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记普洱的普洱茶的发展史
据云南地质史研究:大约在1.8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云南就已是露出海面的陆地,滨临暖海,地貌起伏不大,当时还处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尚未出现。到1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至7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许多被子植物开始在这里发生、滋长、演化,出现了花果,许多山茶科近缘植物也都在这里繁生,为茶树物种的孕育形成创造了条件。
茶树在3~7千万年前诞生于云南三江地带,随喜马拉雅山运动的进程,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传播,和多样化过程。1千万年前出现开远古猿,170万年前出现元谋猿人,30万年前出现新人,1.5~2万年前进入神农时期,在神农时期以前的宾川羊树村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茶果,那时,也可能是人茶相遇相识的早期。神农时期是采集农业时期,后期是农耕时代的开始,帮崴古茶树证明,云南的古人是茶树的驯化人和最早的栽培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云南的古人,正是这个神农。
东晋.常琚《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帛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王,八国之中就有濮、矛、均为云南民族,元江就是濮水,是云南人的先民濮族的中心区,矛族居住于今日之云南牟定,经历史考证,濮人是云南最早的种茶民族。献给周武王的茶,很有可能是云南茶。《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平夷县,郡治 津,安乐水,山出茶蜜(平夷为今之富源县)。
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中国秦始皇规定,嫔妃的头饰物后加子,后来女儿,名家学者,人造物、自然物的单体,都加子,茶子是指人造的园形或块状茶叶,南中的茶与大宛国的花红,山东柿子,河北板栗,三峡红桔,印度冰糖等中外名产列在一起,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载“苦菜,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山陵道旁,三月三日采干。”益州是汉代云南昆明一带的地方,说明在汉代,云南是茶的主要产地。云南茶叶的商业栽培,据种种传说和推测,应是汉末孔明定南中之后,茶农尊孔明为茶祖,都说茶是孔明教种的。相传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即进入了滇南,到了勐海南糯山(也有传说是到了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义手杖插于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攸乐山)就叫孔明山。
唐.樊卓《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是云南产茶见诸于史籍的最可靠的早期记载。银生城为现今云南西南部景洪、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地区。
宋代,普洱茶已成为全国名茶。南宋.李石《续传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叙述。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金齿百夷(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茶叶成为最重要的商品。
明.谢肇制《滇略.卷三》载“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之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推断,“普洱古属银生城,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茶马互市,有云南茶参加。从唐开始,直到明清。
云南茶叶到了清代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阮福《普洱茶记》赞叹“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普洱茶成为皇室贵族的新宠,收藏品饮普洱茶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产而资利赖者也,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利,可谓大钱粮矣,从而成为云南的一大经济支柱,产量达8万担。雍正7年(1729),在攸乐山设同知,统兵500,征收茶税,乾隆元年,改设思茅同知,普洱茶运销全国,清政府把普洱茶列为贡茶,年贡6.6万斤,由思茅厅采办。贡茶分为八个品种,指定上贡曼松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藏商来思普贩茶,印度、缅甸、锡兰、柬埔寨、安南外商往来茶区盛极一时。顺治18年,藏胞派邓几墨勒根赉方物求于北胜(永胜)州,互市茶马,10月开市,每年贸易茶5万担,普洱茶成了内地与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体,并成为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鸦片战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国势衰微,印锡茶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国内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盘剥,有“普洱产茶颇为民害”之说,茶农弃茶,另谋生计,清末普洱茶降为5万担,1938年降为3万担。
清末,顺宁府太守琦嶙在凤山倡导种茶,民国初年景谷乡绅纪襄延在景谷倡导种茶,云南产茶地区有很大扩展,昆明、滇东北,茶叶均有发展,1937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达19.6万担,创旧中国历史最高纪录,出口9224公担。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及蒋介石发动内战,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是发展的好势头被大跃进打乱了,因追求高指标,瞎指挥,强采重摘,茶树大受摧残,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茶园面积达240万亩,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烘青绿茶、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普洱茶也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 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5月13日以总局2008年第60号公告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08年8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0号(总第123号)批准发布,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布朗族 文化简介 布朗族 与茶的文化历史
茶是大自然馈赠勤劳善良的 布朗族 的珍品。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时时事事离不开茶。千百年的茶缘,布朗人说茶、吃茶、唱茶、用茶……可谓到了及至。 布朗族 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有专家指出,茶叶是云南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在 布朗族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布朗族 先民有一个能文善武的首领叭岩冷,他率领族人在征服异族部落时频频胜利、屡立战功。异族首领又怕又恨,不敢与他正面交锋,而用阴毒的伎俩——收买小人毒害了叭岩冷。叭岩冷死后依然惦念着自己的部族,在离世当晚他化为仙气在天空传话说:“我走了,但心中挂念你们,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但你们总有一天会用尽;我想给你们留下牛马牲口又怕害瘟疫死去。我就留给你们‘腊’吧(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 布朗族 、佤族、拉祜族都把茶称为‘腊’)。让你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就吃树叶、穿树叶吧!”说完,一道亮光缓缓消失在西方天际。第二天,在 布朗族 村落旁长满了从未见过的小树苗。布朗人精心呵护这些绿油油的小树苗,并在澜沧江流域大规模垦植。 布朗族 还有一首民谣专门歌颂叭岩冷,歌词大意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支柱”。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 布朗族 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这些传说无从考证,但说布朗人与茶的渊源用“千百年”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在双江,确有一个像传说中那样吃茶叶、穿茶叶、用茶叶的 布朗族 村庄——公弄村。
笔者多次探访过这个充满神迷色彩的小山村。这个村人均只有0.2亩的水田,而茶地则达人均6亩以上。公弄村有三绝:“茶树老、茶艺多、茶俗浓”。公弄村离县城30多公里。也许是公弄布朗先民独具慧眼,把山寨安落在了一个山灵水秀的地界。也许从安家落户的那天起,这个村庄就注定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坐落在与勐库千年古茶山比肩而立的公弄大山上,村落远处树木葱郁,近处是成片成片的茶园。我随布朗老人俸正祥和俸正文穿行于古老茶树间,体味布朗先民对茶亘古不变的情怀。这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工栽培古茶树,两位老人都年逾七旬。他们告诉我,这些和我们的腰身一样粗壮的茶树岁数比我们大得多,连父辈都不知道这些老茶树的年龄。穿行于古老茶树间,远眺对面那湛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千年古茶山,定会让你产生无尽遐想。
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研究员等专家考证那片足有12000多亩的古茶树群落是目前人类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茶树群落。
在那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里,竟然孕育了如此叹为观止的稀世珍宝,这不知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像传说中那样属于仙人所为,在当地还有人把它和外星人联系在一起,真叫人难解其秘。
站在古茶园中,谁都会很自然地把对面的千年野生古茶与公弄 布朗族 先民引种、驯化,直至成为今天的栽培型古茶园联系在一起,虽然至今没有人对这一过程作过确凿的考证,但情形不容你辩驳。在思索间,两位老人感伤地告诉我,原本这里的人家有许多古茶树,但在“大炼钢铜铁”期间遭到了破坏,许多古茶树被砍成柴烧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