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茶叶的茶乡今朝茶更香
竹溪自古盛产茶叶,“贡茶”文化源远流长。竹溪县委县政府把推进茶叶产业化、标准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兴茶新“茶道”。县财政协同有关部门申报《茶叶板块——龙王垭有机茶开发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纳入了《湖北省优势农产品板快建设项目库》,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茶产业综合开发和品牌培育。截至目前,全县生态茶园基地已达13万多亩,年产干品茶叶250万公斤,已有4家茶场培育的主导品牌获准使用LB绿色食品标志,龙峰茶还获得瑞士生态市场有机茶认证和出口欧盟的市场“通行证”。龙王垭茶业集团制订的“龙峰茶”、“箭茶”企业标准,经国家质监总局批准,成为湖北省唯一的茶叶地方标准,被众多茶场采用,“龙峰茶”商标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
竹溪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回旋的秦巴山区,所产绿茶香气袭人,茶多酚含量高达36.5%,高于其他茶区10多个百分点,已被湖北省政府定为高香绿有机茶重点示范基地县,国家农林部门分别授予竹溪“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称号,湖北龙王垭(集团)茶场被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化管委会列为竹溪茶叶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单位。 10月9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暨“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展开坛。竹溪县政府安排县茶叶办和重点茶场负责人组成团队参加,带队的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在大会主办方的特意安排下,作了《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建设有机绿茶之乡》的主题演讲,博得入会代表热烈掌声和惊讶赞叹。众多新闻媒体“长枪短炮”麦克风,对准竹溪代表演讲人,会下纷纷索要竹溪茶宣传资料。
据了解,这次由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6家共同举办的茶博会和论坛,吸引全国各大茶叶行业组织代表和产茶大县政府官员组团参展参会。美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世界产茶国的涉茶企业应邀前来参展。中外代表以茶会友,参加品茗竹溪茶,听竹溪代表说茶事,唱茶歌,对竹溪茶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深刻印象。 10月14日,竹溪县政府在江城武汉举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暨竹溪龙峰茶品牌发展”论坛会。这是竹溪茶准备“升级”的首次高规格“听证会”。竹溪县长贺盛有带队,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刚从北京走下论坛赴汉出席。湖北省农业主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商贸企业等涉茶方面的专家教授和茶界名家应邀出席。专家们品茗着竹溪高香绿茶,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审议《竹溪龙峰茶品牌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真知灼见。
应邀出席论证会的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徐能海说,竹溪发展龙峰茶品牌,自然生态环境好,政策配套,上下重视,有文化底蕴,有市场前景,争创全省第一名茶有了良好基础条件。华中农业大学著名茶学专家倪德江教授,结合自己近7年在竹溪进行茶学教科研的实践,深有体会地说:“竹溪云雾山中出好茶,独特的土质、气候和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等条件,造就高山绿茶天然内在品质优于平原茶。”
专家组各抒已见,得出结论:竹溪龙峰茶已具备“争创湖北省第一名茶”品牌的基础和优势,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茶的力度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提高龙峰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争创全省第一名茶的同时,力争跻身于全国名茶品牌行列
相传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螈,因心里不舒服经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
人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螈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
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螈的教诲下很快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
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
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百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
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
可是,后稷并不满足于这些发现,他看到人们为了找到可口好吃的植物。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累得满头大汗。能不能在家门口自己种植呢?
他反复思考、观察,惊奇地发现,飞鸟嘴里衔的种子掉在地里,人们吃完的瓜子、果核扔在地上,到第二年又发出新芽。
长出新的瓜果树。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土壤有关系,就决定利用天气的变化和不同类型的土地,指导人们选育良种,有计划的进行农耕。
相传后稷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神仙下凡送来百谷种子,让他为民造福,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后稷讲学了,教咱种庄稼了!”
周民一传十,十传百,教稼台前,农夫们或坐或立,黑压压一大片,静听着后稷讲解农业知识。他挥着手,又是比画,又是示范,每到兴奋处,还下台手把手给人们教农耕新法。
“噢好!噢好……”人群发出阵阵赞扬声。后来,后稷还在教稼台上号召并***们改进农具,开渠修堰,排水、灌溉,使田野一片绿油油。
人们都夸后稷教民种的庄稼穗儿大、颗粒饱、产量高。后稷教民农耕,是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舜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广阔的有邰地赐予他。
扩展资料: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欧洲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
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
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
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
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
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
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百度百科-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