天,佛归殿,娜妮(姑娘)做花线,老太婆拆破片(补被衣服),读书学生归书院。”
解放后,元宵舞灯活动,被其他文娱活动所代替。1797年以后渐又恢复。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1:贴春联:这是江山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需要贴对了,又因为是过春节贴的故也叫春联,下午之前必须全部到位。贴春联第一个你写的字必须要工工整整其次就是你自己在贴的时候一次的话需要重头来过。
2:守岁:这是春节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在除夕夜里由家里面年轻的小伙在那一天晚上也必须一直从晚上守到第二天的凌晨12点直到春节的来临。
3:拜年:在过春节大年初一的时候自己家里需要在村里面挨家挨户的去拜年,时间如果充足的话亲朋好友也是需要走的,需要一起联络一下感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0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