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杉耐寒吗(关于中山杉的养护技巧)
中山杉苗木培育技术
杨景来
中山杉(Taxodium‘Zhongshansha’)为落羽杉属,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选育的一组杂交一代和二代品种。中山杉为落叶或半常绿高大乔木,树干挺拔,树形优美,树叶绿色期长,具有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性强、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低洼地区林业发展中很有推广价值的树种,尤其适合农田林网、沿淮滩涂地、采煤沉陷区建设使用,亦可应用于景观大道、生态绿地造林。
1中山杉苗圃地选择
根据中山杉的生态特性,选择淮南市凤台县古店乡北王集村的4hm2水稻田作为新建苗圃。新建苗圃地的选择非常重要,不科学、不恰当的苗圃位置将给以后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多困难,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所以苗圃地选择首要考虑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1地理位置
一是靠近公路。此处交通比较方便,以便于苗木的出圃和物质资料的运输;同时在路边,过路人能直接看到苗木。尤其在秋末冬初,中山杉景观很特别,能起到示范作用和广告作用。
二是设在靠近村庄附近。以便于解决劳动力、机械租用等问题。尤其在春秋栽植苗木和起苗工作量大时,有利于及时召集到大量临时性的劳动力。
三是考虑环境污染问题。要远离污染源,以便于苗木的正常生长。
1.2自然条件
1.2.1地形地势
选择排水良好、地势较高、地形平坦的开阔地带,便于机耕和灌溉。
1.2.2水源及地下水位
中山杉是喜湿树种,因此苗圃地应选择在靠近沟渠等天然水源附近,以利于苗木灌溉;同时要求地下水位较高,干旱时可以打井提水灌溉。
2中山杉苗圃规划和建设施工
2.1生产用地的规划
主要考虑耕作方便,便于机械化作业。把生产用地划分为3块,每块面积1.33hm2,合计面积4hm2。
2.2辅助用地的规划
设置环圃路,一级路宽4m。3块耕作区之间设立了二级路,路宽2m。同时设置环圃沟,沟宽1m,以便于排灌。
2.3建设施工
苗圃地选择靠近村部不远的姚集自然庄附近,靠边建造了两间办公及生产用房。此处原来是水稻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浇灌便利、肥力较好。2018年秋,进行深耕、旋耕,施入复合肥50kg/667hm2。水稻田土壤易旱易涝,为使土壤保湿保墒,采用地膜起垄覆盖育苗,垄为东西走向,宽100cm、高25cm,垄间步道30cm,垄面整实,做到土松且碎、无杂物,覆盖宽130cm的黑色地膜,两侧用土封严压实。覆盖地膜的目的是保温保墒,不仅保持土壤水分,也利于控制杂草生长。
2.4苗木栽植
为了经济效益快捷明显,实行长短结合,花树结合。第1块地栽植中山杉营养钵小苗,平均苗高约10cm,株行距15cm×20cm,栽植4万株。用特制的锄具刨一个坑,去掉营养钵,带土栽入后用锄具围实根部。第2块栽植中山杉营养钵小苗,平均苗高50cm,株行距15cm×20cm,栽植4万株营养钵小苗。第3块地栽植1年生中山杉小苗,苗高100cm,株行距100cm×100cm,带土球栽植,栽植8000余株,培育大苗。栽后立即漫灌浇水,使根系能与穴周围土壤接触,以便很快吸水恢复生长。
3苗木养护技术
3.1主干培养
中山杉嫩梢生长至5cm左右时,每株保留一个健壮新梢作为主干培养,剪除其他枝条,5月底前完成定苗。中山杉自然树形优美,通常不需过多修剪,若枝条过密可适当修去内膛枝、交叉枝、下垂枝及扭伤枝,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和养分供应状况。但也有一部分苗木在移栽当年不易形成直立生长的茎干,出现一定的偏冠或弯斜现象,需进行整形修剪,剪除过多的侧枝和弯斜的枝梢,促进顶部芽的萌发和生长,培养直立向上生长的萌枝作主干。
3.2水分管理
栽后第1年特别要注意水分供应,保证树木伏旱不缺水。夏季浇水宜在早、晚进行,冬季宜在中午,浇水要一次浇透,且水流不宜太急,防止地表径流损失。中山杉虽喜水,但遇到长期阴雨或者雨势过大时,也要防止积水,做到及时排水。
3.3松土除草
在林分尚未郁闭的情况下,苗木周围往往杂草丛生,尤其是一些蔓性草本植物常常缠绕苗木,影响苗木生长和环境美观。春夏季的每月中旬应进行松土除草,深度3~4cm,以不伤苗木根系为限,做到苗木周围内浅外深。大雨和浇水后要及时松土培土保墒。一些杂草根部很大,除草时要防止带动苗木根部,影响成活。
3.4施肥
肥料对促进中山杉生长非常有效,结合排灌水,共施肥3次。6月下旬施肥1次,施入复合肥50kg/667m2;7月中旬施肥1次,施入尿素25kg/667m2;7月底施肥1次,施入尿素50kg/667m2。
3.5扶正
在暴风雨过后要及时扶正被刮倒或刮斜的苗木,以利于苗木正常生长和塑造优美干型。
3.6主要病虫害
中山杉病虫害较少,主要是地老虎。地老虎啃食根部表皮导致苗木死亡,发生危害严重时,可向被害苗木附近的土壤中灌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防治。
4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苗木出圃,共培育苗木8.8万株,成活率99%,以平均单价10元计,共收入88万元。去除投入45万元,为贫困户分红9万元,净收入34万元,经济效益良好。
4.2生态效益
为本地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农田林网及乡村绿化提供优质苗木。不仅丰富了造林绿化树种和生物多样性,也降低杨树造林占比,有利于减少杨树飘絮,生态效益明显。
4.3社会效益
通过培训,提高了当地村民的专业技能和科技素养,为以后的生产做好储备。同时,为村民提供劳务岗位,增加村民收入。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地区西会村
西会村委会
社区简介:西会村原与东会村统为一村,因南通惠河上有一座普济闸,故曾称普济闸村。村内人民分为回汉两族,汉族居村东,回族居村西,各自设有帮会,村一分为二,并命名为普济闸东会、西会。西会村位于乡域中部略偏北,地处建国路东偏南13公里处,距管庄乡政府驻地0.9公里,京通快速路把乡政府驻地与西会村相隔开,路南为西会村,路北为管庄乡政府,东与东会村毗邻,西南隔通惠河与小寺村相望,南隔通惠河与塔营村相对,西北隔京通快速路与管庄村为邻。村域面积0.66平方公里,其中村落面积0.12平方公里;共440户,11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5人,农业人口565人,回族居多,占总人口的70%,属回族村。多年来,回汉民族和平相处,互相尊重,营造了很好的民族团结氛围。1992年朝阳区人民政府赋予西会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并颁发了锦旗;1997年西会村被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文明村;1998年西会村被朝阳区精神文明办公室和朝阳区民族宗教办公室评为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团结进步村。西会村党支部建于1952年,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有佟桂荣等。村委会建于1983年,由邵文申等担任村委会主任。西会村原以种植蔬菜为主,曾有菜地近300亩。2003年全村各行业总收入1600万元,劳均收入17000元,人均收入11200元。村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约26米,土壤为潮褐土,村落四周有排灌沟渠,有饮用灌溉机井7眼。现有花卉林地200亩,植有河南桧、蜀桧、国槐、金丝柳等近15种苗木。村南通惠河上的普济闸曾名为杨尹闸,初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时为木闸,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将闸易木为石,更名普济闸。村西有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8年)的清真古寺,历有修葺,1987年由当地穆斯林集资将全寺修缮一新。村委会每年向清真寺拨款25000元,为清真寺回族群众宗教活动及修缮清真寺的正常经费开支。1998年资助近20万元用于整修清真寺的上房、下房及淋浴房,使清真寺焕然一新。西会村清真寺正殿坐西朝东,蓝色铜宝顶上镶有铁月牙,店内匾额上“清真无二”四字为清道光年间体仁阁大学士曹振镛所书,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西会村属管庄乡长安街延长线范围,为使长安街延长线拆透建绿,确保按时完成绿化任务,落实北京市总体规划实现农村城市化,西会村于2004年搬迁上楼。未来几年将是管庄乡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年,西会村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这一关键时刻的到来,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管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区所辖范围:西会村位于乡域中部略偏北,地处建国路东偏南13公里处,距管庄乡政府驻地0.9公里,京通快速路把乡政府驻地与西会村相隔开,路南为西会村,路北为管庄乡政府,东与东会村毗邻,西南隔通惠河与小寺村相望,南隔通惠河与塔营村相对,西北隔京通快速路与管庄村为邻。村域面积0.66平方公里,其中村落面积0.12平方公里。
(adsbygoogle=window.adsbygoogle||[]).push({});
西会村附近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中国科学技术馆、蟹岛绿色生态农庄、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等旅游景点,有冰糖葫芦、扒猪脸、姜丝排叉、二锅头酒、北京特制八宝印泥等特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