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限制我国养猪业发展三大原因

疫苗使用过多过滥

限制我国养猪业发展三大原因

 众多猪场不能根据本猪场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几乎从猪出生到出栏,隔三差五地打疫苗,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硕大的需求,吸引着世界上知 名的生物制药公司如辉瑞、拜耳等都把中国作为重要的销售市场,并且销量都尤其大;同时国内的疫苗生产厂家也日渐增多,在上世纪80年代,各省的兽药疫苗公 司惟独一两家,现在疫苗生产厂家一个省就有好几家,疫苗种类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这几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研究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高 热病,现在看来,这几种病对猪场造成的危害还是最大的。需求带动生产,生产反过来推动需求,弄得猪体内这疫苗那疫苗相互作用,体质不升反降。拿高致病性蓝 耳病来说,现在我们还没有研究透,就生产了大量疫苗,从而导致有些蓝耳病疫苗做了以后不但产生不了免疫力,有时还起反作用。

 成建国以为,猪根本不用注射那么多疫苗,注射多了花钱费力效益还低。他建议,各猪场应该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对生猪来说,必须注射的疫苗除猪瘟外,还有猪细小病毒、伪狂犬、乙脑、口蹄疫这4种疫苗也必须免,其他的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技术服务渠道不畅通

 大型规模猪场有自己的技术员和能手服务团队,但中小型猪场的技术服务来自何处?现在主要来自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这些人对猪场推荐的保健方案、 饲料、添加剂等都有显然的逐利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尤其惊险的。养殖场的管理者、养殖人员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水平再高也不约摸达到专 业兽医的水平,所以众多中小猪场防疫、保健方案无奈地被某些厂家牵着鼻子走。国内有些兽药厂家赠养殖场(户)提供的保健方案,今天吃这药、明天吃那药,从 出生到出售,简直不是吃料长大,而是吃药长大。这是养猪技术的倒退。

 中小型养猪场之所以需要科学的养猪主意、管理方式,是因为现在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等洋种猪,土猪越来越少了,养殖场(户)还使用土主意来养洋猪,所以很难养好,需要学习适合洋猪的管理主意、生产模式、先进技术。

 成建国以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猪场相关人员踊跃主动地学习之外,基层兽医立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定期对养殖场(户)进行相关培训,请科研部门的能手也好,请一线的兽医工作者也好,总而言之要赠养殖场(户)提供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帮助他们养出好猪。

 管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防重于治的观念虽然向来在提倡,但猪场做到的不多。猪场管理者在养殖过程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倘若这个养猪场养了1万头猪,其中一排 猪舍100头猪有发病症状,养殖者甚至管理者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这一欧薯上,琢磨这是什么病?怎么才干治好?带着病猪到各处去化验……其他那99欧薯舍的 猪呢?几乎尽全被忽视了,只是正常喂食而已。

 成建国建议,发明了病猪,首先隔离,看是否有治疗的价值,要是属于以下5种情况最好直接淘汰:无法治愈的,治疗费用高的,治疗费时费工的,治愈 后经济价值不高的,传染性强的。其次,要是有治疗价值,是慢性病,就赠猪提供比正常猪舍更为舒适的生存条件,譬如舍温、水温、饲料等等。最主要的一点,是 保证健康猪不被传染。

 惟独“以猪为本”,让猪感到舒适,你才干养出健康的猪,猪才干为你发明更大的效益。

猪场如何减少猪病误诊和药物滥用

防与治的辩证关系

防是全方位的,从品种引进、环境控制、饲料管理、药物预防、疫苗接种,一直到病猪处理,都应该有防疫意识。引猪需要先隔离观察,或者抽血化验,受条件和技术限制,小型养猪场可能做不到,但大中型养猪场却不能忽视。环境控制是预防疫病的源头,大型养猪场做得很到位,但小型养猪场做得不够好,环境消毒有死角,空气消毒有漏洞,散养户甚至根本就不消毒。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在保证空气清新的条件下,适当缩小消毒密度,既能节约资金和人力,也有利于激发猪群的自我免疫功能。

饲料的问题主要是同源动物饲料成分。2006年流行的猪病,从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分析,有很多属于圆环病毒继发或原发案例,之所以大面积暴发,除了流感等诱因外,饲料源性病原的入侵可能是最大嫌疑,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肠膜蛋白粉等同源动物屠宰废弃物大面积在乳猪料和小猪料中使用,可能早已埋下了随时暴发的定时炸弹。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饲料厂家加强自我约束。

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很重要,不可或缺,但这里边有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养猪场用药过量、过滥,免疫接种时不考虑实际情况,恨不得将所有的疫苗全部用上才放心。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混乱用药会破坏猪肠道菌群平衡,还有可能培养出耐药的“超级细菌”,过量接种能引起免疫麻痹,有时还可能会引来疫病。

病猪的治疗和护理不容回避。虽然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是养猪场内致命的“杀手”,但给予积极的隔离、治疗和护理能促进机体康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也有利于积累临床经验,康复猪血液还具有极强的利用价值。当然,药物投入要有限度,超出应有价值的投入是不合算的。如果不给予合理的隔离治疗,只能使疫情扩大,危害不言自明;而不加分析地随便淘汰发病猪,也会丧失借鉴的机会。

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大病要重视,小病不忽视。搞好大病的防治是猪场防疫工程的核心,但小病也不应该忽视。我们都知道,养好子猪十分重要,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子猪的存活率。一般情况下,哺乳子猪的死亡率为5%~25%,其中,压死44.8%,弱死23.6%,饿死10.6%,畸形3.8%,外翻腿3.0%,下痢3.8%,关节炎1.7%,湿疹1.2%,流行性感冒0.7%,咬死1.1%,其他5.7%。控制好了这些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小病,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子猪的成活率,从而提高养猪效益。许多养猪场非常重视预防传染性疾病,却不太注意预防寄生虫性疾病,其实,寄生虫能掠夺营养,破坏猪体组织,诱发细菌感染,严重时还可引起死亡,使肥育猪生长速度下降8%~15%,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

大猪是关键,小猪是基础。养猪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相互衔接、承前启后,任何环节都不能忽视。小猪阶段,促进发育是必要的,但不可急功近利,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供给全面的营养,促进协调发育。有些养殖户在饲养小猪时,常常喂给高营养浓度的饲料,如羊奶、花生乳、小米粥等,为了调整饲料的口味,还要加入肉汤、虾酱等,不注意给予必要的粗饲料,不进行采食能力锻炼,这样既可能造成浪费,也容易在饲料过渡阶段造成应激,影响换料阶段的生长发育。大猪阶段,促进增重是主要任务,但要合理利用饲料,还要正确处理长肉与长膘的关系,加以适当的营养调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大处要耐心,小处要细心。为了保证良好的效益,养猪场要从品种选择、资源利用、日粮配制、环境控制、育肥制度、管理措施等方面着手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耐心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细心做好小处的工作。用生石灰、草木灰进行日常消毒,花钱不多,效益不小;高温季节,给猪喂些西瓜皮,不用资金投入,也能帮助清热解暑、刺激食欲;注意改进料槽高度和饲料添加方式,减少饲料浪费。日常管理事无巨细,大中有小,小中含大,重大不忘小,效益才会高。

土与洋的辩证关系

土种猪分布广泛,品种复杂,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和培育,都具有了适应本地气候条件、饲料资源和管理方式的特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抗病性能好,不易患病。饲养土种猪虽然周期长,效益相对较低,但可以采用较为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包括野生饲料、农作物秸秆、农副加工产品等,投入不多,效益明显,又加上肉质口感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售价自然比洋猪高,即使生产周期长一些,也有账可算。近几年,很多散养户就靠养殖土种猪创出了好效益。目前最大的缺点是许多地方在使用洋猪进行品种改良过程中,造成了血统混乱,真正不含外血的土种猪已不多见。

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体型大,产肉率高,生长发育快。利用洋品种改良本地品种形成的杂交猪,瘦肉率高,生长很快,一般6个月即可出栏,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生长快需要很高的饲养管理条件,尤其是需要饲喂含蛋白质丰富的饲料,如果饲料条件达不到要求,生长速度反而不如土种猪快;又因为猪只生长快,自身免疫功能无法同步完善,抗病力较差,如果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比较而言,一洋一土的二元杂交猪适合小型养猪场和散养户饲养,“洋三元”和两洋一土的“土三元”杂交猪更适合大中型规范化养猪场饲养。

总而言之,不管是饲养土种猪还是洋种猪,都要因地因时制宜,不切实际地贪大求洋、盲目跟风,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效益。

贵与贱的辩证关系

许多散养户的做法,看似适应市场,实则违背市场规律:猪肉价格攀升了,就开始大量养猪,猪肉价格跌落了,就开始疯狂淘汰种猪。其实,猪肉价格的高低,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2007年5月份以后,猪肉价格出现了全国性的疯涨,许多人以为此时养猪肯定能获暴利,一些养猪场户便纷纷开始扩大养猪规模。

其实,导致这次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此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情的出现,导致肉猪存栏量减少、子猪成活率降低,使得养猪风险增大;饲料价格飞涨,用药投入增加,人力成本跃升,大量压缩了养猪效益。据广东省调查显示,2007年5月中旬,养猪业的饲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上升了近25%,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以上;同期的兽药投入上涨了40%~50%,人工及环保费用也有大幅提高。这样,就使生猪生产成本从每千克8.5元跃升到每千克10元,又加上子猪价格达到每千克12元~13元,所以,尽管育肥猪的收购价突破了每千克10元,实际利润并没有增加多少,有的甚至亏本。

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反观2006年2月份以后的猪市,价格长期低迷,三元猪维持在每千克6.5元~7元、土杂猪5.5元~6元,已抵近保本线,严重挫伤了养猪户的积极性。一段时间过后,散养户逐步丧失信心,开始淘汰种猪、抛售子猪,这其实已经为后来的猪价上涨埋下了伏笔。显然,如果能在猪价低位徘徊时,低成本购进种猪和子猪,在价格高峰期销售子猪、出栏育肥猪,就能占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所以,无论是贵是贱,都要有辩证的眼光,用理性的思维做客观的分析,善于在价格低迷时看到希望,在价格走高时看到风险,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圈与牧的辩证关系

猪群圈养是大势所趋,但圈舍养猪需要有充足的房舍、设备、能源、药物、饲料添加剂以及人工等资源,这对许多小型养猪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的研究证明,中小型养猪场完全可以采用“牧场养猪”或“舍外养猪”的生产方式,温暖的季节,在牧场上一直将猪养到上市。这种舍外饲养系统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只需要几个简易猪棚,有拆装方便的围栏,不需要太大的投入,能源消耗低,固定成本比封闭式养猪大约低30%~40%,总成本低5%~10%。这种养猪方式,符合猪的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猪群健康则不易传播疾病,有利于提高繁殖率,便于处理粪便,不会对空气和水质造成污染,猪肉品质好,瘦肉率高,很受消费者欢迎,适于农村地区的养猪场使用。

我国的养猪业有70%依靠农村散养户支撑。农村的散养户大多采用圈舍饲养方式,其主要优势是不占用劳动力,可以消化处理余粮,充分利用剩饭剩菜,能积存高效农家肥。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污染严重,疫病难控制,又加上不成规模,效益不高。

在一些偏远村庄,传统的放牧饲养方式依然存在。猪食性杂,放牧饲养可利用多种青绿饲料,以及收获作物时遗留的部分,虽然周期长,但能大量节省饲料成本。放牧饲养的猪群,体质好,抗病力强,代谢旺盛,肌肉发达,脂肪少,肉质鲜嫩,更受市场欢迎。放牧的种公猪,配种能力强,精液品质好,使用年限长。一个经验丰富的放牧员,可以放牧管理30头~50头猪,比圈养效率高。选择哪种养殖方式,需要辩证分析,量力而行。

一、造成猪病误诊的原因1、跟风炒作、人云亦云:只要有资料报道某种疾病在某地发生,就断定本地就有此病存在。如近年来只要猪发病就是蓝耳病、无名高热、附红细胞体病、霉玉米中毒、弓形体病、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疾病。而最普通的猪感冒、副伤寒等疾病,好象都在兽医面前都消失了。2、看重病毒性疾病,忽视细菌性疾病:一般往往误认为病毒性疾病发病厉害、传染性强容易造成大群发病和猪的死亡;细菌性疾病症状较轻,不会大群发病和造成大批猪死亡。注重对病毒性疾病免疫,不免疫细菌性疾病。只要猪发病就是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等;而忽视如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伤寒、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混合细菌感染后,极易形成败血症,引起猪的大量死亡。恰恰目前的猪病主要就是混合细菌性感染居多。3、只要发现一种症状,就诊断为某种疾病:总认为疾病都有独特的典型的特征病变。如看到猪耳朵发紫或发蓝,不论是母猪、育肥猪、仔猪就说是得了蓝耳病、猪瘟;可是肺炎、链球菌病、伤寒等疾病也同样有可能出现耳朵发红、发紫。育肥猪或成年母猪即使感染了猪蓝耳病,基本也很少出现耳朵发紫或发蓝症状,只有仔猪可能出现耳朵发紫或发蓝。又如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胎等情况时,好多人就简单认为木乃伊就是猪细小病毒病引起,流产、早产就是蓝耳病引起,弱胎就是猪伪狂犬病引起。再如剖检时,看到肾脏有出血点就断定是感染了猪瘟;肾脏有出血点也不一定是猪瘟,因为链球菌病或其他疾病造成猪的败血症时,肾脏也同样会出现出血点。4、只看见外表症状就下诊断结论:如一些兽医只要看到猪发热、不吃、背部有出血点,在前一段时间就诊断为无名高热、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现在就说是猪蓝耳病、猪瘟感染,采用血虫净、血虫灭、长效土霉素、磺胺类、干扰素、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其实猪的上背、腹下皮肤的出血点是由发烧、发热引起的,且大部分传染性疾病都可以引起猪的发热、不食。如: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后可能会引起出猪体表有出血点现象,但不能看到出血点马上就确定猪得了附红细胞体病了,出血点只能说明猪有过发热经历而已。又如断奶不久的小母猪阴门红肿,就说是霉玉米中毒。这两年北方玉米被有些人认为全部发霉了,甚至被解释成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就已经感染镰刀菌、同样外观鲜亮的玉米粒被赤霉菌感染,造成到处都是猪的霉玉米中毒。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进行治疗,效果也不明显;如不添加脱霉剂,除此以外仔猪的生长、发育、外观和正常猪没有两样。假如猪的此症状是霉玉米中毒引起有,同猪场饲喂此玉米母猪应该出现屡配不孕、流产、死胎、弱胎、仔猪发生死亡等其他症状,而猪场并不存在这些症状。所以,确诊猪是不是霉玉米中毒一定要有确凿的依据。5、只知道猪病了,但不测量病猪的体温:测量病猪的体温应该说是临床诊断猪病的最主要、最基本的一个关键。而在临床诊断了解病情时,许多来就诊病例中,往往已经历了几个兽医的治疗,经过好多天药物注射治疗,却一次体温也没有给猪测量过。有时猪只已经出现体温下降,还在使用解热药,这样反而加快猪的死亡。6、兽医技术、知识的贫乏:目前基层人员知识、技术参差不齐,年龄两极分化,技术断层,老兽医虽然有临床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知识、技术落后,还停留在70、80年代的水平,不能掌握现在的新病动态;年轻的兽医有一部分新的知识,但知识范围窄,临床经验严重不足,不能综合考虑病情、综合诊断。诊断时不结合流行病学,不考虑发病时间、传染速度、传染情况以及流行情况,已成为一种通病,现在只要找到兽医看病,猪多数都被诊断得了圆环病2型、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难以治疗的疾病,极为普通的猪感冒、猪流感等常见病却很少见了。因此,要做到及早诊断、准确诊断,就应在诊断猪病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症状,必要时结合实验室进行诊断。必须了解猪体温是高是低、呼吸是否急促、粪便的形状、颜色,尿液的颜色、排量、次数,精神、食欲情况,体表的特征有无发红、发紫、出血、斑块等情况以及发病时间、发病程度、病情发展速度、治疗用药情况,了解的情况越多,做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才更准确。切忌凭自己的想象胡乱诊断、片面诊断延误病情。如去年冬天我这一地区的许多猪病,依照农业部颁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中临床症状除体温升高、眼结膜炎、咳嗽、气喘等疾病的共有症状符合外,与规范中主要的症状母猪流产率可达30%,却完全不符合,因本地发病母猪基本不流产。有许多基层人员把它判定为猪蓝耳病,笔者认为就不妥。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表现来看,实际上好多病例多是由猪链球菌病、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流感、猪肺疫等一些细菌性、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造成的。因此在诊断时要综合判断,不能简单地把猪病判定为从遍地附红体又推到无名高热,然后又变成遍地蓝耳病。二、猪场药物滥用情况1、重复用药:现在许多兽药标注明显位置的都是商品名,同一种药有许多个商品名。在临床上治疗猪病使用这种药效果不好时,就随便换另一个商品名的药,到最后用了五六种药,其实主要成分都一样,还是等于没换。如林可霉素、庆大霉素都有不下20~30个以上的商品名。所以在用药时,要看清主要成分,不要盲目使用。2、万药齐上:3、药不对症:不细看兽药的说明书,不管什么病,只要看到药品包装说明上写有治疗这一症状、这一种病,就用这种药。如某解热药说明书写着用于治疗由链球菌、流感、附红细胞体等引起的高烧、高热。他就误认为这种药不用添加抗菌成分药物就可以完全治疗链球菌、流感等各种疾病。如主要成分标注有安乃近,可治疗肠炎、肺炎引起的发热,而单用这个药物不加消炎药去治疗疾病,不仅不可能治好病,反而只能耽误病情。4、长期使用预防药物:某些猪场怕猪发病,就是采用药物长期添加预防。预防猪的疾病如有疫苗时,应以疫苗预防为主,而不应依靠药物长期添加预防,造成药费直接增加不说,还容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用药带来麻烦。治疗猪病时,应以增强猪自身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促进猪的自体恢复为主。药物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猪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免疫预防,再有计划、有目的在安排用药,切忌长期用药预防,必要时可实行轮换用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4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