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需要投放多少蟹苗啊?
对于广大养殖户来说,春季放养扣蟹科学合理的密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秋季收获成蟹的规格、产量和销售价格。以2011年中秋节前三天即9月9日胡家市场批发价格盘锦河蟹为例,100克---120克(即足二两母)为55元,而75克----99克(即足一两半母)为35元,50克---74克(足一两母)则为18元。随着消费的日渐成熟理性,因盘锦河蟹规格的差异造成的销售价格将越加明显,不同河蟹养殖户最终的效益也明显分出高下。有很多初次接触盘锦河蟹的养殖的热心人打来电话咨询相关问题,同时也注意到有些不良商贩为了多售扣蟹苗指导养殖户不可思议的养殖密度,为了对得起“盘锦河蟹”这四个字,避免和纠正某些破坏来之不易的“盘锦河蟹”的声誉,为盘锦河蟹养殖户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提高秋季总体收益,结合父辈邻友多年养殖经验,二力特写此文,以正视听。
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黑龙江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在广大的有水流过的大小池塘沼泽水泡盐碱地溪流等都有很多盘锦河蟹生长的充足条件。采用粗放养殖的盘锦河蟹在无人工喂养的条件下秋季采用合理的投放密度都可以达到2两,大的能达到大的甚至达到三四两。池塘沼泽等中浅水体养蟹一般是养鱼池或者芦苇荡,沼泽地等稍加改造后进行。要求水质清新,附近无污染源,水量充沛,不同时空水位在0.3--2米,总面积较大(一般不低于10亩),底质质量黑壤土>粘土>沙土。3--5月份养殖区域经过彻底清塘消毒放水,水温稳定在4-5°以上考虑投放扣蟹苗。根据多年全国各地放养扣蟹经验,黑吉辽内蒙冀鲁豫宁夏新疆晋陕甘,最适合投放的扣蟹规格为60~120头,即每个重5~8克,极少部分黑龙江北部高寒地区采用20~60头。规格过大,容易脱完一次壳就达到性成熟,过小则影响成活率和成蟹规格。池塘沼泽等中浅水区域多是粗放养殖,强烈建议投放密度不宜过大,否则往往因为水体空间氧气养料不足而自相残杀,或者因水质变坏导致疾病增加以致死亡或者由于空间的竞争而使收获规格过小,效益低下,造成经济损失和失去养殖信心,所谓高兴而养,扫兴而收。扣蟹规格在40-60头的每亩放400-600只,∑8斤~12斤,秋季可达2.5两河蟹;规格在60~150头,每亩投500-800只,∑4斤~13斤,秋季可收2--2.5两的河蟹。盘锦二力河蟹养殖基地:0427---7787597
三、盘锦稻田投放密度?2003年,盘山县河蟹养殖技术研究所于永清教授(二力河蟹养殖示范基地特聘专家)指导盘山坝墙子镇采取“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进行稻田养殖大规格成蟹试验。“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河蟹后期生长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河蟹的活动空间,又因“大垄双行”通风透光好,水稻产量不但没减反而有增。收获时成蟹平均规格82克,平均亩产26千克,取得了平均亩收入490元(不含水稻增收90元)的好效益。2004年,这种模式在当地得到推广,秋天获得成蟹平均规格84克,平均亩产26.5千克,平均亩效益498元,获得了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养蟹亩增效益246元的好收成。?总结这一养蟹模式的技术要点是:?(1)水稻栽种模式。“大垄双行”即把常规的9寸*一垄改为6寸一垄12寸一垄间隔进行。?(2)田间工程。暂养池10米X25米——28米X1.0米;环沟1.2米X0.6米X0.4米。?(3)放养密度。亩放140-180只/千克的扣蟹500只左右。?(4)放养时间。4月下旬将越冬扣蟹投放到暂养池中,插秧后及时将其放入大田。?(5)日常管理。盘锦二力河蟹养殖基地:0427----7787597?①水质调控:每次蜕壳前施用生石灰40毫克/升,48小时后泼洒光合生物液5-8毫克/升;在水稻生长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深水层。?②饵料投喂:放苗后至7月上旬以投喂精料(优质配合饲料、杂鱼虾等)为主,7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投喂青粗饲料(大麦催芽、水杂草等)为主,8月中旬以后改投喂精料为主,同时搭配新玉米、新高粱米等。投饵量以投饵1小时后观察略有剩余为准。?③科学施肥:养蟹稻田最好在耙地前一次性施肥(占总施肥量的90%以上),否则少施勤施,每次施肥量不超过3千克/亩。?④病害防治:扣蟹放养前暂养池用生石灰(70千克/亩)带水10厘米消毒,以补钙为目的的大田每亩泼洒20千克生石灰,隔天用二溴海因(主要作为杀菌、灭藻剂,可有效杀灭各种细菌、真菌、病毒、藻类、肝炎病毒、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淋病、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可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中,有效防治鱼、鳖、蟹、虾、蛙、贝等各种细菌性、真菌性病;工业水、自来水、生活污水、游泳池的消毒杀菌)偣量消毒。扣蟹入暂养池前用3%的盐水或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消毒。分析一下,这种模式虽然规格较小,但亩增效益明显,值得推广。如果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的话,相信规格还会提高。
共青城发展“稻蛙共生”特色农业产业
在共青城市泽泉乡稻蛙种养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连片的水稻田被防鸟网罩着,稻田里随处可见密密麻麻、拇指大小的黑斑蛙。岸上,工人忙着给幼蛙投食。
“我们有自己的孵化中心,蛙苗孵化后放在孵化区育养,等到插秧季节,再把蛙放在稻田里养,11月就可以上市。”稻蛙种养基地负责人说,基地投资1300万元左右,目前流转田地670亩。“每亩养蛙产量750公斤左右,种稻产量约600公斤,每亩收益大概2.5万元,净利润1万元以上。”
“稻蛙共生”是一种立体种养模式,蛙护稻,稻养蛙,不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我每个月工资4700元,还能照顾家里。”65岁的村民程招和说。
共青城市充分发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新乡贤、致富带头人引领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以特色种养、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拓宽百姓增收渠道,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6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