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青岛适合带走的特产送人

青岛适合带走送人的特产:

青岛适合带走的特产送人

1、莱西大板栗

莱西大板栗是来自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因为莱西市当地的气候是四季比较分明的,并且光照的时间非常充足,这样的气候对大板栗的生长有好处。莱西大板栗的果实非常饱满,每一个板栗都很油亮,而且个头也很大,一般的重量都是在20-25克之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皮很薄且容易剥除,在炒熟之后带有浓郁的板栗香,肉质细腻,味道甘甜。

2、灵山岛海参

山东青岛的海鲜是非常出名的,在青岛市的黄岛区出产的灵山岛海参也是非常有名的。灵山岛的海域地形比较复杂,并且这个岛上没有大型的工业污染源,适合海参的生长。灵山岛海参的肉质很厚实,并且口感富有弹性,长度一般都是在25.3厘米左右。

3、崂山绿茶

青岛的崂山绿茶是来自青岛市崂山区的。崂山的地势和气候都是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的,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绿茶了,还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崂山绿茶的特点非常显著,便是叶片比较厚、味道浓郁,非常耐冲泡。

4、蟠桃大姜

蟠桃大姜产自蟠桃镇,这种生姜的个头大皮薄,色泽也非常的鲜亮,营养也是比较丰富的,也是因此驰名中外,深受国人的喜爱。

5、即墨麻片

即墨麻片是山东省非常出名的小吃,也是这里的特产,即墨麻片是200年前即墨茶食店“馥郁斋”的传统产品之一。麻片呈浅**,厚度1.5毫米,具有香、脆、甜等特点,在全省享有盛誉。

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公顷,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

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1970年种植160公顷,成活率达95%。

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公顷,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总结提高阶段(1980~1990年)

茶园面积大幅度回落,到1980年,全省茶园面积仅剩4700多公顷。1984年,国家取消了茶叶统购统销,但茶农面对放开后的市场却束手无策,所产茶叶无处可卖,挫伤了茶农的积极性。省农业厅适时提出了“巩固提高现有茶园,即使是在东南沿海茶区,发展新茶园也应严格选点,进行集约栽培,提高单产,质量第一,讲究效益”的发展思路。

面积扩大、质量提高、效益增长阶段(1991~至今)

山东省“南茶北引”工作在经历了引种、发展、回落之后,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又呈现出面积逐年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全省茶园面积已达17200公顷,茶叶产量9800多吨,高于相同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已形成了3个优势区域:东南沿海茶区,主要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和临沭等县市;鲁中南茶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平邑、泰安、新泰和莱芜等市县;胶东半岛茶区,主要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即墨、莱西、平度等市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8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