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汉朝修了哪三渠

在宁夏平原上,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汉朝修了哪三渠

秦自战国后期起,国力日渐强大。它除重视经营东方和南方外,也很注意开拓西方和北方。它先后打败了西戎义渠和游牧民族匈奴,将领土扩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广大地区。它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除派驻重兵、营建西北长城等外,又在当地设立郡县,进行治理。其中北地郡的郡址虽然设在义渠(甘肃庆阳境),但其管辖范围已远及宁夏平原。郡的辖县之一富平县,治所便在今宁夏吴忠县西南,该县的主要管区,就是宁夏平原。秦既在这里筑长城,驻戍兵,派官吏,治百姓,为解决官兵的粮食问题,自然有必要兴建水利,以开发当地的农业生产。

2007-4-2 01:22 回复 风呤战 9位粉丝 2楼在较早的文献中,找不到秦朝曾在这里兴建水利的记载。不过秦人曾在此凿渠的传说,却广为流传。相传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就是因为它凿于秦而得名①。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的。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到汉朝,宁夏平原的地位比秦朝更为重要。为对付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实边政策。仅移民实边,先后将100多万内地居民,迁徙到五原、朔方(两郡都在河套一带)、酒泉、张掖(两郡都在河西走廊一带)北地等西北边郡。北地郡的宁夏平原,由于百姓、军队大幅度增加,一时建起了许多民政、军政机构。秦朝时,这里只设了一个富平

2007-4-2 01:22 回复 风呤战 9位粉丝 3楼县,到西汉,除富平外,又增设灵武(治所在今银川市北)、廉县(治所在今银川市西)、眴[shùn顺]卷(治所在今中宁县东北)等县。此外还有浑怀都尉、上河典农都尉等军事性质的机构。由于这里的地位日渐重要,东汉时将北地郡的郡治也移到了富平县。

与这些变化相适应,两汉时宁夏平原上的灌溉工程也增多和扩大了。在河东,相传汉武帝时开了一条新渠,即后人称呼的汉渠或汉伯渠。这条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黄河。《水经注》引《地理志》说:“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这条河沟指的应是汉渠。汉渠的溉田面积要比秦渠大一些。在河西,东汉时凿了两条很长的灌渠,一条叫汉延渠,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璜主持穿凿。相传它是在原来北地西渠的基础上延展而成。另一条由徐自为主持穿凿,它在汉延渠西面,与汉延渠并行向北延伸。因为徐自为官居光禄勋,所以人们又称这条新渠为光禄渠。

可以说,后来银川平原的水利布局,汉朝就已经基本确立了

凭本人记忆了:宁夏:利:水资源丰富(黄河);土壤肥沃;光照强;生产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弊:纬度高,气候寒冷,生长期短;多风沙等恶劣天气

云贵:利:纬度低,光照热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弊:地形崎岖复杂,不利于生产,河流冲击严重,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就这么多了,全忘了,自己查,挺容易的)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这里利用黄河流向微微倾斜的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宁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发展成为“塞上米粮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89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