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镇江运粮河的由来

《镇江地名录》记载,传说南宋时,金兀术被困于京口一带,粮草断绝,被迫连夜挖河运粮,故名运粮河。《徒县志》记载,太平天国期间,清兵守将张国梁,重兵把守运粮河南,筑二垒于七、八摆渡间,太平军亦在河北芦苇间筑三垒相拒,两军对峙于运粮河。在《镇江地名录》,陈庆年撰写的《镇江剿平粤匪记》文中即有“便民河”、“运粮河”的记载。 其实运粮河的开浚、变迁与便民河是一脉相承的,既是自然的蜕变,也同样是历史人文的演化。古时,长江扬子江段江阔浪险,行舟总是胆颤心惊。为避长江黄天荡急流之险,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1780-1783) 开凿了便民河。

镇江运粮河的由来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龙舟航行在便民河上,乾隆皇帝看到便民河航道起到的作用,为国为民带来的好处,以及国泰民安,社会祥和的景象,高兴之极,赐便民河名“便民港”。因便民河又起到旱涝引排灌溉农田之能。感慨之中,乾隆皇帝即兴作《由便民港舟至栖霞山行馆即事有咏》诗一首:发以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劳身。此言讶不当出我,执役犹应念众人。漫向青山论今昔,最欣绿水涤精神。迎銮老幼胥欢忭,自审如何称便民。

金山河与新开河,都是便民河东端入江的河流。金山河,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开凿便民河东入江口的河道。新开河是同治八年(1869),由于金山河浅淤,舟不能通,亦难停缆,新开了入江河即新开河。金山河与新开河在金山桥南相汇,形成三叉河。金山河于本世纪初才被完全填埋。便民河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通航,时至民国初年,有三次较大工程的疏浚,分别是光绪三年(1877)、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民国3年(1914)。民国3年疏浚了便民河,同时还浚深了高资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0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