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药污染的农药分类

有机农药可分为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有机氮农药、有机硫农药、有机金属农药,以及含硝基、酰胺、腈基、均三氮苯等基团的有机农药。在上述几大类有机农药中,论应用历史以有机氯农药为最长;论品种则以有机磷农药为最多。

农药污染的农药分类

中国使用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是六六六和 DDT。西方国家尚有环戊二烯类化合物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等。这些化合物性质稳定,在土壤中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几年甚至十几年。它们可随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飘移至世界各地,然后又随雨雪降到地面。因此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也能检出有机氯农药。某些有机金属农药,例如有机汞杀菌剂,性质稳定,且降解产物的残留毒性相当严重,大多数国家已禁止使用。 各类农药并非都有残留毒性问题(见农药残留),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也不一样。农药的不同加工形式对农药在作物表面上的铺展和覆盖能力,对喷出的药液(或药粉)能否稳定地粘着在作物表面上,以及对农药能否穿透植物表面角质层又不致很快散失等都会产生影响,从而使农药对作物污染的程度产生差异。此外,农药的不同剂型在土壤中流失、渗漏和吸附的物理性质并不相同,因而它们在土壤中的残留能力也有差异。

农药污染主要是有机氯农药污染、有机磷农药污染和有机氮农药污染。人从环境中摄入农药主要是通过饮食。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的原因,一是药剂的直接沾污,二是作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药剂。动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是动物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体中摄入的。环境中农药的残留浓度一般是很低的,但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浓缩可使生物体内的农药浓度提高至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见农药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由于农药的大量、大面积使用,不当滥用,以及农药的不可降解性,已对地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由此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1962~1971年,在越南战争中,美国向越南喷洒了6434升落叶剂—2,4-D(2,4-二氯苯氧基乙酸)和2,4,5-T(2,4,5-三氯苯氧基乙酸)。在2,4-D和2,4,5-T中还含有剧毒的副产物二恶英类化合物。其结果是造成大批越南人患肝癌、孕妇流产和新生儿畸形。这证明了有机氯农药有严重的毒害作用。此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便陆续禁止在本国使用有机氯农药,中国也在1983年禁止有机氯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使用面积达1.8亿公顷次,50年代以来使用的666达到400万吨、DDT 50多万吨,受污染的农田1330万公顷。农田耕作层中666、DDT的残留量分别为0.72×10-6和0.42×10-6;土壤中累积的DDT总量约为8万吨。粮食中有机氯的检出率为100%,小麦中666含量超标率为95%。

20世纪80年代禁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后,代之以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但其中一些品种比有机氯的毒性大10倍甚至100倍,农药对环境的排毒系数比1983年还高,而且,这些农药虽然低残留,但有一部分与土壤形成结合残留物,虽然可暂时避免分解或矿化,但一旦由于微生物或土壤动物活动而释放,将产生难以估计的祸害。 由于农药的施用通常采用喷雾的方式,农药中的有机溶剂和部分农药漂浮在空气中,污染大气;农田被雨水冲刷,农药则进入江河,进而污染海洋。这样,农药就由气流和水流带到世界各地,残留土壤中的农药则可通过渗透作用到达地层深处,从而污染地下水。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伦敦上空1吨空气中约含10微克DDT,雨水中含DDT7×10-12~400×10-12,全世界生产了约1500万吨DDT,其中约100万吨仍残留在海水中。中国南方某省1994~1998年,渔业水域受污染面积达45万多公顷,污染事故800多起。水域中的农药通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传递、浓缩,最终到达人类,在人体中累积。 农药的不当滥用,导致害虫、病菌的抗药性。据统计,世界上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从1991年的15种增加到的800多种,中国也至少有50多种害虫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产生造成用药量的增加,乐果、敌敌畏等常用农药的稀释浓度已由常规的1/1000提高到1/400~1/500,某些菊酯类农药稀释倍数也由3000~5000倍提高到1000倍左右。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各地防治棉田的棉铃虫和棉蚜只需用除虫菊类杀虫剂防治2~3次,每次用药量450毫升/公顷,就可以全生长季控制为害;到了90年代,棉蚜对这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已超过1万倍,防治已无效果,棉铃虫也对其产生几百倍到上千倍的抗药性,防治8~10次,甚至超过20次、每次用750毫升/公顷,防治效果仍大大低于80年代初。

大量和高浓度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的同时,杀伤了许多害虫天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过去未构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大量发生,如红蜘蛛、介壳虫、叶蝉及各种土传病害。此外,农药也可以直接造成害虫迅速繁殖,80年代后期,湖北使用甲胺磷、三唑磷治稻飞虱,结果刺激稻飞虱产卵量增加50%以上,用药7~10天即引起稻飞虱再猖獗。这种使用农药的恶性循环,不仅使防治成本增高、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造成人畜中毒事故增加。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误杀了害虫天敌,还杀伤了对人类无害的昆虫,影响了以昆虫为生的鸟、鱼、蛙等生物;在农药生产、施用量较大的地区,鸟、兽、鱼、蚕等非靶生物伤亡事件也时有发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98年发表报告说,若以1970年地球生物指数为100,则1995年已下降到68,在短短的25年中,地球上32%的生物被毁灭。在此期间,海洋生物指数下降30%。

从农药的使用量和生产量上看,中国是都属第一的国家。这句话是正确的。

长年来,我国新农药的开发一直以仿制为主。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一些研究院所开始从事新农药的创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梅斌夫先生根据大蒜极佳的生物活性,从大蒜中分离得到甲基和异丙基大蒜素。

梅先生考虑到如果以甲醇为原料的话,甲醇对工人毒性较高,而丙醇、异丙醇在我国均比较紧缺,成本较高,最后他选择了我国资源较丰富,且价格较低,又较为安全的乙醇为原料,最终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创制农药——乙基大蒜素。

1963年该品种在上海农药厂投入生产,成为我国第一个创制农药,不久之后,我国有几个农药研究单位也积极投入了新农药的创制工作。根据我国当时的技术能力和经济条件,上海市农药研究所首任所长徐义宽提出了“以仿为主,仿中有创”的思路。

并于20世纪70年代从初在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内设立了以沈寅初领衔的“农用抗生素研究室”,以期从生物角度进行新农药开发,先后开发了井冈霉素、浏阳霉素、阿维菌素、依维菌素、长川霉素、金核霉素等。

农药用量:

1、如果有具体的药名,可跟你说的详细些,像一些经常使用的一些普通的农药,由于病虫都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故零售商会建议你增加用量,这其实并不好,对生产成本,对 作物,对人都不好,可建议使用一些新的进口或是国内大厂家的一些药,如先正达,拜耳,杜邦,陶氏,龙灯,国内如还列,诺普信,农哈哈等等,并要交替使用,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2、正常的大田作物,一亩的用量都是3-4壶水,看作物的生长期和茂密程度再具体调整! ?

3、1000-2000倍液意思就是就是你说的7-15ML,亩用量就按4壶水去打!总共就是60ML左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9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