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鲈鱼长什么样
中文里共有四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分别是:
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
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降海型洄游鱼类,最为著名
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
河鲈,也称赤鲈、五道黑,原产新疆北部地区
本词条着重介绍其中的第一种海鲈鱼(日本真鲈、花鲈),另外三种鲈鱼将在词条最后加以介绍、区分,以免混淆。
日本真鲈,商品名为海鲈鱼,又称花鲈、七星鲈、鲈鲛,地方名有寨花、鲈板、四肋鱼,等等。
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及日本的近岸浅海;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喜栖息于河口,亦可上溯江河淡水区。
国内以东海舟山群岛、黄海胶东半岛海域产量较多,为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已经很多,那娃娃鱼还需要保护吗?
人工养殖的河豚不含河豚毒素。
严格地来说,河豚的正式名称是河鲀,它是一种无毒的鱼,河豚毒素来自一种特殊的细菌——河鲀毒素假交替单胞菌。河豚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会吃下这些细菌。但河豚自己并不会中毒,而是把毒素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天长日久,河豚就渐渐地把自己吃成了一只“毒罐子”。
通过实验也证明,人工养殖的河豚不含河豚毒素,但是在饲料中添加有毒河豚的肝脏,原本无毒的河豚体内就会有毒素的累积。河豚毒素进入河豚体内生存,同时河豚可以通过皮肤腺的暴露来释放毒素,从而起到抵御天敌的作用。
河豚的养殖技术
利用河豚鱼池塘进行海水立体生态养殖,就是将原有河豚鱼养殖池塘进行曝晒、消毒肥水处理,利用池塘进行河豚鱼的养殖,在此基础上套养南美白对虾和毛蚶底播养殖,通过鱼、虾、毛蚶的混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
一方面鱼虾的残饵和粪便可作为藻类的肥料,起到肥水的作用,另一方面毛蚶通过过滤海水又净化了水质。利用品种共生互利的关系,减少化肥、鱼药的使用,为社会提供安全的水产品,提高池塘养殖产值。
的确,人工养殖的娃娃鱼数量之多,已经远超人们的想象,在我国的娃娃鱼养殖之乡汉中,就有上千家养殖场,而全国的娃娃鱼养殖场的存栏量,恐怕要达到几百万只。
但是,这对于野外的娃娃鱼种群毫无作用,在今天,我国的野生娃娃鱼不过只有5万只不到,而且它们散落在全国多个地区的山涧里,互相之间被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所以近亲交配现象非常严重。从这个角度来说,娃娃鱼的处境的确还符合濒危的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尴尬的情况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很长时间里,娃娃鱼是一种很普遍的水产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沿江大省每年捕获的娃娃鱼是按几十吨来计算的,但这种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繁殖效率却并不高,研究发现成年的娃娃鱼里,绝大多数居然都无法性成熟,其中在繁殖季节只有41%的雌性可以达到交配的标准,而雄性更惨,只有26%能性成熟。即便勉强产下后代,幼年的娃娃鱼生存能力也很低。这就导致它们一旦数量减少,就很难恢复。
更严重的是,娃娃鱼对栖息地的要求非常高,它必须在水质优良,水深较浅的溪涧生活,而这样的溪流却越来越少——许多溪流被过度开采,或者污染严重。面对这种环境的变化,行动能力很差的娃娃鱼可没有办法迁徙,只能在此自生自灭。
所以到了80年代,全国的娃娃鱼野生种群已经下滑到了很危险的程度。为了保护这个物种,曾有专家提出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扩大获得新的娃娃鱼苗,然后放生到自然环境里,这一技术很快被攻克,全国各地的增殖放流也开始进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可以通过人工养殖娃娃鱼带动农民搞特色养殖致富,这就是导致了娃娃鱼的养殖热。
然而这种设想却事与愿违,因为人工繁育的娃娃鱼,其实都是大量的近期交配的后代,基因多样性非常低,把它们放回野外,不仅不会增大野生种群,反而会降低野生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更严重的是,人们逐渐发现生活在中国各地的娃娃鱼其实并不只是一个物种,而是在漫长的演化中已经演化为几个差距明显的独立物种(中科院的研究发现,可能至少有5-8个独立的娃娃鱼物种),所以说,我们人工放流在某地的娃娃鱼,可能和本地的娃娃鱼根本就不是同一种,这不仅不是保护,反而是对本地娃娃鱼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所以,目前的中国娃娃鱼保护不仅有必要进行,而且需要更严肃认真的去搞,因为看起来已经有了许多的人工养殖娃娃鱼,但野外娃娃鱼的处境,其实比以往还要严峻许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0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