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刺鱼怎么养?黄刺鱼养殖个技巧分享
黄刺鱼就是黄颡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很多地区都有人工养殖。
那么黄刺鱼怎么养?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管理要点?下面一起来了解学习黄刺鱼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防逃设施完善的池塘,每个池塘配备1台功率3.0千瓦的增氧机。
放苗前必须经过阳光曝晒、清整,放养前7~10天,每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进行带水(10厘米)清塘,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之后注水1.2~1.5米。
2、苗种放养
鱼种要求体质健壮,体表无伤无病,规格一致,一次性放足,一般每亩放养6000900尾左右,鱼种规格为5~10克。
下池15~20天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额鱼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滤食性鱼类,如每亩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80~100尾,花鲢寸片700800尾。
鱼种放养时用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溶液或2%~4%的食盐溶液等浸泡消毒。
下塘时,运输鱼种的水体温度与放养池水体的温差不超过3C。
3、饲料投喂
如果在苗种期间已经驯食配合饲料的苗种,可直接投喂配合饲料。
如果苗种未经过驯食,则参照苗种驯食部分对苗种进行驯食。
驯食时注意每次投喂量要少,投喂停顿时间要延长,一般每次停顿时间控制在8秒左右。
驯食前可用敲桶等固定声音吸引鱼群到食台附近。
饲喂坚持三看四定原则,即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群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4、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通过加注新水、施肥、泼洒药物或开增氧机等手段来改善水质,预防疾病和浮头现象。
每隔10天注入新水10~15厘米,使池塘水深达到1.8-2米,以后可以排去部分老水灌注新水,维持水深在2米左右。
在阴雨、暴雨、闷热天的夜晚要适时打开增氧机防止黄颡鱼泛塘。
水质恶化可使用生石灰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每半个月1次,每次15千克/亩~20千克/亩。
通过换水或施肥等手段来调节水体透明度,并长期保持在25~30厘米。
5、疾病预防
黄颡鱼抗病力强,疾病少,但饲养管理不善也会发生病害,造成损失。
鱼种放养后,用含量为45%左右的二元二氧化氯对鱼池进行药物泼洒消毒,池水药物浓度为0.4克/立方米,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以预防鱼病。
黄颡鱼黏孢子虫病可用90%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或用90%晶体敌百虫化水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2~0.3毫克/升,隔1~2天再用1次,连用3次。
烂鳃病用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毫克/升;或用五倍子全池遍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1~4毫克/升。
水霉病可在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
以上就是关于黄刺鱼养殖技术介绍了,黄颡鱼为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中都有分布,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池塘和溪流广为分布。
由于其肉质细嫩,刺少,营养价值高,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地区都有人工养殖,大家在养殖时可以注意以上介绍的要点。
症状肤孢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包括躯干、鳍、头)和鳃上形成肉眼可以看见的胞囊,使组织受到破坏,引起充血、发炎、腐烂。严重时,病鱼的皮肤、尾鳍等处都有胞囊分布。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消瘦,甚至死亡。诊断要点(1)根据流行情况、症状与病变,特别是体表(包括躯干、鳍、头)和鳃上形成肉眼可以看见的胞囊,进行初步诊断。
(2)取胞囊压成薄片,用显微镜检查发现虫体进行确诊。防治该病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采取下列措施可预防该病:
(1)不从疫区购买携带病鱼的苗种。
(2)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
(3)不投喂带孢子虫的鲜活小杂鱼、虾、或经熟化后再投喂。
(4)发现病鱼及死鱼及时捞出,并泼洒防治药物。
(5)对有发病史的池塘或养殖水体,每月全池泼洒敌百虫1~2次,浓度为0.2~0.3克/米3。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2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