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清远市的养猪户,我想知道现在能享受政府或国家的什么政策?
1、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对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猪舍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补贴,共落实资金200万元,建设7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2、能繁母猪保险。主要对饲养200日龄以上,4周岁以下的能繁母猪实施保险,保险金额按母猪品种分为两个档次,本地母猪(荣昌猪等地方品种母猪)保险金额600元/头,良种母猪(二元杂交或PIC等优质瘦肉型母猪)保险金额800元/头。
总之,新修建的规模化养猪场,首先要到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备案,在征得当地政府和区畜牧兽医局同意后方能修建;其次,要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修建猪场;第三,在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畜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饲养生猪。只要你符合了这些条件,一旦有生猪补助政策,一定能得到补助的。另外,不存在有“养殖证”才能得到补助这一说法,因为没有所谓的“养殖证”。
中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猪种资源众多,养猪经验丰富。
中国是最早将野猪驯养为家猪的国家之一。
在西安半坡、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距今六、七千年前家猪的骨骼,而在广西桂林甄皮岩墓葬中出土地家猪的猪牙和颌骨,距今已9000余年,这说明我国的养猪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了。
约在3000年前,古代文献已有养猪的记载。
殷墟出土地甲骨文中已有“豕”地象形字,并有阉猪的记录。
全文中的“家”字,从“宀”从“豕”,《说文》的解释:“豕居之圈曰家”,表明当时养猪在居室内,无豕不成家,是早期家庭养猪的写照。
西周时,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咏猪的诗歌:“执豕于牢,酌之用匏(pao音跑,酒杯)”(圈里捉猪宰杀,杯中酌满美酒)、“言私其豵(zang音宗,小猪),献豣(jian音尖,大猪)于公”(自己留下小猪,大猪献给公家)。
猪的“去势术”( *** )是我国先民的发明创造,据《易经》:“豮(fen音坟,去势的猪)豕之牙吉”,是说 *** 过的猪,性情变得温顺,虽有牙也不为害。
春秋战国时期,养猪业已遍及各地,地处东南的越国,还开辟猪山、鸡山大规模养猪鸡,“勾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土”。
(《越绝山》)是指大批养猪以供军事需要。
两汉时,养猪业继续发展。
早期农书《记胜之出》在“种瓠(葫芦)法”中说:“破以为瓠,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
是说用葫芦瓤作饲料,能把猪养肥。
据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马后,有兄弟5人,都经营养猪业,当时流传这样的民谣:“苑中三公,门下二卿,五门嚄嚄,但闻猪声”。
足见养猪是一门易致富的热门行业。
魏晋南北朝以后,养猪方法又有改进,从以放牧为主变为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著名的《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当时的养猪经验。
唐代经济繁荣,养猪业也日趋兴旺,官家与私人均养。
官养仅长安司农寺(相当农业部)就有“官豕三千”,私养遍地皆有,不计其数,据《朝野合载》:“洪州(今南昌)有人养猪易致富,因号猪为‘乌金’”。
诗经杜甫居川时有“家家养乌鬼”(四川称用作祭神的猪为乌鬼)的诗句,足见养猪业的盛行与普遍。
宋、元时,养猪业仍有所发展。
宋时已有印刷术,所出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述。
据《东京梦华录》:农村养猪户进都城开封卖猪,“每日至晚,每群万头”,可以看出当时经营养猪业及发展城乡贸易的盛况。
元代统一中国后,也重视发展农牧业。
三部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摄要》中都载有养猪经验的内容。
对猪饲料,王祯《农书》说:“江南水地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以饲之”。
北方陆地可种马齿苋,以及薯、芋、菜叶等喂猪,提倡因地制宜,广辟饲料来源。
明、清两代养猪业又有较大发展。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牧养》中所总结的养猪法是:“猪多,总设一大圈,细分为小圈,每小圈止容易猪,使不得闹转,则易长也”。
由于长期精心饲养,不断总结提高,培育品种也日益增多,而且各有特点。
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到:“生育、兖、徐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嘴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 *** ;生岭南者,白而极肥”。
当时四川的养猪业居全国之首,荣昌的白猪,松潘的香猪,都是闻名遐尔德特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2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