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大棚虾塘里的健康水是什么颜色

(一)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在鱼、虾、蟹养殖中,都是希望得到的最佳水色,尤其在幼体阶段的养殖中更为需要。这种水色中富含金藻门、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藻类。这些藻类的品质富含营养盐类及维生素,并易于作为营养物被消化吸收;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这种水色的水体,透明度大多在20~30厘米,水质稳定,水中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水产养殖中所要求的“肥而爽”之水质,即为这种水色的水质,这是保证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优质水色。 2.培育和保持该种水色调控技术 (1)放养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机肥,一般每亩生石灰用量150千克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机肥培育水质,视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千克/亩。 (2)养殖过程中,遇到水色由淡绿、翠绿色变浓变深,可适当添注新水稀释调节。达到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水色的状态。 (二)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两种水色的水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有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指藻、甲藻为主。这些藻类中的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这种水色是鱼、虾、蟹养殖中的最佳水色。这种水色中的藻类易于鱼类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富含钙、镁、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水中溶氧丰富,有毒有害物质稀少,宜于鱼类生长发育,且病害发生率低。在苗种养殖阶段,这种水色水质为最佳水质。但是,这种水色的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0~15天后,易于转换成其他水色。 2.培养和保持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①适时添注新水,在养殖旺期,每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l/10左右。②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份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由于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发育,故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三)浓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呈深绿色,且浓度加大,因此透明度较低,一般不足15厘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门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这种水色水质较肥,且较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在养殖盛期的塘口水体中,大多为这种水色。在浓绿色水中,藻类日趋老化,但光合作用较强,产氧功能好,并仍可被消化吸收,所以在成鱼养殖中仍属良好水质之列。但是在养殖高温季节,这种水色水质要注意加注新水调节,以防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质进一步变浓,造成水体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加大,水中溶氧减少,水质变坏,从而使养殖效果降低,甚至会引发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2.控制调节浓绿色水色的技术措施 ①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浓度,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②适当降低投饲量。③泼洒沸石粉或生石灰调整水色,用量为0.1千克/米3。 二、劣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一)蓝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由于蓝藻门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质混浊、浓厚,在塘口下风处的水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表层有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气泡出现(又称水华),而在水体的下层则很清瘦。当水温达到28℃以上阶段后,藻类会陆续死亡,产生毒素,败坏水质。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养殖密度过大的水体大多会产生这种水色。蓝绿色水质持续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后,会对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危害,易暴发鱼病,造成成批死亡现象,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2.消除控制蓝绿色水色水质的技术措施 (1)排放法: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将蓝绿藻排出塘口外,连续2~3天。或用人工密网、捞海在下风头处捞除。 (2)使用二氧化氯0.1克/米。,加沸石粉10克/米3,全塘泼洒,连续1~3天,可有效消除蓝藻,改善水色水质状况。 (3)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二)黑褐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又叫酱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红褐、深黄褐色。形成这种水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中后期,投饲后残饵、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塘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

大棚虾塘里的健康水是什么颜色

清澈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这种水色的水有两种情况:一是青苔水,即水体底部长满青苔,使水体变清变瘦,水中缺乏营养盐类,有益藻类绝生,养殖幼体进入青苔很难成活;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见底,但呈黑清色,并散发有腥臭味。水中浮游植物绝迹,有大量大型浮游动物出现,养殖上称“转水”。后一种水为水质变坏的坏水,是不宜进行养殖的水体。

家中池塘水色变化的成因、作用以及调节措施有专业人士分享的吗?

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我们俗称为“倒藻”。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水面上会漂浮一层死藻(一般呈**漂浮物状,也有部分塘在下风口形成一层“油膜状”)。

倒藻发生后,易导致池塘缺氧、水质恶化,造成鱼虾蟹应激减料或厌食,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害,甚至大量死亡等。

倒藻发生的原因

1、水温过高引起的倒藻

每种藻类都有适合自己生长的温度,在我们池塘中常见藻类为硅藻和绿藻,硅藻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25℃,绿藻的最适生长水温度范围为25-33℃,当水温超过其耐受程度后就会容易引发倒藻。

2、天气变化导致倒藻

如今,白天天气炎热,水温高,就会容易引发倒藻。降雨过后,池塘溶氧,总碱度,PH等指标变化大,藻类无法适应突然变化的水体,造成倒藻。

2、营养变化导致倒藻

池塘中有的营养元素缺乏,有益藻类繁殖慢,蓝藻、裸甲藻等有害藻类占优势,造成池塘中的有益藻类老化,水体环境变化大的时候,就会引发倒藻等。

3、用药不当导致倒藻

使用消毒剂、杀虫剂过多,杀灭细菌和虫子的同时,杀灭了有益藻,导致倒藻。

4、底部环境差

池塘如果没有定期改底,或常用易造成底泥板结的产品(氯制剂、四羟甲基硫酸磷、大苏打等)容易出现底部水质发粘和底泥板结、发黑的现象,这样的底部环境极易造成倒藻的问题。

因为这样的底部沉积了过量的有机物,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会大大增加耗氧,导致底部溶氧较差,从而抑制好氧菌促进厌氧菌的生长繁殖。

好氧菌的减少,使大分子有机物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短链有机物不能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可直接被藻类利用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藻类失去生长必需的营养来源而大量死亡。同时,厌氧菌的增加会促使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原生动物对藻类的大量摄食也会导致藻类减少。高温天气易引起倒藻。

二、池塘倒藻的危害

1、缺氧:

水体中的溶氧来自池塘藻类的光合作用,同时藻类在死亡后,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殖动物严重缺氧。缺氧就会导致底质变差,容易引发疾病。

2、有毒物质增多:

有害藻倒藻释放藻毒素。导致养殖动物急性中毒,轻则表现活力差,重则死亡。

由于藻类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死亡之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氨化反应生成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游离氨通过硝化反应先被氧化成亚硝酸,再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但是,溶氧不足时,第二步的硝化反应就会受阻难以进行,最终导致亚硝酸根离子大量积累。阴雨天、光照不足的天气更明显。

3、有害菌繁殖:

藻死亡后,滋生大量有害菌。尤其是弧菌,厌氧的环境中,附着在死亡的藻类繁殖,当藻类大量死亡沉入池塘底部,创适宜弧菌生长的环境,容易引起弧菌爆发。

倒藻如何防控?

三、倒藻的预防

1、时刻监测池塘的指标,溶氧保持在5mg/L-12mg/L,PH值保持在7.5-8.5,氨氮亚硝酸盐0.1mg/L以下。

2、时刻关注藻相,有条件的可以显微镜观察藻类的数量和种类。

3、关注天气预报,预防降雨和温度变化引起水体变化,造成倒藻。

4、定期使用复合过硫酸氢钾常用改底系列产品进行改底、解毒和修复微生态。

5、必要时可配合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来调控水质,调节菌相和藻相。

6、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氯制剂和季磷盐等有继发危害的产品。

四、具体解决办法

1、实时监测

重点监测指标有溶解氧、PH值需要每天监测,氨氮,亚硝酸盐一周一次,重点监测溶解氧,溶解氧直接影响PH 值,氨氮,亚硝酸等指标。溶氧直接反映藻类的生长情况。

常规监测方法只能定时定点取水监测,不能反映整个水体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底部水体。底部水体的指标决定整个养殖水体的状况。目前,在线监测设备成为主流的监测方法,能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出现倒藻预兆时,养殖户能够及时处理。

2、及时增氧

藻类在夜间呼吸作用时需要消耗氧气,及时补充池塘中氧气含量,既能保证养殖动物不缺氧,同时保证藻类呼吸需要的溶氧,防止倒藻。

水源条件差,在以污水灌塘或靠天然雨水蓄水的池塘,无新鲜定期灌塘调节,易引起水质恶化。当水色浓绿,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水的PH值呈酸性时,每15-20天,每亩水面用石灰15-20公斤全塘泼洒,可杀灭水中繁殖过旺,不能被鱼利用消化的蓝绿藻、甲藻类及病原生物,中和水的酸碱度。特别是无新鲜水源调节水质的水塘或用污水养鱼的池塘,定期泼洒生石灰改良水质,是最理想的方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43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