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营养钵育苗的特点及技术要领

一、选好苗床。棉花育苗苗床的选择,应与移栽大田相靠近。以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较好的无病地块为主,忌用重茬床基,苗床四周应有一定的空间,尽量避免前茬作物起身拔节后影响苗床的光照与通风。

营养钵育苗的特点及技术要领

二、培肥床土。结合苗床春耖翻整、熟化土壤,施好肥料,培肥床土。苗床用肥应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少量的磷、钾肥。一般每个标准苗床(可供2亩大田移栽用苗)如果在年前还没有用肥,可在制钵前10天左右,施用已经腐熟的人畜粪200公斤左右或经过发酵处理的粉细豆饼1-2公斤,在制钵时再用含有磷、钾肥复配的苗床专用肥4-5公斤。各种肥料与床土要充分拌匀,并清除粗硬杂物。培肥土层的厚度应不少于15公分,以有足够的营养土满足制钵和盖籽及出苗后棉苗在床生长对肥料的需求。

三、及早制钵。射阳地处沿海,早春天气变化多端,各植棉户要按照在3月底前完成制钵任务的总体要求,根据各自植棉面积的多少、劳动者体能强弱来确定制钵开始的时间。但在具体安排上,为防止天气的变化对制钵带来影响,要适当提前。

1、注重制钵质量。钵体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棉花出苗的一致性和出苗率及大壮苗的培育。因此在做床制钵时,一定要选用直径7公分,净空高度10公分的制钵器,并做到床底平整、水份均匀(以手握成团,齐胸落地即散为宜)、高度一致、钵体摆放紧密整齐。

2、制足钵体数量。为更好地发挥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群体优势,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全县大田移栽平均密度应掌握在1700株左右,按照近几年营养钵的最终有效利用率,制钵的数量应比大田实际栽植密度增加80%左右,即一般的抗虫杂交棉每亩制钵量应不少于3200只。

3、及时管护钵床。制钵结束,钵床四周要围壅泥土,做好床埂,床埂高度一般略高于钵面即可,并在四周预挖三沟,抬高床基。对制钵剩余的肥细土统一堆放在床埂上,并用薄膜平铺覆盖,以防天气阴雨造成对钵床的损毁和盖籽土水份散失或增减变化,为播种做好充分准备。

|||

营养钵育苗的特点:

营养钵育苗的适用范围广,主要用于各种季节和地区。

能有效地控制幼苗生长的环境,如温湿度、光照和养分等,从而培育出高质量的幼苗。

便于集中管理,节省土地和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

易于实现自动化管理,如自动浇水、施肥等。

营养钵育苗的技术要领:

选择适宜的营养土:选用有机质含量高、疏松通气、保水保肥、无病虫害的土壤作为营养土。

配置营养土:将选好的土壤、肥料和其他添加物混合均匀,配置成营养土。注意控制肥料用量,避免烧苗。

制作营养钵:选择适宜规格的营养钵,用土填满,用手指或木棒压实,使土紧实且表面光滑。

播种:将种子播在营养钵中,覆盖一层薄土,并轻轻压实。注意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稀。

浇水:用喷壶或滴灌设备为营养钵中的幼苗提供充足的水分。注意控制浇水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施肥:根据幼苗生长需要,适时施肥。注意控制肥料用量,避免烧苗。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幼苗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移栽:当幼苗长到适宜大小时,将其移栽到田间。注意保护根系,避免损伤。

后期管理:移栽后的幼苗需及时浇水、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总之,在营养钵育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保证幼苗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满足。

|||

营养液培育苗是一种新型的育苗方法,其特点和技术要领主要包括:

特点:

1. 环境控制:可以精确控制营养液中的养分和水分,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

2. 高产出:营养液中的养分更易为植物吸收,从而提高了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3. 节约资源:节水、节地、无土栽培,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4. 防病虫害:能够减少土壤传播的病害,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技术要领:

1. 营养液配置:控制好每种元素的配比,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2. pH值控制:保持营养液的pH值在适宜的范围内,以利于植物吸收养分。

3. 光照控制: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利用人工光源进行补光,使植物得到充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4.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利于植物生长和根系吸收养分。

5. 定期更换营养液:避免养分浓度过高或过低,并清洗根系和培养槽,以避免污染和病虫害的产生。

采用这些技术要领,可以更好地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植物健康茁壮的成长。

|||

科学选地

科学选地。育苗地以选择排灌设施完善、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土层厚度超过50厘米的地块为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地育苗,可在山下育苗、山上造林。育苗地选好后开始做床,苗床长、宽分别为8~10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