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以后我国农业进出口额的变化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迅速扩大 国内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自2004年起,每一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涉及到“三农”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图,有效推动了国内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产品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间的流动性提高,将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加深,国内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贸易也进入新阶段。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入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推动作用被贸易壁垒等明显削弱,而农产品进口的冲击作用迅速加强,国内农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一部分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入世后的六年期间(2002-2007),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每年都跨越一个百亿美元阶梯。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775.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其中出口366亿美元,增长18%;进口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到409.7亿美元,增长28.1%。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形势发生逆转,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入世后的六年间农产品的出口额净增246.4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0.5%;而同期,农产品的进口额净增309.8亿美元,年平均增幅为26.5%,增幅明显高于出口。
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出现。200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项下还保持了33.1亿美元的顺差,2003年农产品进口猛增导致当年的农产品贸易出现4.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到2004年贸易逆差激增到84.9亿美元,2005、2006两年的贸易逆差迅速萎缩,但2007年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再次扩大到了43.7亿美元,逆差比上一年(下同)净增34.1亿美元,增长3.6倍。
二、农产品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全面高出加工贸易
2007年农产品贸易仍是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两种贸易方式的进出口总额合计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9成以上。我国农产品的一般贸易不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速上均高出加工贸易。2007年我国农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579.5亿美元,增长26.8%,高出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3.7个百分点,占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74.7%,比上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279.8亿美元,增长19.2%,占当年出口总值的76.5%;进口299.7亿美元,增长34.9%,占当年进口总值的73.1%。农产品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19.9亿美元。
受农产品商品性质特点决定,以及国家加大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调整力度,农产品加工贸易发展增速缓慢。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6亿美元,增幅仅为8.5%,低于当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速14.6个百分点,仅占当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17.4%,比2006年的比重萎缩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5.6亿美元,增长13.4%;进口59亿美元,增长2.7%。农产品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16.6亿美元。
保税区仓储进出口贸易位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之后,累计进出口39.6亿美元,增长33.4%,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保税仓库进出口和边境小额贸易规模双双突破十亿美元,分别进出口10.8亿美元、10亿美元,分别增长13.5%、13.8%(表1)。
表1 2007年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方式进出口总值表
贸易方式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一般贸易 579.5 279.8 299.7 26.8 19.2 34.9
加工贸易 134.6 75.6 59.0 8.5 13.4 2.7
保税区仓储进出口 39.6 2.3 37.3 33.4 51.4 32.4
保税仓库进出境 10.8 0.9 9.9 13.5 43.8 11.4
边境小额贸易 10.0 6.6 3.4 13.8 13.0 15.3
三、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据主体地位,私营企业取代国有企业的位置
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农产品352.5亿美元,增长30.8%,比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增幅高出7.7个百分点,占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45.4%,比上一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的农产品贸易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2006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已经与国有企业基本相当。2007年私营企业的农产品贸易增幅明显优于国有企业,全年贸易总额突破二百亿美元,进出口累计203.1亿美元,增长26.5%,私营企业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第二大的企业类型。
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的农产品贸易扭转了2006年下降的局面,出现正向的增长,但增幅仍比农产品的整体增幅低了11.9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全年的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81.7亿美元,增长11.2%,比上一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小、增速低,进出口仅37.8亿美元,增长4.1%(表2)。
表2 2007年我国主要企业类型农产品进出口总值表
企业类型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外商投资企业 352.5 155.5 197.0 30.8 15.8 45.8
私营企业 203.1 116.3 86.8 26.5 23.3 31.1
国有企业 181.7 79.5 102.2 11.2 18.2 6.4
集体企业 37.8 14.4 23.4 4.1 1.7 5.7
四、我国农产品贸易国别集中度高
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的进出口合计超过600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83.1%。
2007年美国继续占据我国第一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的位置,中美双边的农产品贸易总值达到135.1亿美元,增长18.9%;其中自美国进口农产品91.3亿美元,增长20.3%。对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7.5亿美元。
2007年东盟取代日本成为我国第二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为110.2亿美元,增长37.7%,高出农产品贸易整体增幅14.6个百分点。
2007年日本虽然退居我国第三大农产品贸易伙伴,但其仍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顺差来源地。当年中日农产品贸易额为87.3亿美元,小幅增长1.3%,是前10位的贸易国家(地区)中最低的,实现贸易顺差79.5亿美元。
2007年中欧农产品贸易额紧随日本之后,当年进出口82.7亿美元,增长26.2%。在农产品进口的拉动下,我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倍增,阿根廷也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最大的逆差来源地(表3)。
表3 2007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农产品进出口总值表
国家(地区)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逆(顺)差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美国 135.1 43.8 91.3 18.9 16.0 20.3 -47.5
东盟 110.2 39.3 70.9 37.7 28.8 43.1 -31.6
日本 87.3 83.4 3.9 1.3 1.6 -4.5 79.5
欧盟 82.7 54.8 28.0 26.2 23.9 30.8 26.8
阿根廷 52.0 0.2 51.8 114.9 80.7 115.1 -51.6
巴西 49.4 1.2 48.2 27.1 41.2 26.8 -47.0
韩国 39.0 36.0 3.0 24.9 24.4 30.2 33.0
香港 31.3 30.5 0.8 14.7 14.4 30.8 29.7
澳大利亚 30.6 4.5 26.1 14.0 24.1 12.5 -21.6
俄罗斯联邦 26.7 12.2 14.4 22.6 38.3 11.9 -2.2
五、国内各省市开展农产品贸易的地区差异显著
2007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在农产品贸易的规模上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仅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5个省市)农产品贸易的总值就达到319.8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贸易总值的4成以上;中部、西部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合计仅占到全国农产品贸易总值的11.9%,其中两地区农产品出口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为16.3%,进口合计占7.9%。
2007年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其农产品贸易额也都排名前列。其中,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158.7亿美元,增长12.5%,占当年全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20.5%,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市的榜首。当年,广东省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亦突破百亿美元,进出口103.9亿美元,位列全国第二,增长20.9%。江苏、北京和上海三个省市的农产品进出口总值分列第三、四、五位,其进出口总值分别为72.3亿美元、64.7亿美元和63.6亿美元,分别增长36.6%、15.3%和45.2%,其中,上海市农产品贸易的增幅在各主要的省市中列第一位。2007年我国共有13个省市的农产品贸易值超过10亿美元,但其中仅有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中部地区的河南位列其中,分别列11位、13位(表4)。
表4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主要省市统计表
省市 金额(亿美元) 比上年增减(%)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山东 158.7 92.4 66.3 12.5 14.2 10.3
广东 103.9 41.4 62.5 20.9 7.6 31.7
江苏 72.3 16.4 56.0 36.6 18.5 43.0
北京 64.7 20.2 44.5 15.3 57.2 2.9
上海 63.6 12.6 51.0 45.2 19.4 53.5
浙江 55.0 29.3 25.7 23.2 9.0 44.8
辽宁 46.9 30.7 16.2 25.0 27.3 20.8
福建 44.2 27.5 16.7 19.9 14.0 30.9
天津 27.4 7.4 20.0 34.1 10.4 45.7
河北 22.2 9.4 12.8 29.5 11.9 46.4
广西壮族自治区 16.5 4.6 11.9 25.3 22.1 26.6
吉林 12.2 8.8 3.4 16.6 10.2 37.5
河南 10.4 4.9 5.5 15.1 4.3 26.8
六、主要的出口农产品表现各异,蔬菜、水海产品和畜产品出口增速较慢,水果、谷物及谷物粉出口猛增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输出国,受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全球原料性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7年我国水海产品的出口仅有微幅增长。当年水海产品出口47.5亿美元,增长0.1%。蔬菜同样也是遭受贸易壁垒严重的品种。我国蔬菜生产气候得天独厚、物种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加入世贸组织更是给国产蔬菜进入在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但由于蔬菜出口屡屡遭遇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贸易壁垒,正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蔬菜出口42.2亿美元,增长6%。我国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与水海产品、蔬菜相似的问题,2007年出口40.4亿美元,增长8.3%,上述3类农产品的出口增幅均比农产品出口的整体增幅低。
苹果、柑橘等国产水果品种仍保持了较强的出口优势,直接带动我国水果的出口。2007年国产水果出口37.5亿美元,增长51.4%。其中,苹果汁、苹果和橘橙是重要的出口水果品种,分别出口12.4亿美元、5.1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1.1倍、37.6%和49.6%,合计占我国水果出口总值的52.3%。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企的刺激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共出口粮食(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谷物及谷物粉,不含大豆)986.4万吨,价值21.9亿美元,分别增长63%和89.6%,当年的粮食净出口量超过800万吨。在我国人口仍在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净出口规模过大,不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七、原料性质的农产品在进口中占有主导地位
国内油脂、纺织服装加工行业快速发展,对上游原料需求旺盛,直接拉动了大豆、棉花和羊毛等农产品的大规模进口。大豆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品种,2007年进口量突破3000万吨、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全年累计进口大豆3082万吨,价值114.7亿美元,分别增长9.1%、53.2%。2007年国产棉花产量突破700万吨,供应能力提高,同时对棉花进口的配额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加之配额外棉花进口关税计算方式改为滑准税,使国内外棉花价差进一步缩小,国产棉花替代作用加强,直接导致进口棉花的下降。当年棉花进口246万吨,价值34.8亿美元,分别下降32.5%、28.5%。目前我国羊毛年加工量已达40余万吨(净毛),约占全球产量1/3,羊毛初级生产加工量达世界第一。而我国每年自产羊毛仅10多万吨,需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2007年我国羊毛进口31.1万吨、价值17.9亿美元,分别增长11.9%和42%。
在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提高的刺激下,食用植物油、禽类产品的进口猛增。2007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838.3万吨,价值62.4亿美元,分别增长25.2%和97.9%。进口禽肉及制品80.4万吨,价值9.5亿美元,分别增长36.4%和1倍。
随着我国与东盟之间“早期收获”方案的实施,以及祖国大陆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15种鲜水果的进口实施零关税, 2007年我国鲜干水果及坚果进口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受国产粮食、食糖替代作用的加强,2007年我国进口粮食、食糖的规模出现萎缩,同期乳品的进口量也出现了下降。
2007年我国主要的进口农产品品种中,除食糖因为全球产量大增而导致进口价格下降以外,其余的进口价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大豆、食用植物油、禽肉及制品、乳品和粮食的进口价格涨幅均超过了4成(表5)。
表5 2007年我国主要进口农产品量价统计表
主要
品种 进口量(万吨) 进口值(亿美元) 进口均价
(美元/吨) 比上年增减(%)
进口量 进口值 进口均价
大豆 3082.1 114.7 372 9.2 53.2 40.4
食用植物油 838.3 62.4 744 25.2 97.9 58.0
棉花 246.0 34.8 1415 -32.5 -28.5 5.8
冻鱼 181.6 26.4 1451 5.1 9.2 3.9
羊毛 33.2 19.1 5738 10.8 40.1 26.4
禽肉及制品 80.4 9.5 1177 36.4 103.5 49.2
水果及制品 134.7 9.6 709 7.0 25.6 17.3
鲜、干水果及坚果 136.5 8.3 609 5.3 22.0 15.9
乳品 29.9 7.4 2492 -14.1 33.3 55.3
粮食 155.7 5.4 344 -56.6 -36.2 46.8
食糖 119.3 3.8 318 -11.5 -30.8 -21.8
第二部分 国内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入世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了入世承诺,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农产品进口配额等管制措施逐步取消,大量农产品更加便利的进入我国市场,已经对我国农业造成冲击;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我国农产品在产品质量、质检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缓慢,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
一、农产品出口方面
(一) 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国内农业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限制使用的兽药农药、激素甚至是剧毒农药被滥用;个别生产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处理不当;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短时期无法实现国际接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我国食品农产品存在的安全问题逐渐暴露。“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对我国产品发布预警及信息通报次数逐年增多,“毒韭菜”、“毒粉丝”、“多宝鱼事件”、“毒饺子”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不断发生,“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频繁发生。2007年美国借食品安全问题禁止我国鲶鱼等5种水海产品入境,欧盟启动了对我国进口人工养殖海产品的审查,韩国也因为类似原因禁止我国34家水产养殖企业向韩国出口鱼类等水产品。西方媒体对我国出口的食品质量问题大加渲染,贸易摩擦加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又一个新的制约我国水海产品出口重要因素。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
发达国家纷纷以健康、环保为由,利用绿色壁垒等不断抬高农产品的进口门坎。日本是我国的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也是我国农产品遭受贸易壁垒最为严重的市场。2006年日本对输日农产品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2007年又发布了《2007年度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计划》,进一步加强对进口食品质量的监控。受此影响,2006年我国对日本农产品的出口增速仅为2.7%,2007年虽有所提高,但比整体增速仍有较大差距。欧盟和美国也相继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了多重障碍,如美国的《最严谨的水产养殖规范》(BAP)、欧盟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欧盟关于食品污染物最高限量的新法规《EC1881/2006号条例》等。我国农产品在面临绿色壁垒的同时,也要应对经常受到反倾销的影响,近年我国众多的出口农产品如蜂蜜、大蒜、浓缩苹果汁、蘑菇罐头等都遭受过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的存在,抬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门槛,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二、农产品进口方面
(一)重要农产品品种进口规模逐步扩大,对国内经济安全产生影响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政府重点保护扶持的产业,而部分农产品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对国内农业产生直接的冲击,大豆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1996年前我国还是大豆的净出口国,1996年后大豆进口数量快速增长,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03年大豆的进口量超过国产大豆的产量,2007年大豆的进口量突破了3000万吨,达到国产大豆的产量2倍以上。进口大豆的涌入,严重冲击了国内农业,导致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受阻,部分豆农选择种植其它作物代替种植大豆,使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持续萎缩,国内市场对大豆进口的依赖程度加深。同时,国际跨国粮商利用大豆大做文章,大举在我国投资建厂和并购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目前已经控制了我国80%的原料采购权和60%的有效加工能力。
(二) 进口缺乏“定价权利”,相关产业倍感压力
我国农产品进口企业众多,采购较为分散,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我国在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的农产品时,价格谈判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供应商凭借其掌握的“定价权”,操纵了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近年来,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进口价格大幅波动,给我国的进口企业造成重大损失。2007年我国进口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部分重要品种增幅显著。受此影响,我国油脂、纺织服装、养殖等下游行业的成本提高,进一步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禽流感对中国禽肉出口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 8年来,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问题;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贸易壁垒及反倾销措施限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使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本文从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今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克服现存问题,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73%。同时,农产品出口经营队伍不断优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出口渠道进一步拓宽.出口品种不断增加,贸易方式不断拓展,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显现。但是也应看到,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度低,技术创新薄弱,缺乏品牌产品,受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及反倾销措施的影响等,严重制约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使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呈扩大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就成为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当务之急。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冲击,进入2008年下半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明显受挫。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长由2007年的17.9%下滑到9.4%;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2008年末2个月出口下降明显,出口规模分别为34.7亿美元和37.6亿美元,同比则分别逆转为下降6.9%和7.2%。
2009年1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31.5亿美元。环比下降16.3%,同比出口额下降13.7%。2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21.6亿美元,环比下降31.3%,同比出口额下降16.9%。2009年l~4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降幅大于出口降幅,贸易逆差大幅下降,进出口总额为262.5亿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额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9.3%;贸易逆差为30.1亿美元,同比下降45.2%。具体农产品进出口情况表现为谷物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大幅缩小;食用植物油进出口额均降;蔬菜进出口量、出口额均降;水果出
口量增长、出口额减少;畜产品进出口额均降,水产品出口略增。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中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2001-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3.73%。尽管受到世界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但是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不仅连续第9年增长,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农产品进出口额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多。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呈现以下特点:
1.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2000年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为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长到17.9%。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比例也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2.8%。
2.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自加入WTO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增长,谷物类对外贸易呈现为净出口。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t,同比增长62.5%;谷物净出口835.4万t,同比增长2-3倍。2007年稻谷产品出口134.3万t,同比增长7.2%;净出口85.6万t,同比增长63.6%。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进口增长;食糖进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长、水果进出口均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增长1.9倍;水产品贸易顺差下降0.7%。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水产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将会成为拉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的主力(表1)。
3.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产品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仅有20%。如2008年水产品出口额106.1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10.7%。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造成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品质和收益。随着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也逐步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如2005年农产加工品出口额85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就提高到31.4%,水产加工品出口额19.3亿美元,占9.2%。
此外,中国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连续5年出现逆差 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起连续5年出现逆差。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9年1-4月,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仍大幅下降,为30.1亿美元,同比下降45.2%。
5.亚洲仍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北美洲及东盟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加 亚洲依然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对亚洲进出口双增长,但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对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略增。
2007年,对亚洲出口22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3%,同比减少1.2个百分点。欧洲是中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对北美洲进出口双增长。北美洲是中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2007年,对北美洲出口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日本、美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出口额分别是83.7亿美元、44.2亿美元。
2008年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出口76.9亿美元、62.7亿美元、51.3亿美元、45.8亿美元、36.3亿美元、29.1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和韩国出口同比下降8.1%和12.1%,所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0%和7.8%,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3.6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对欧盟、美国、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16.0%、16.1%和16.0%,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2.7%和1 1.3%,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9、0.7和0.6个百分点。
6.一般贸易比重上升,进料加工贸易比重下降 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3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加工贸易增长趋缓,进料加工贸易出口 60.5亿美元,同比增长0.2%。见表2。
7.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为主 中国农产品贸易仍以东部地区为主。2007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29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76.7%;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6.0%。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4.6%;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额为39.9亿美元,同比增长36.0%,占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的8.7%。
2007年,出口额居第一位的仍是山东省,出口额为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8%;第二位是广东省,出口额为41.0亿美元,同比增长4.8%;第三位是辽宁省,出口额为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6.4%。
8.农产品经营主体结构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上升,国有企业出口比重下降,经营模式分散 中国农产品出口过去一直由国有企业集中统一经营,近年来,在农产品出口中仍占主导地位,但逐渐弱化。2007年国有企业出口农产品79.6亿美元,2008年出口农产品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产品的地位逐渐上升,2007年外企出口农产品155.68亿美元,2008年外企出口农产品171.27亿美元,同比上升10.1%,占当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2.5%;私营企业出口144.9亿美元,快速增长24.6%,占36.1%;即便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1-4月国有企业的同比下降幅度也比外资企业的下降幅度多6.5个百分点。见表3。
此外,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是极其分散的农户,这种分散经营模式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成本的减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贸易摩擦严重
(1)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是困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近年来,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日益凸现,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大障碍,而且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范围越来越大,受检测的项目不断增多,从原来的抽检扩大到现在的批检;二是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由原来的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发展到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三是从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的理由来看,对农药、兽药剂残留量的检测越来越严。
(2)反倾销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另一主要障碍。中国农产品出口传统上依赖低价竞争,但这一策略目前受到进口国反倾销措施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具有低价格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对它们的进口。
(3)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国际间极不平衡的贸易秩序。WTO的发达成员利用协定所规定的国内支持政策削减义务承诺的时间界限差的机会,他们继续给农业以巨额的补贴,给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出口方面造成极不平衡的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家农产品贸易环境,极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 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匮乏,农产品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应,这些企业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进入国际农产品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信息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不强,整体竞争优势不强,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存在诸多的内部制约因素
(1)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还存在问题。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疫病和农兽药残留(农药、兽药、环境污染等)等卫生安全问题。欧盟、日本、韩国等以此为由对中国农产品利用绿色、技术壁垒多次进行封杀。
(2)农产品出口秩序混乱,缺乏行业自律。由于当前农产品出口产品低水平重复,产品结构类似,价格竞争成了竞争的常态,导致个别企业以搀杂使假、降低质量标准等不正当手段获取收益,往往会直接损害整个行业的形象。
(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国家没有出台针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而现有外贸支持措施很难用于支持农产品出口。
(4)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出口服务。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严重滞后,还没有建立对日本、欧盟、东南亚等重点出口市场的市场供需、价格、政策法规等信息跟踪监测体系,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出口条件、技术壁垒以及农产品贸易摩擦等监测不够敏捷。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建议及发展对策
1.健全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应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术标准,建立起递进性、阶梯式的全方位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量消除因标准过低可能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突破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产生的消极作用,或者因标准过高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制定的标准科学而合理。
2.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从长远看,必须要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价值,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向高品质、高科技的转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形成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标准体系。同时要以点带面,努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和
竞争力。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 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的品牌建设;推动企业以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产品原产地标记注册制度,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依法优先予以免检;对信誉良好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便捷通关。
5.采取积极态度,应对反倾销措施 加强反倾销力度,防止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以起到制衡和威慑作用;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和调控,防止各自对外,降价竞销;同时要引导出口企业实旌战略转型,从低价策略转移到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等新战略组合;鼓励应诉,奖惩并举;建立商会、行业协会应诉的协调机构,设立反倾销诉讼基金,以便组织应诉。
6.把握规则,善用权利 作为WTO的一个新成员,并在农业方面实施《农业协定》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法规及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特别要把握好农业中的市场准入,出口竞争、国内支持等三个领域的一些基本规则。同时在农产品生产与出口时还要做到生产标准化、管
理信息化,食品安全化及交易规则化,但把握规则不是被动受理与应对,而是要善用权利。即在遵从规则、履行承诺的同时,运用权利,行使权利维护中国合法权益。
7.健全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针对农产品出口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开发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新险种;提高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扶持比例,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8.中国扩大农业出口的模式选择 建立农产品战略联盟,培育国际竞争力;引入农业经纪人制度,连接本地产品和国际市场;创立国际农业品牌,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农业品牌,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建立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定位,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的国际网络营销系统;实施农产品出口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国农业资源丰富,东、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结构的梯次转移,带动中、西部发展农产品出口。
9.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强化到国外注册品牌的意识 利用中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总之,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面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禽肉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农产品之一,我国禽肉出口主要是冷冻鸡肉的分割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盟、中东、南非、南亚周边国家及港澳地区。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冷冻鸡肉输出地,以鸡腿肉为主;欧盟原为我国鸡胸肉出口的较大市场。巴西、泰国是我国鸡肉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山东省是国内冻鸡出口最大的省份,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近年来国际卫生检疫对我国禽肉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五年封杀不堪回首
几年来由于我国禽肉检验、检疫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达不到出口国的要求,出口屡遭国外绿色壁垒的封杀,下面对1996年以来禽肉产品遭封杀情况做一简要回顾。
1996年8月1日—2001年5月24日,欧盟以我国出口的禽肉中含有动物疫病和农药、兽药残留等为由对我国关闭5年。2001年5月25日欧盟委员会在决定开禁的同时,对中国禽肉又提出了必须通过“新城疫”的检验要求。
1997年,香港在鸡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世界上17个国家随之宣布停止进口中国鸡肉。
2001年6月4日—7月5日,韩国农林部以从中国上海大盈肉禽联合公司出口到韩国的鸭肉中检测出H5N1高致病禽流感病毒为由,全面禁止了中国产家禽肉及其制品的进口。7月5日农林部决定取消对一些没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中国禽肉制品的进口禁令。
2001年6月8日—8月7日,5月中旬禽流感在香港等地发生后,日本完全停止从香港和澳门进口鸡肉。6月8日,日本担心香港、澳门发生的禽流感波及中国内地,宣布停止进口中国鸡肉、鸭肉,8月7日,日本取消从中国进口禽肉的禁令。
2002年1月25日—至今,欧盟以我国出口的禽肉、龙虾制品中农药残留及微生物超标为由,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性食品(包括鸡肉)进口,至今为止欧盟对我国鸡肉产品的进口仍然大门紧闭。
2002年2月—5月,马来西亚以中国香港地区发生禽流感为由停止进口中国鸡肉。5月,据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提供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禽肉未受禽流感感染的情况,恢复从中国进口鸡肉产品。
2002年2月22日—4月9日,瑞士政府因我国肉鸡抗生素含量超标发布了对中国进口肉鸡的临时禁令,4月9日撤销。
2002年3月15日—4月1日,俄罗斯宣布暂停进口我国肉类产品。俄罗斯联邦兽医局4月1日宣布正式解除禁止从我国进口猪肉、牛肉和禽肉的禁令。
2002年4月,日本从中国河北省一家肉鸡处理厂加工的鸡肉中检测出新城疫病毒,日本农林省宣布暂停进口中国河北省某肉鸡处理厂加工的鸡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禽肉出口的几个主要国家都涉及到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今后国内出口企业要在巩固原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东南亚、非州等市场,争取尽快恢复我国冻鸡对欧盟的出口。
封杀令下损财失地
1996年8月欧盟对中国的封关,使我国失去了每年近3万吨鸡胸肉的出口市场,少收入外汇约7000万美元。
在中国禽肉被禁的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巴西、泰国等冻鸡出口国填补了我国在欧盟市场所占的份额,已成为欧盟市场主要进口国,高价向其销售鸡胸肉,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企业失去了欧盟市场。1996年时欧盟从巴西、泰国进口的禽肉只有3000吨,到2001年已达到40万吨,其中从巴西进口在3年内增长了20倍。同时在日本等国市场低价销售鸡腿肉,给我国输往日本冻鸡肉造成很大冲击。
2000年我国鸡肉出口日本23.8万吨,占其鸡肉进口总量(50万吨)的40%。2001年6月,日本、韩国先后暂停进口我国禽肉制品,山东禽肉出口损失严重,据统计,6—7月,山东出口冻鸡比前5个月的月均出口量(0.9万吨)下降了一半。2001年全年对日本出口仅8.8万吨,较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
2001年8月日、韩国禽肉禁令解除,但都提高了检验标准,出口到韩国的禽肉产品到香港后要进行4—5周的检验,合格后才能通关;日本在10月底对来自中国的鸡肉实行批批精密检验,这大大提高了进口商的成本,致使中国禽肉对日出口曾一度中断,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据海关统计,2001年我国出口冻鸡35.7万吨,比上年减少1.6%。
进入2002年以来我国冻鸡出口屡遭国外绿色壁垒,欧盟在对中国禽肉开关8个月后于今年1月再次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受此影响我国冻鸡出口急剧下降。今年1-6月我国冻鸡出口11.6万吨,出口额1.6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37.9%和36.7%。山东省、广东省冻鸡出口5.7万吨和0.09万吨,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37.5%、59.94%;其中冻鸡块出口10.4万吨,出口额1.5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38.3%和34.8%。对日本出口5.3万吨,出口额9424.76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7%和36.7%。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出口均比去年同期下降,跌幅超过60%,只有辽宁省出口量有所增长。
综上所述,国际卫生检疫给我国的禽肉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检疫标准体系,加强肉鸡的检疫工作,控制药物残留量使其符合国际标准;要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重点企业应力争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起我国禽肉制品生产的HACCP质量管理体系,以严格的标准使出口产品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创优质名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冲破各种贸易壁垒。
背景资料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简称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发挥性和高毒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到地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POPs对于自然环境下的生物代谢、光降解、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因此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中存留数年甚至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POPs还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因而全球范围内,包括大陆、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有可能检测出POPs的存在。有研究表明,即使在人烟罕至的北极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其体内已经检测到部分的POPs,且浓度较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POPs容易溶解于脂肪,因而能够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研究表明,POPs大多对人类和动物有较高毒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OPs能够导至生物体内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神经行为和发育紊乱以及癌症等严重疾病。二恶英化合物是POPs的典型代表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97年就将二恶英列为一级致癌物,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列出的12种典型POPs物质中有7种也被WHO列为可能的人体致癌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1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