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一是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运用高效的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使农产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当然,要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问题。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但是,国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的合理流转,以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从土地分离出来的农民,可以发展二、三产业,从事养殖、加工、运输、劳务等。

而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实。例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黑龙江垦区二道河农场,人均耕地90余亩,平坦连片,建场伊始就以现代化农场标准为建设目标,配备先进的农业机械和设备,农业劳力少而精,再加上先进的农业措施和管理,因而创造了可与发达国家农业相媲美的高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工人年均生产粮豆14.5万公斤,创产值12万多元。友谊农场等也是如此,农药和微肥喷洒实行飞机航化作业;各项农事活动由现代化大机群实施科学种田标准化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用于生产管理,应用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指导农业生产;主栽农作物水稻、大豆、小麦及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合理;因土施肥,选育良种,并辅以配套成网的水利工程和喷灌设备,确保了农业丰产丰收。基本上实现了“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之中,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觑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作物的产量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板结;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农业生产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机肥和长效肥;(3)利用作物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秆发电、气化后形成再生能源、作为牲畜饲料等构成再循环经济;(5)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场载畜量以保护生态环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三是从自然式农业向设施化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差别很大,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尽管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农业设施建设需要,但未来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是一个方向。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灌溉问题,东部及东北区域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工程设施建设,沿江农业区域的涝区综合治理等,都是我国未来农业向设施化发展的重点。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且土地资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设施农业,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业专家们经过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在黑龙江垦区,为了解决早春气温寒冷的问题,采用塑料大棚进行水稻育秧,采用日光温室生产蔬菜、花卉苗木等。为了解决间断性干旱问题,许多农场早已配备了喷灌、滴灌机械设备等。

四是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大面积的农业机械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工作效率,而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阶。未来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为我们开辟了发展方向。

五是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加入WTO以后,我国未来农业的生产组织与服务,将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对接,成立相应的农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及时疏通渠道,使各种农作物产量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达到最大,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主要水源

灌溉水源充足。

贺兰山东侧适宜发展农业的灌溉水源充足,在夏季的时候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非常丰富,这样就可以保证土壤的营养成分,稳定农业的产量。

贺兰山东侧发展农业就可以繁荣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产品的科技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回答

1、气候: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日照时长约为2550-3500小时,光热资源丰富,并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2、地形、土壤:河流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3、水源:祁连山4500m以上的高山上的冰雪在特定季节融化后,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

一、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1、气候

(1)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虽然年降水量较少,但是当地云层较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长可达2550-3500小时左右),光照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河西走廊地区绝对最高温可达42.8°C,绝对最低温可达零下29.3°C,二者相差72.1°C,平均昼夜温差约为15°C,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尤其是瓜果作物的物质积累。

2、地形、土壤

在河流下游地区,分布着面积较广的冲积平原,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较细,多为亚砂土和亚黏土。在长期耕作下,形成了厚达1m,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3、水源

高山多冰雪融水,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灌溉用水。

二、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主要水源

1、河西走廊为我国西北内陆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在祁连山4500m以上的高山上,有着许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在特定季节时融化后,为河西走廊农业区提供了足够的灌溉用水。

2、河西走廊为大陆性干旱气候,自东往西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干燥程度逐渐加大(比如武威年降水量为158.4mm,敦煌年降水量为36.8mm,酒泉以东干燥度为4-8,酒泉以西干燥度为8-24)。

3、河西走廊地区各季节降水量情况如下:春季的降水量占据全年的15-25%,夏季的降水量占据全年的50-60%,秋季的降水量占据全年的10-25%,冬季的降水量占据全年的3-16%。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