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属于哪个市
陆丰市属于中国广东省汕尾市。
1、陆丰,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东南部碣石湾畔,北与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总面积1687.7平方公里,人口167.08万,管辖20个镇。
2、陆丰市境内有河流22条,总长458公里,径流总量23.58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山塘235宗,总库容量38186万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乌坎河、鳌江、漯河、龙潭河。
3、陆丰海岸曲折,港口众多。主要港湾有碣石湾、甲子港、湖东港、碣石港、乌坎港、金厢港、咽港、浅澳港、乌泥港。其中碣石湾位于北纬22°39′至22°52′、东经115°34′至115°49′之间,面积34.5平方公里,为广东省较大的海湾。
人
资料 字 孔明 终属 蜀
籍贯 [徐州]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南]
容貌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
官至 丞相 领司隶校尉益州牧 录尚书事 谥曰忠武侯
生卒 181 — 234(54岁)
家族
资料 父亲 诸葛珪 母亲 章氏
配偶 黄氏
子女 未知
兄弟姐妹 诸葛瑾 诸葛均
相关人物 诸葛瞻 诸葛尚 诸葛瑾 诸葛恪 刘备 赵云 孙权 司马懿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诸葛亮 - 简明历史传记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诸葛亮 - 简明演义传记
人称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刘皇叔三顾茅庐,遂允出山相助。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辅佐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更取得荆州为基本。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诸葛亮 - 历史评价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贾?惺椋?挑碇?勇远?牛?芄?痉扯?ぁ:卧颍烤挑碛胨础⒂砉蔡福?芄?肴合率甘墓室病A了?胙裕?≈谌朔彩浚?势湮闹覆坏眉霸兑病H黄渖?桃叛裕?跃?伦畚铮?现?模?斡谖哪?阋灾?淙酥?饫恚?胁轨兜笔馈?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181年(光和四年)一岁 出生于山东琅邪阳都县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先祖诸葛丰曾担任汉朝的司隶校尉,其不畏强暴、惩治外戚的事迹载于史册,家风廉洁,疾恶如仇。其时父亲诸葛珪在泰山郡任郡丞,叔父诸葛玄在朝中任职。 189年(中平六年)九岁生母章氏于阳都逝世。同年汉灵帝崩于宫中,少帝即位;董卓进京,废少帝而立献帝。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曹操、袁绍出逃,组织军力,密谋讨卓。 192年(初平三年)十二岁 父亲诸葛珪去世,全家在继母和叔父的照顾下得以维持生计。是年董卓被诛,其部将大乱长安,吕布败逃,王允遇害。 194年(兴平元年)十四岁 兄诸葛瑾携母赴江东。亮与姐弟寄养于叔父玄家中;是年徐州牧陶谦病逝,刘备受其遗命代之。195年(兴平二年)十五岁诸葛玄为避战乱,出任豫章郡太守,亮亦随叔父离开故乡,前往南昌。不久诸葛玄为朱皓所取代,全家投奔荆州刘表。197年(建安二年)十七岁 叔父玄去世,亮率家人来到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开始晴耕雨读,潜心世务的隐居生活。是年袁术称帝于寿春。 198年—206年(建安三年—十一年)在此时期内,亮与荆襄名士广泛结交,并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孙策脱离袁术而独立,平定江东,后其弟孙权代之。曹操于官渡大破袁绍,北击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刘备丢失徐州,投奔刘表,但不为所用,赋闲日久,遂有髀肉之叹。 207年(建安十二年)二十七岁刘备三赴隆中,聘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在会面中,亮提出著名的先荆后益、三分天下、一统中原的宏图大略——《隆中对》,从此开始一生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生涯。208年(建安十三年)二十八岁 曹操南征,刘表病故,其子琮降曹。刘备携民渡江,为曹军大破于当阳。危急之时,亮只身往东吴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209年(建安十四年)二十九岁刘备上表立刘琦为荆州牧,趁机收复荆南四郡。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211年(建安十六年)三十一岁 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是年孙夫人归吴,欲携阿斗以为质,亮命赵云等截江夺回。214年(建安十九年)三十四岁 刘备围雒城一年不下,急调援军入川,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217—219年(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刘备亲率诸军,进兵阳平关,争夺汉中。亮奉命留守成都,足食足兵。221年(章武元年)四十一岁刘备建号称帝,拜亮为丞相。是年备大举东征,孙权称臣于魏,被封吴王,亮留守成都。223年(建兴元年)四十三岁刘备于白帝城病危,诏亮以托孤之任。后主禅继位,改元建兴,亮开府治事,封武乡侯,总理蜀汉朝政。是年魏国诸重臣各有书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亮遂不报书,作《正议》以答之。同年,安抚蜀中三郡叛乱,遣专使与东吴和好。 225年(建兴三年)四十五岁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227年(建兴五年)四十七岁 向后主上《出师表》,表明统一中原,兴复汉室之决心,率军屯驻汉中,准备北伐。是年,长子诸葛瞻出生。228年(建兴六年)四十八岁 一出祁山,声东击西,降三郡,收姜维。但因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兵败街亭,致使全军撤退。亮以二罪并罚,遂斩马谡,同时上表自贬三等,以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同年十二月,二次北伐,出散关以攻陈仓,粮尽不克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229年(建兴七年)四十九岁 三度北伐,收取武都、阴平二郡,败走郭淮,因功复丞相位。是年孙权称帝,亮以魏国未灭,联吴为上,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 230年(建兴八年)五十岁 魏国曹真等数路进犯,但因子午谷道险难行,又为大雨所阻,魏明帝下诏班师。亮遂遣魏延、吴懿深入西羌,大破魏军。231年(建兴九年)五十一岁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先于上邽击败魏军,又于卤城大破司马懿。但因李严假传圣旨,只得退军,于归途中设伏射杀魏国名将张郃。 232年(建兴十年)五十二岁 屯兵汉中,休练士卒,制作木牛流马,屯田积粮,准备与魏国长期作战。 234年(建兴十二年)五十四岁知会东吴,东西并进,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司马懿坚守壁垒,避不交锋,亮遂临战屯田,与魏军相持百余日,不幸积劳成疾,病逝军中。临终属以后事,大军安然退回,遵遗嘱葬于定军山。
诸葛亮自27岁出山辅佐刘备,南征北伐,直到64岁病死在战场上,可说是一生中一半为民,一半为官。而在他的27年宦海生涯中,在处理与己与人,与事与物,与国与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成功的为官之道,做官的准则对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作一考察和审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干部的道德建设,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今考察论列归纳如下:
一,正身养德、严于律已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吕氏春秋》中也有“凡事之本,必先正其身”“冶其身而天下治”的思想。出身于“明经”世家的诸葛亮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灿生变乱”在这里诸葛亮把当官者的官德同社会的安定联系起来,认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时刻注意自身的政治形象,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群下,从不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有特殊于同僚和群下的地方。北伐中,诸官子弟皆随军运粮于深谷高山之中,诸葛亮嗣子诸葛乔虽然年轻,也同诸官子弟一样督兵奔忙在大军之中,北伐时街亭失守,亮恨己用人不当,上表自请贬官三等,并号召群下勤攻己阙,并认为“勤攻吾之阙”者是“忠虑于国”者。这是何等的胸怀,这同那些心胸狭窄者,讳疚忌匡者,一贯正确论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为官之道,西晋张辅评论说:“已有功则让于下,下有厥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谅则改,故声烈振於遐午也”。
二、清正廉洁,崇俭戒奢
清正廉洁,崇俭戒奢,是中国官员的传统美德,更是诸葛亮的为政之道。诸葛亮在未出山从政之前,躬料子南阳,非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经历为他从政功立为宫之道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戒子书》中说:“静以养身,剑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治远” 。为了“治远”而图“静”,为了“明志”而‘淡泊”,把“静”、“俭”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内容。这在视财如命,把享受看成是玄耀自己身份的封建社会里不能不说是可贵的精神。
对于诸葛亮的尚俭准则,笔者在1990年发表的《诸葛亮的家风》一文中曾有如下论述:“诸葛亮在蜀位极人臣,然为官清廉,不谋私利除国家规定应享用的奉禄外,不另治家产,别殓用民财,正如他自己对后主所说:“臣在外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诸葛亮传》)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死后确如所言。他一生就是这样为官,无私而来,清自而去,北伐途中,死在任止,“遗命葬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睑以时服”(《三国志、诸葛亮传》)一国丞相,哪里死哪埋,坟墓仅仅放下一个棺材。不仅没有随葬品,还碱以时服,真是少见,……这种葬事节俭的做法,在盛行厚葬久丧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难怪后人一提起诸葛氏,便立即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自己节俭,其家人也不例外,据《北堂书抄》卷三十八载诸葛亮与李严书云:“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无副服”。张谢评论说:“侯之妾无副服,其俭穗可师矣。“一国丞相的妾竞没有替换的衣服,如果不是了解诸葛亮一生和整个家族为宫清廉的人,是难以相信的,然而这却是史书记载,一千多年央无人提出疑父。”《盐铁论.疾贪》中说:“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在在下,教训在政芊在民也” 这些言论正是说的为玫者的表率作用。诸葛亮官至相位,一身正气。上正,下孰敢不正,上清正廉洁,下孰敢贪赃枉法?我们查考蜀国史料,找不到康东汉梁冀那样的贪官污吏,见不着象酉晋王恺和石崇那样的恶富,所有的是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员:董和“躬串以俭,恶衣蔬食”,为官“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邓芝“赏罚明断”,“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时”,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天余,佃室无妾媵之褒,后庭无声乐之娱,衣食取供,舆马取备印台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费炜“雅性谦素,家元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翻开史书,能有如此官德政风的朝代实在少有,究共原因是请葛亮清正廉洁。崇俭戒奢的为官准则教育影响了满朝文武,带出了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官,赢得了蜀汉人民的爱戴,受到后世的称赞。
三、荐贤举能,礼贤下士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财富把有才者举荐出来,为社会效力,不仅是人民的愿望,更是当权者的职责。如果人才得不到正当的使用,或者根本不用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国家不安。地处偏安一隅的诸葛亮更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说:“治国之道勿在举贤”,“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夫柱以直为坚,辅以直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他一方面要求官员柬柱子一样直,以忠为贤,另方面举贤时又不求全,坚决反对“为人择官” ,主张“为官择人”。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刘备给了他个小职务,不能尽其所能,有情绪,面上的工作没有做好,刘各幸他问罪,是诸葛亮慧眼识英雄,不仅救了他的命,而且给予重用,使之为国尽其才,成为蜀汉政权的中坚分子。
一般说来,古今有才者,大多有自己的十性。只要领导者能礼贤下士,不求全责备,无不如湖水归大海一样投入统治者的怀抱。正如《吕氏春秋》所说:“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杜徽是三国时期的名士,诸葛亮入蜀后,请他出来做官,他坚辞不就,是诸葛亮礼贤下士三番二次的敬请感动了他,遂被拜为谏议大夫。还有一位叫五梁的名士以“儒学节操称”名于世,本不出仕,也是诸葛亮礼贤下士的作风感动了他,也被拜为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费辜在诸葛亮南征时还是一位小人物,因其“志虑忠纯”,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南征归来,百官在成都郊外数十里处迎接。为了表彰这位官虽小,但有才华的费,诸葛亮与之同车而归,令文武百官无不刮目相视。诸葛亮这种礼贤大士的作风,深得有识之士的理解和拥护,无怪荆襄名士和益州文人,大都来到他的周围,为他出谋划策。
四、民主议政,集思广益。
诸葛亮一生做事谨慎,从不武断,善于听取群下意见。他认为,为政者必须有参谋人员帮助策划.否则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他说:“夫人君拒谏,忠臣不敢尽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他虽然读书“独观其大略”,然而对历史上为政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都牢记在心。在《前出师表》中对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识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他在著名的《与群下教》中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连覆,旷阀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路面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暑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可见他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十分注意听取群下的意见 ,这近乎于我们今天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集思广益”这个词,在历史上正是诸葛亮首次提出并使用。这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是少有的。
诸葛亮认为,“为政之遭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官,谋及署士,则为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 ‘诸葛亮枝后人视为智慧的化身,以至于’’状诸葛之智而近妖”,可见是宣传者忽视了诸葛亮的智慧来源于“多闻” “多见”的调查研究之中。诸葛亮之所以在工作中很少失误,在于他遇事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南征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就是他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意见的例证。还是清人张学山对此评之中肯:“武侯天下才也,非一己之才胜天下,乃合天下之才成一己也”。
五、用心平,劝戒明,教之一德,严之以刑。
袁准说:诸葛亮“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深知历史上哪些有治世之名的文臣武将,无不身先士卒, 以德服人,以刑为约,赏罚分明。他位及人臣,仍能以身作则,不为功名所诱,不为刮禄所累,仍守“不求闻达”的初衷,当李眼劝他“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时,他不仅不受,还为了剖白自己的心迹,写了《答李严书》一文,证明自己之所以“鞠躬尽瘁”是为了“兴复汉室,帝还旧都”非为私利。
诸葛亮熟读经书,深知凡治国者纯德治,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纯用刑不教而谓之虐;只有儒法合一先礼后兵,教之以德,严之以刑,才能“上下有节”左右有序。并明确指出。“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入蜀后,他亲自主持制定了《蜀科》,又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以训厉臣子”。规章健全,制度完备,使吏民有章可循,民如廉耻,吏知荣辱, 以防止不教之杀的虐政出现。执法严办事公平, 是其为官的重要原则 他说“吾心年如种,不能为人作轻重”。尽忠益时省,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李平与诸葛亮同受先帝之托辅后主, 固假传君命,耍权术,摘阴谋,误了国家大事,诸葛亮上表把他削宕为民。马谩与诸葛亮亲如兄弟,“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在北伐中,马谩违背诸葛亮的布署,畏乱逃跑,致使街亭失守,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诸葛亮罚不避亲,将马谩“下狱物故”。而对同时参战,忠实执行军命的王平进位封侯加官。街亭失守,诸葛亮也深感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暗”上表请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在失败面前.对于功过是非,分理清明,敢于主动承提领导责任,其用心之平,雄人能说个不于。正是既注重思想教化,又严之以刑罚,”才使整个蜀汉社会“人怀自厉,道不拾遣,强不侵弱;风化肃然”。正如陈寿评论的”“抚百姓,示仪轨,约百官,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戳;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六.通权这变;因时制宜。
“通权达交,四时制宜”的原则贯穿请葛亮为官的始终。如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为了打击巴蜀的豪强势力,诸葛亮厉行法制,刑罚竣怠,引起朝野人士的不同议论。其中法正就持不同意见,并举高祖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的事例来劝诸葛亮缓刑驰禁。公元216年,渚葛亮写了《答法正书》一文,向法正指出;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是因为“奏以无道,苛政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干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现在的情况与刘邦之时大不相同:“自焉以来……”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淅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因此,必颅威之以刑,才能使‘上下有节”;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善通权达交,因时制宜,不因循守旧的辩证原则。再如诸葛壳对南中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方略,更值的后人仿效-南中少数民族,不满干汉人统治多次谋反。西汉时期的统治者对此多用镇压手段处理有时一次就杀掉几万人。由于奉行大汉族主义,南中少数民族始终不服,刘备病逝的消息传到甫中,其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再度反叛。诸葛亮一反过去统治者的镇压措施,实行他早年在隆中向刘各提出的“和抚”政策,对南中先礼后兵,以礼为主。先让李严“书晓喻”闺,但雍闺不知好歹,田谋反叛到底,诸葛亮不得不进军南中。虽然威之以兵,但仍用’攻心为上”的战略,仅用四个月就平息了南中叛乱。南中平息后他没有象往昔那样留汉人当官,而是“皆印其渠率而用之”。对那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只要他能拥护中央政权,就留做地官员:有的还调到中央任职。对此有的人不理解,建议还是用双人统治为好,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留汉人的不利因素时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葡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度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 诸葛亮权衡利弊,采用了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这一上策,达到了‘夷汉粗安”的目的,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其群下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明正义,绝其盟好.诸葛亮作《绝盟好议》一文,反对与吴绝交,说明为使蜀“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魏肪东吴的军队》不得尽西,”必须维护与东吴的盟友关系,并派陈震前往祝贺。这都体现了缶葛亮遭权达变不墨守成规的辩证方法论原则。
七、为官—任、利民—方
为官一任,利民一方,始终是诸葛亮力官的原则。从大的方面说其宗旨是为了“兴复汉室,帝还旧都”,但考察和审视诸葛亮的一生,见他所到之处总是留下人们难以忘怀的痕迹。以至于诸葛亮先后,其子诸葛瞻在朝为官,“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星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日:侯之所为也’”。
诸葛亮从阻都到预章,又至襄阳,对各地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百姓疾苦,多有体察,从从军到为政其阅厉之丰富,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从政之后,为发展蜀国经济,积叔推行劝农政策,并兴修水利,注重农田灌溉。椐《一统志》载在金齿指挥使司城南15里处,有大诸葛堰和小诸葛堰,皆有灌溉之利:另据孙嘉淦《南游记》载:漓江初分,屈曲山间,史禄别凿一渠以通舟、诸葛亮在此基础上又续修水利设施,以灌农田,渠上有武侯祠。诸葛亮还在南中推行以农为主的开发政策,命令各郡太守,组织屯田,把北方的生产技术带到南中去。杨慎在《滇权载记》中说“诸夷慕侯(指亮)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馀发展农业外还在南中修桥铺路,开发矿山,以繁荣南中经济。西南边陲至今有的菜称为诸葛菜,树称之诸葛木,或许是诸葛亮从中原引进的品种以发展当地经济。诸葛亮在南中时还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作一些能使当地人接受的改革。据高承《云南记》载:南中风俗,兵每出征,必先杀人祭神,以求神阴兵以助之。而诸葛亮“杂用羊豕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祀,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细查史书,诸葛亮为西南边陲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中国历史上的大小官吏,可说是多于牛毛,而为相者也成千上万,而能象诸葛亮仅在27车的政治生涯中为后人留下如此之多的文化财富者,却是空前绝后的。难怪关于诸葛亮的美好故事在他生前死后总是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时限地被人们传顶着,究其原因,无不与诸葛亮—生的为官之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自古至今,人生在世,总不超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为政者更不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骂名。然而往往有些人不注重自己的为官之道,忽视了官德修养。甚至为了追名逐利,而贪赃枉法,为求“闻达”而不择手段。特别是今天在改革开放中,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见利忘义,守不住原则,管不了自己,置国家,集体,人民于不顾,以身试法,成为人民的罪人。
我们研究诸葛亮,目的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决不能仅咬文嚼字,无病伸吟,更不能全盘继承。而应该找其有用者加以弘扬。诸葛亮为官之道的七条原则,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唐代宰相裴度对此评论说:“法加于人也,虽死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我们今天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人们的道德教化,特别是官德建设,而诸葛亮的为官之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于我们反腐倡廉,或许有些借鉴意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6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