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园林最早是出现在哪里?

园林建设的发展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的上升,它更多地凝聚了当时当地人们对正在或未来生存空间的一种向往,在当代,园林选址已不拘泥于名山大川、深宅大府,而广泛建置于街头、交通枢纽、住宅区、工业区以及大型建筑的屋顶,它所使用的材料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了很多如水体、灯光、音响等现代化的设施。

园林最早是出现在哪里?

园林是指运用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对当地进行筑山、叠石、理水等地形方面的改造,然后种植各类突显品味的树木花草、营造娴雅舒适的建筑和布置曲径通幽或者简单大气的园林小路等途径创造出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地。最初的园林范围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森林公园、广场、街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等都被纳入园林的范围之内。园林,在我国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在我国的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可分为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二美英各国也有Garden、Park、Landscape、Garden等不同之分。尽管它们的性质、规模等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经过一系列的建造园林的过程而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全过程一般称之为“造园”,而所谓的“造园学”就是研究通过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环境。

随着朝代和历史的更新,这种供人游憩的园林境域也因为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而用过不同的名称。比如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亚述,把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地方叫做囿或猎苑。而到了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地方被称为苑或宫苑,供官署或私人游玩休憩的地方被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园林”一词的出现始于西晋以后的诗文中,如西晋的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北魏的杨玄之《洛阳伽蓝记》有“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到了唐宋以后,“园林”一词作为供人游玩休憩的地方已被广泛的使用。

苏州园林

到了现代,大家都知道园林已经不单单是作为游憩之用,它的作用在环保方面有了新的意义,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因为所有的园林中都会种植大量的植物,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除了环保的作用之外,园林在人们的心理上和精神上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当人们置身于景色优美、环境安静的园林中,可以消除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和放松。现在的园林中还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这些更让园林在人们的精神和知识方面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从园林的布置方式上说,园林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大类,其中规则式多出现在西方园林,如意大利宫殿、法国台地等,但是我国的皇家园林也属于规则式园林。而自然式的代表也多出现在我国的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岭南园林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规则式和自然式搭配的。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初期的园林主要是植物与建筑物的相结合,园林造型比较简单,建筑物是主体,园林仅充当建筑物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摆脱建筑的束缚,园林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庭园、庄园、别墅等单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涉及人类的各种生存空间。然而总体来说,建造园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美丽环境。某些非凡的艺术,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创作素材和经营手法的相同,都可归于园林艺术的范围。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几千年的实践证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林应该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的,它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审美价值的取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7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