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蛤是淡水还是咸水水产?
花蛤是咸水水产。
花蛤一般指菲律宾帘蛤,是西太平洋亚热带到低寒温带的一个品种,并分布在欧洲的温带地区。野生种群在菲律宾、中国南海和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茨克海以及南千岛群岛周围。它的养殖最早始于这些地区通过采集野生蛤苗所进行的传统捕捞活动。
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辽宁大连、长兴岛、河北北戴河、山东青岛、烟台、江苏连云港、浙江南麂、象山、福建平潭、厦门、广东海门、汕尾、香港,也见于朝鲜。
扩展资料:
花蛤(菲律宾帘蛤)是严格的雌雄异体,其性腺为与消化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弥漫性组织。繁殖期根据地理区域而不同,通常在水温20-25°C产卵。从秋末到初冬这一时期性活动进入休止状态。野生环境中配子的形成时间为2-5个月,然后产卵。
花蛤(菲律宾帘蛤)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在中国,蛤仔在10-16个月达到30mm或更大时便进行收获。在欧洲水域和北美洲,通常在16-30个月、蛤仔达到更大规格后(壳长30-40mm)再收获,以便获得更佳回报。在这两种情况下,或用耙网或用机械收获蛤仔。在欧洲,人工收获菲律宾帘蛤包括将它们耙出附着基,然后收获。
参考资料:
据乾界生物研究发现,高密度意味着高的投苗率、高的投饵量,更多的水产投入品 (肥料、调水产品)的使用,伴随这些物质进入池塘,随之而来的是氨氮、亚硝的升高、溶解氧的下降、残饵粪便、动物残骸等有机物质的沉底积累,尤其在养殖关键的高温期,水中、塘底有害物质急剧增加,造成蓝藻等有害藻类、各类寄生虫、细菌病、病毒病大量爆发,给养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水体的改良包括水质、底质的改良,水质的改良主要针对水体中藻类、菌类、溶解氧、各类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要明白有害的物质只是没有充分利用的营养 ,以前的养殖总是通过化学药品去强行氧化、分解这些物质,但是毕竟化学药品是死物,效果有时间、区域的局限性,乾界生物提醒:如果使用菌种优秀、配方合理的微生物制剂,就相当于为池塘找了一个好医生,24h为池塘改良水质,效果持续时间长,减少调水成本,现在国家对水产药品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因此,尽快改变养殖思路,使用好的微生物菌剂比如乾界的复合乳酸菌、水质净化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池塘本身就是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很多化学药剂诸如氯、溴制剂,各类抗生素,直接将水体微生物不分好坏杀得一干二净,短期起到了杀菌防病的效果,长远看将池塘物质循环最关键的一环:微生物菌完全破坏;在现今普遍增氧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缺少了有益菌的竞争,有害菌反而更易滋生;同时水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没有微生物将其转化为藻类可以吸收的无机营养盐,在塘底发热、发臭,败坏水质,接着进入化学药品强制氧化的恶性循环,药品越用越多,而养殖效益每况愈下。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微生物这一环补齐,充分提高池塘溶氧,让池塘的循环自己动起来,定期补菌、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发挥其分解者的功用,这样才能提高养殖成功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0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