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邮编号是多少

邮编:353100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邮编号是多少

建瓯市简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

地理位置

地处东经117°58'-118°57'、北纬26°38'-27°20'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1612小时,无霜期286天。疆域总面积 4233 平方公里 ( 635 万亩 ) ,其中山地 519 万亩,耕地 49.2 万亩;建瓯市地处南平旅游生态经济区的"一线",距南平60公里,距武夷山机场110公里。横南(江西横峰至福建南平)铁路贯穿境内100公里,设五个车站,已开通货、客运输。205国道、两条省道贯通全境,是江浙入闽的咽喉要地和闽北主要交通枢纽。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建瓯南与福州市的经济互补的空间距离缩短,成为福州城市经济三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城镇;北与上海、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交流空间也大大拓展,成为福建沿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陆地交通的连结点。

行政区划,人口

辖玉山,小桥,南雅,东峰,东游,小松,吉阳,房道,徐墩,迪口10 个镇、川石,龙村,水源,顺阳 4 个乡、 芝山,建安,通济,瓯宁4 个街道, 217 个村、 1121 个自然村、 2054 个村民小组、 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19万,其中农业人口 41.8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 11个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1人,全市汉族约占99.3%,畲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共占0.7%,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89亿元。

历史沿革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 10 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3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环境资源

建瓯生态优越,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8.7 ℃,年均降水量 1662.9 毫米。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 81.5% ,是闽江上游的绿色屏障。水资源总量 44.6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57.9 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 30 万千瓦。地下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 22 种。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特异独秀的山峰众多 , 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称的闽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建瓯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福建历史上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有宋敕茶神张三公庙及北苑贡茶制造遗址,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还有东岳庙、艮泉井、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名胜古迹。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繁荣活跃,其中挑幡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民间杂技项目名录。

农业经济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木竹、茶果、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粮食、蔬菜、食用菌、锥栗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3.66亿元。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和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5万亩,粮食总产量21.99万吨;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08.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49.32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 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678万根,鲜笋产量23.3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9.2万亩,产量7685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2.8万亩,产量24.38万吨,其中柑桔面积17万亩,产量20.3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万亩,产量2.09万吨,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还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13个农产品获绿色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全年肉类总产量2.33万吨。奶牛存栏4003头,生猪存栏17.16 万头,肉羊存栏2.44万头,肉兔存栏6.11万只,各类家禽存栏166.73万羽。为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市),淡水养殖面积2.8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8万吨。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22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明良食品有限公司、颖食物产有限公司、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成茂农产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茗苑茶叶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被确认为南平市农业龙头企业。水资源总量4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57.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或开采的矿产有金、煤、磷、铁、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22种。

工业经济

2008年,建瓯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大局,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取得良好成效。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7亿元,增长15.4%;财政总收入4.74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9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639元,增长13.6%。

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家,完成产值4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2.7%,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77家,完成产值39.31亿元,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3%和94.9%。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和机械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17.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2.5%,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筷等竹制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产值9.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3.4%,主要产品有白酒、精制茶、清水笋、锥栗等;机械化工产业产值10.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6.5%,主要产品有铝活塞、碳化硅磨料、电木粉、酚醛塑料、甲醛、满山白糖浆、软脉灵等。全市产值上亿元企业有5家,上5000万元企业有20家。工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中国笋竹城建设强力推进,一期开发已完成,开发面积1045亩,入园企业30家,二期开发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70万元,完成征地3685亩,平整土地1000亩,批准入园企业12家。莲花坪和川石、东游、东峰、南雅、徐墩、吉阳6个高速公路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国省道沿线工业长廊已逐步形成。

商贸流通

历来为闽北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为国家商务部首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县(市)。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6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7.43亿元,餐饮业2.28亿元,其它业0.41亿元。全市城乡共有市场49个,经营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集贸市场5个,批发市场3个,乡级农贸市场18个,村级23个,其它专业市场主要有闽北建材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摩托车批发市场等。在各类市场中,年贸易额上亿元的市场有管葡农贸市场、闽北汽车城、闽北建材市场、闽北笋菇批发市场等4个。大型超市4家,药品超市3家,家具超市4家。全市已成立水煮笋、蔬菜、锥栗、柑桔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56个,拥有会员2.3万人。建成了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技术中心、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农业农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个信息中心,为农副产品流通搭起了“金桥”。汽车、摩托车贸易和运输服务业发展迅速,拥有兴业汽车发展有限公司、闽芝汽车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汽车销售公司。

项目开发

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46亿元,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其中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9个。22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62亿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点建设项目8个,完成投资3.47亿元

对外经贸 2007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758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60万美元。全市外贸出口企业38家,外贸出口总额5255万美元,拥有明良集团、柏物产食品、颖食物产、樟建木业、吉阳工艺品、弘光席业、绿剑食品等13家出口规模超百万美元的企业。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财政金融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1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6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49.5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5.21亿元。全市共培育信用镇4个、信用村82个、信用户22955户。

基础设施

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横南铁路、国道205与省道204、303贯穿而过,市区距武夷山机场100公里;规划中通过建瓯的高速公路有4条,其中浦南高速公路2008年已经建成通车,松建高速公路部分控制性工程将开工建设,建古、宁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随着这几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建瓯将成为闽北的交通枢纽,届时建瓯至福州只需2个多小时,至上海只需6个多小时。通讯发达,各种现代化先进通信设施齐全。电力充裕,拥有水电站142座,总装机容量19.1万千瓦,全年发电量6.1亿千瓦时。“东扩西进、南拓北延”的城市发展略逐步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9.87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0平方公里,一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开,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评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市”。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考各项指标及本专科上线人数位于南平市前列。城乡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为福建省民间根雕艺术之乡,拥有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21个,农民文化俱乐部1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拥有1座设施先进的室内体育馆、2条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体育人口比率达42%。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和99%,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20个,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到基本普及标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得到加强,人口出生率为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连续16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人民生活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年末单位从业人员24236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年末全市企业养老保险人数23414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51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567人,列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285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14426人,扶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4人。

乡镇介绍

芝山街道--地处城区北面,辖西大、豪栋、马汶3个村和符山、管葡、上西河、都御坪、梨山、青云6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135个居民小组,18583户,44618人,其中,农业人口7175人,2161户。土地总面积30.85平方公里。

建安街道--地处城区东南片区,辖钟楼、东安、东门3个村委会和横街、仓长、前街3个社区居委会,29个村民小组,74个居民小组,8235户,22892人,其农业1749户,5123人。土地总面积30.4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

通济街道--地处城区中部,辖东溪、三门、南门3个村委会和南门、陶朱、桥南3个社区居委会,17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52个居民小组,4826户,13666人,其农业1320户,4636人。土地总面积41.3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0.84平方公里。

瓯宁街道--地处城区西部,辖水西、七里街2个村委会和福宁、西池、莲花3个社区居委会,11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5080户,13877人,其农业1095户,3773人。土地总面积27.15平方公里。

徐墩镇--位于建瓯市西北部,距市区16公里,土地总面积351.87平方公里。现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综合林场,159个村民小组,100个自然村。共9945户,总人口为35332人,其中农业人口33183人,非农业人口2149人。

行政村名称:徐墩、叶坊、归宗、东边、北津、桂美、富头、富_、丰乐、下碓、山边、湖塘、九匡、岭头、大潭,长汀。

吉阳镇--位于建瓯市西部,地处建瓯市、顺昌县、建阳市三县市交界地。东连徐墩镇;西和西南与顺昌县仁寿乡、岚下乡相接;南与房道镇毗邻;北与建阳市徐市乡相交界,距市区42公里,土地总面积198.73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24个村民小组,51个自然村。共8420户,总人口为30657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0人,非农业人口1617人。

行政村名称:吉阳、玉溪、宅墩、曹墩、新桥、胜利、张坑、巧溪、大夫、黄怖、圭历、巨历口。

房道镇--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位于建瓯市西南部。东部与瓯宁、南雅相邻,东北部与徐墩毗连,南部、西部与顺昌县交界,北部与吉阳接壤,土地总面积244.7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20个村民委员会。共9864户,总人口35690人,其中农业人口33961人,非农业人口1729人,少数民族畲族约340人。

行政村名称:房道、九堡、七道._村、上庠、尤墩、小竹、潘坑、安宁、吴_、曹岩、书怖前、徐地、峡头、连地、南科、西_、靛墩、吴大元、埂尾。

东游镇--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侧。东和东南分别与水源乡、屏南县交界;南和西南与东峰镇毗邻;北与川石乡、龙村乡相连,土地总面积420.53平方公里,是建瓯市面积最大的乡镇。现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林场,1个良种场,73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共10288户,总人口37653人,其中农业人口34302人,非农业人口3351人。

行政村名称:东游、_上、东源、溪尾、胡墩、张墩、云头、党城、渡潭、党口、张屯、上范、溪屯、盖林、盛前、河岭,盛地、东_。

川石乡--地处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土地总面积274.07平方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2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共6570户,总人口23835人,其中农业人口22427人,非农业人口1408人。

行政村名称:川石、_阳、慈口、溪口、营勺、后山、洋屯、后洋、边溪、徐布、后坪、小岭、伏演、外洋。

顺阳乡--是1996年4月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乡,原隶属东峰镇管辖。顺阳乡位于建瓯市东部,土地总面积205.83平方公里。现辖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国营采育场,55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共3318户,总人口为11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0218人,非农业人口1165人,是建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小的乡(镇)。

行政村名称:溪东、吴林、石呈、江_、_下、后房。

水源乡--位于建瓯市东部,距建瓯市区57公里。东与屏南,政和两县交界;北跟川石乡接壤;西同东游镇相邻邦;南连东游镇与屏南县,是三县市交界的边远山区乡。全境面积299.2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1个良种场和水库管理所,122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总户数5943户,23020人,其中农业人口21959人,非农业人口1061人。

行政村名称: 水源、横路、桃源、吴墩、钱团、王厝、大源、忠溪、温洋、南山、上坑、良贤

小桥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与玉山镇相连;南与迪口镇交界;西与南雅镇接壤;北与建瓯市东峰镇毗邻。镇域东西长约18.5公里,南北宽约16.5公里,土地总面积297.87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83个村民小组,93个自然村。共10730户,总数为39199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7392人,非农业人口为1807人。

行政村名称:小桥、大丘、西边、富井、高门、百丈、龙峰、洽历、上屯、_上、霞抱、阳泽、后塘。

玉山镇--位于建瓯市东南部,东北、东南分别与屏南、古田县交界;南邻迪口镇;西连小桥镇;北与东峰镇接壤,距建瓯市54公里。土地总面积324.1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12个行政村,一个伐木场,一个牛场,1个居委会,114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村。共6029户,总人口为22916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1412人,非农业人口为1504人。是建瓯市耕地面积较少,人口较多的乡镇之一。

行政村名称:玉山、敷锡、东山、下洋、洋后、上房、榧村、筹岭,汲溪、岭口、长怖、岭后。

南雅镇--位于建瓯市南部,东与小桥、迪口两镇交界;西与房道镇和顺昌县高阳乡接壤;南与南平市大横镇毗邻;北接建瓯市瓯宁、通济办事处。总面积398平方米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场,117个自然村,共12000户,总人口为43577人,其中农业人口40043人,非农业人口3534人。

行政村名称:南雅、新建、伊村、新村、小雅,十字街、集瑞、杉溪、小康、叶康、皇康、大康、梅村、鲁口、白水源、房村、仁墩、黄园、山安、白沙、太平。

迪口镇--位于建瓯市南部,距市区86公里,东至古田县风都乡,南邻南平市洋后乡,西邻南平市南山镇北至小桥镇百丈村,东北至玉山镇西北至南雅镇,东南与古田县相邻,西南与南平市交界,地处古田县,南平市、建瓯市结合部,镇域面积372.13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共8439户,总人口为32610人,其中农业人口31195人,非农业人口1415人。

行政村名称:迪口、占村、值源、下房、店村、西坑、龙北溪、郑魏、大布林、下庄、杉洋、下溪、可建、凌坑、中田、岩下、坑头。

小松镇--地处建瓯城北20公里。东与东峰镇和龙村乡交界;西与徐墩镇毗邻;南与芝城镇接壤;北和东北与龙村乡和 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总面积239.33平方米公里,所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共7977户,总人口为28862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6人,非农业人口1146人。

行政村名称: 小松、中村、李园、定高、湖头、上元、穆墩、渔村、溪头、双坪、台尾、大庙、高历、龚墩

龙村乡--位于建瓯市北部,距城关43公里。东、东南分别于川石、东游交界;南与东峰毗邻;西与小松接壤;北与建阳市小湖乡相连,是老区贫困乡。总面积207.93平方米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4024户,

人口14976人,其中农业人口14541人,非农业人口435人。

行政村名称:龙村、汴地、下杉溪、吴地、梨坪、擎天岩、龙溪、黄凌、凉_、大历、仰坑、小东游。

东峰镇--位于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总面积268.9平方米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1个镇林场,19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共10947户,总人口41103人,其中农业人口38098人,非农业人口3005人,是闽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之一。

行政村名称:东峰、南源、大_,井岐、长溪、坤口、记源、桂林、大房、坪林、霞镇、东山下、东溪口、铜场、杨梅、裴桥、长源、岚下、湍下。

方言

建瓯有建瓯方言,人们称建瓯话,曾有专门的建瓯方言书《建州八音》。

注意

“建瓯”经常被误写成“建欧”,请大家多加注意。

2021年2月20日,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名单出炉,建瓯市上榜。

2019年3月,建瓯市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原中央苏区片区、闽浙赣片区)。

2017年2月21日,建瓯市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建茶的建茶六绝

TOP1.夏茂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福建省

188

推荐理由:沙县辖镇。1958年建夏茂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9公里。面积210.6平方公里,人口3.2万。205国道过境。辖东街、中街、西街、俞邦、松林、倪居山、乐厝、李窠、洋元、大布、水头、儒元、上碓、岩坑、罗坑、车溪、岩观、后垅、洋邦、长阜、溪口、新建、瓦溪23个村委会和夏茂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晒烟、蔬菜、茶叶、水果。境内有文昌宫、罗帮塔、俞肇墓等古迹。 夏茂镇地处沙县西北部,与将乐、顺昌、明溪三县毗邻,福银高速公路、304省道和向莆快速铁路贯穿全境,京福高速公路在我镇有互通口,距县城38公里。土地总面积24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夏茂镇辖2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7万人,全镇70%的劳动力外出。 夏茂镇年平均气温19.2℃,无霜期290多天,年降雨量1700毫米,是沙县的粮食主产区、沙县小吃发源地和苏区县重点乡镇,也是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商贸重镇和三明市小城镇建设中心乡镇。 夏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建镇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境内有0福建省委沙县特别支部旧址——文昌宫、全省著名的女子佛教圣地——天湖净寺及桃源洞、进谷桥等一批人文景观,有西山崖景区、溪口瀑布等一批自然景观。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代有唐朝高僧惭愧大师潘了拳、清朝武探花罗英笏,现代有原0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将军,厦门大学资深教授邓子基,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邓力平,原省社科院院长严正等一批名人。 近年来,夏茂镇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创新工作载体、健全工作机制,围绕打造“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城建重镇、文化名镇”目标,全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特色明显,依托金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托公司平台,加大土地流转,流转率达76%,建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万亩现代烟草基地、永辉农超对接大棚蔬菜基地、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水稻育种基地、宏苑茶业、铁皮石斛、太子参等一批项目,形成粮食、烟叶、茶叶、中药材和水稻制种等主导产业。工业生产规模发展,建成金茂和茁芜山两个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初步形成食品、木竹加工等产业。小吃产业蓬勃发展,从业人员达1.8万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镇村面貌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集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商贸、人气不断集聚。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朝着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夏茂迈进。 2022年4月,夏茂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遴选推介夏茂镇为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认定夏茂镇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沙县小吃)。 2020年12月,2020年福建省森林城镇名单出炉,夏茂镇在列。 2020年4月,夏茂镇被确定为2019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夏茂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14年7月,夏茂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夏茂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夏茂文昌宫 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夏茂文昌宫位于沙县夏茂镇东街村,年代为1928年。简介: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由碧霄殿、天章阁组成。1928年夏,闽西北第一个属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的地方党组织——中共沙县特 罗坑苏维埃政府旧址 罗坑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沙县夏茂镇罗坑村,年代为1934年。简介:原为桃源洞,又名桃源洞别墅,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由大雄宝殿、魁星楼、古戏台、文昌帝殿、五谷神君殿等组成。1934年1 夏茂镇特产与美食 夏茂花柰 夏茂花柰产于闽沙县夏茂镇。夏茂花柰是该镇传统的名贵水果。它桃形李实果大肉厚,质软味甜,可食量高,即可生食,亦可制干,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水果之一。1964年该镇花柰曾以鲜果送往香港试销,深受外贸市场的欢 夏茂镇名人 姜敢 姜敢(1907-1933),原名姜源舜,字虞廷,号树民,又号树铭,化名姜敢,福建省沙县夏茂镇人。1928年春入福州三民中学初中三年级,半年后升入福州高级中学师范科,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同年加入中国*** 邓子基 邓子基(1923·6—)福建沙县夏茂儒元村人,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著名资深经济学家、财政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财政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 黄可英 黄可英(1909~1934)沙县夏茂镇人。中共党员。历任共青团福州市委领导,中共建瓯县委书记。黄可英曾两度受中共福州市委的派遣,到建瓯加强党的领导工作。1932年7月,他再次到建瓯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罗起佑 罗起佑(1912—1944),沙县早期***员。又名罗佑,字于德,沙县夏茂镇人。1927年沙县茂溪小学毕业,同年秋赴福州就学。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于福建省立农林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福建学院 肖祖梅 肖祖梅,1920年11月出生于沙县夏茂镇上碓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8月中央东方军解放夏茂并成立苏维埃政权,肖祖梅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十三师一团二营二连。1934年夏,随军参加著名 官锦铨 官锦铨(1912-?)沙县夏茂区苏维埃主席兼赤卫队队长,沙县早期***员。原名官树氵光 ,又名健荃、健全、健铨,沙县夏茂镇人。1912年出生在手工业者家庭,父亲在镇上开设一间染布店,商号“日牲春”。1 张炳生 张炳生(1914—1933),沙县早期***员。又名继炳,号焕彪,沙县夏茂镇人。1927年毕业于沙县茂溪小学。1928年春到福州新时代中学就读。1929年加入中国***,积极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每次寒暑展开

TOP2.莘口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福建省

161

推荐理由:三明市三元区辖镇。1959年建莘口公社,1984年为街道,1987年改镇。位于市境南部,距市区12.5公里。面积223.4平方公里,人口1.6万。鹰厦铁路、205国道、沙溪河贯穿镇中。辖莘口、沙阳、黄砂、曹源、楼源、高山、西漈、柳城、后溪、清溪、龙泉、蓬坑、炉洋、中央溪14个村委会和杉口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蔬菜、烟叶。乡镇工业有木材制品加工、造纸、纺纱等。境内有国家重点森林格氏栲保护区。.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莘口镇上榜。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莘口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月亮湾客家文化园 月亮湾·三明客家文化园,位处三元区莘口镇河滨村,离三明市区仅8公里,规划占地面积近5000亩。月亮湾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被誉为“三明滨江旅游画廊中最唯美的山水墨宝”。月亮湾作为国家AAA级旅……详情>> 西际乡党支部、农会旧址 西际乡党支部、农会旧址锡光堂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自1933年起,在江西瑞金人、***员的帮助下,西际村锡光堂的余宁助开的“余宁助客栈”成为红军联络站,余宁助、余和顺等成为红军联络员。19……详情>>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详情>>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年代为1933年。简介:原为余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重修,坐北向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400平……详情>> 红军医疗所旧址 红军医疗所旧址位于三元区莘口镇后溪村本点一民房内。1933年至1934年间,红军独立第9团和红军独立第7团在永沙明边界开展革命斗争,红军一部驻扎在后溪村,在此设立临时医疗所,收治数名红军伤员……详情>> 龙安骑尉第 龙安骑尉第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龙安村,年代为清。简介:又名凝秀堂,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坐西朝东,由前厢房、门牌楼、前堂、两侧厢房、正堂、北侧护厝及辅房、商铺等组成,有大小房……详情>> 莘口镇特产与美食 炉洋脐橙 三元炉洋脐橙是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炉洋村的特产。炉洋脐橙基地采用无公害标准化管理,品质优良,深受客户青睐。炉洋村平均海拔650米,村部距离镇政府18公里。现在全村能够种果的地全部种上纽荷尔脐橙,并…… 莘口镇名人 余宁助 余宁助(1901年—1935年)男,出生于三元区西际乡。1934年5月加入中国***。少年时随父习武,后随江湖艺人浪迹闽西北、闽赣边一带。1928年回到西际村,以开“余宁助客栈”为业。期间,联络铁匠江……展开

TOP3.西城镇

所属国家:中国

省会:河北省

157

推荐理由:西城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为阳原县城所在地,是阳原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东与本县的东坊城堡乡接壤,南邻揣骨疃镇,西与要家庄乡相邻,北与山西省赵家沟乡交界。土地面积112平方公里,县域海拔937米。境内有天走公路、大秦铁路、宣大高速公路、109国道4条交通主干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 1958年建西城公社,1965年分建西城镇公社和西城公社,1984年改为西城镇,1994年西城镇和黄粮坡乡合并后,现辖22个行政村,6个社区。 截至7月底,我镇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509万元。其中,房地产项目投资9311万元,占比74.4%;城区绿化工程和新建游园项目投资3198万元,占比25.6%。 一、民心工程 (一)“双基”建设。对范家窑、桥梁水、瓦窑、石宝庄、灰泉子、一吐泉、康家庄、东目连等八个贫困村,每村投入46万元;对石宝庄村投入15万元,用于新建标准化村委会。着力抓好深度贫困村朱家庄村“双基”建设,计划投资25万元安装100千瓦变压器,投资85万元实施引水灌溉工程,投资150.8万元用于村容村貌提升,投资36万元用于厕所革命,投资146万元用于道路硬化,投资102.85万元用于安全饮水和污水处理,多数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中。 (二)“四位一体”工作。试点村朱家庄拆旧补偿工作已全面开展,截止目前,已顺利拆除旧窑房17户。26户插花建新工程已经完成招投标,由张家口市一建援建的朱家庄村村口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已完成了设计预算,幸福互助院项目设计预算已完成,村道路硬化以及引水灌溉工程已办理政府采购手续,以上四个项目施工方已开工建设。由省科技厅帮扶的采摘大棚项目现已建设完工3个。灰泉子村危房改造集中联建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三)宣传及创城工作。西关村、北关村、西街社区建立了固定的新时代讲习阵地,其余村、社区有序开展流动讲习。截止目前,固定讲-开展3场190余人次,流动讲-开展4场270余人次。去年,我镇重点对丽景新城、河湾御景、兴原等居民小区进行了重点打造,并组织6个社区以及党员志愿者开展了“访千楼万家”、“送戏曲进小区”等各类活动23次。今年将在此基础上,新增加了爱丁堡、蓝郡、隆盛庄园、宝丽城、万和城、丽景生活城等6个居民小区点位验收工作。 二、富民项目 (一)积极推进入股企业。入股阳原县众力扶农公司,发展食用菌产业,覆盖城内、北关、东关、西关、南关、黄梁坡、一吐泉、桥梁水、石宝庄等9村;入股阳原县久泰设施蔬菜科技示范项目,覆盖灰泉子、东目连、水泉、瓦窑、康家庄、范家窑、大沙沟、朱家庄、红寺、王家窑、祁红庄、刘元庄等12村;入股河北连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皮毛产业,覆盖城内、西关、西目连、水泉、灰泉子等5村;入股河北泥河湾酒业有限公司,覆盖康家庄村;入股腾飞、弘福等皮毛加工企业,覆盖东目连、东关、南关、瓦窑、范家窑等5村。 (二)做大做强杏扁产业。利用前些年退耕还林成果,发掘特色大杏扁产业。朱家庄村已流转退耕还林地400亩,通过修剪、嫁接良种,栽种少量苹果树和其他观赏性树木,充分发挥林地经济效益。该产业正在向其他具备条件的村推广中。 (三)有序实施光伏项目。在三个村(康家庄52KW、一吐泉43KW、朱家庄36KW)已上光伏发电项目基础上,完成一吐泉、东目连村300KW光伏电站建设。其它10个贫困村420KW光伏电站正在施工中。 (四)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掘大觉寺·八龙山生态文化园区、桥梁水城郊特色旅游村、东目连东湖旅游度假村以及水泉荷花垂钓园等旅游项目潜力,促进区域优势资源整合,发展特色生态旅游、近郊旅游。 2014年7月,西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1996年10月4日,在福建省建瓯市建县1800周年盛典之际,日本国前东京博物馆副馆长林物晴三先生亲临建瓯,为他1995年元月莅瓯探访日本茶盏、茶道祖地时捐资兴建的建瓯宋代“北苑”龙凤团茶遗址“凿字岩”保护亭落成剪彩,从而又一次向世人昭示了在中国茶史上隐退已久的中国茶文化发祥地建瓯的瑰丽风采。

近年来,曾先后探访和揭示过建茶绝世之迷的专家学者有:世界医务协会药茶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中国茶叶泰斗张天福教授,南京农大朱自振教授,中国茶叶博物馆张子华主任,中国茶叶质检中心骆少君主任,以及福建省博物馆林忠干先生等。

可以说,建瓯茶事,历史悠久。在漫长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奇的熠熠光芒。归结起来,有以下“六绝”:一是建溪官茶天下绝;二是建安斗茶天下绝;三是建盏茶具天下绝;四是凤山茶神天下绝;五是建瓯茶业天下绝;六是北苑茶文天下绝。 建瓯植茶,根据史乘考证,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期,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产茶,而且赞道“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闽龙启元年(938年),邑人张廷晖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悉数献给了闽王,被列为皇家御茶园,因该园地处闽都之北,故称“北苑”。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适漕闽监制北苑龙凤团茶,茶品不断升级,品质高贵,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动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时名冠天下。

宋代周绛在其所著的《茶苑总录》中盛赞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陆游亦有诗颂道:“建溪官茶天下绝”。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叙道:“庆历中,蔡君谟(即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选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龙凤团茶分为细色五纲和粗色七纲,其中细色五纲有龙焙贡新、龙焙试新、龙团胜雪等十五个品名、无比寿芽等十三个品名、太平嘉瑞等六个品名。

建溪官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为它有以下四大优势:

优势一:贡御及时,先声夺人。自惊蛰前开始采造,不出十日已成,仲春即达京师。还形成了独特的喊山之俗:“调民数千,鼓噪山傍,以达阳气。”欧阳修《尝新茶面圣谕》诗:“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优势二:工艺精良,规程严谨。采造规则极其考究,可谓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为了保证质量还制订了严密的七大操作流程:一为采茶,二为拣茶,三为蒸茶,四为榨茶,五为研茶,六为造茶,七为过黄。

优势三:装潢考究,外表华丽。细色五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香篚,扁以银铒,花箱内外,又有黄罗幕之,可谓什袭之珍矣。粗色七纲团茶的包装圈以箬叶,束以红缕,包以红楮,缄以菁绫。元人周密《乾淳岁时记》对其华丽的包装盛誉道:“转遗好事,以为奇玩。”

优势四:造型美观,精品迭出。形态有方形、圆形、圭形、花叶形等;印模有龙腾凤翔等,阴阳交错,图文并茂。主要精品有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白茶、龙团胜雪。时人慨叹:“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胜造其极。”有诗云: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粮。 大量史藉资料表明,唐代后期,建瓯茶乡即出现了“斗茶”活动,当地人又称作“茗战”。斗茶发源于福建建州,到了北宋,由于境内“北苑”御茶园的兴起,又进一步在御品的推动下,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愈加盛行。每到新茶制成之时,茶农便要将上好的新茶拿到公共场合,比试茶水的汤花,评判茶质的优劣和茶技的高下,从而演化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生产风俗沿习相承。这种斗茶习俗后经丁谓、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迅即发展成为鉴赏茶品、冲泡茶艺的盛会;更经大批文人墨客的刻意渲染和提炼发挥,进而充实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据蔡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所述,建安“斗茶”,大体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研茶协盏。即第一步是要将茶饼碾碎成末,置入微热过的茶盏之中。二是调膏点注。即第二步是先要执壶注入适量的初沸开水,调和茶末似浓膏,然后轮番点注,比试汤色,以清白色为贵,黄白色为贱。三是击拂候汤。即第三步是要使茶面泛起汤花,再视茶面出现水痕的先后,先者为劣,后者为尊。四是细啜吟咏。即第四步是在胜负甫定之后,继而细啜慢饮,品评得失,吟诗赋文,尽享其趣。

建安的茗战,经丁渭、蔡襄等名家的倡导,传播到上层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鉴赏茶品,冲泡茶艺,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

建安的“斗茶”活动,被公认为中国茶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而茶道的发端则源出于建安“斗茶”。 以和、清、敬、寂等四规七则为核心的日本茶道艺术最初就是发端于建安的茗战。 由于宋代斗茶,茶色尚白,应运而生的便是当年“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瓷茶盏珍品的问世了。

“建窑”大约创烧于晚唐五氏;鼎盛于两宋及元初;至元中后期衰落;明代基本废烧。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当时计有”龙窑”99座,其生产的瓷器被列为中国八大名瓷之一,时称“建盏”。“建盏”问世后,驰名海内外。特别是日本人对它更是珍爱有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把它列为国宝级的文物。

“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黑釉“兔毫盏”,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制风格和工艺特点。其一是器物除沿口较薄外,其余部分都极厚重,特别是从腹部至圈足底围厚度最大,有的器物胎厚达一厘米。其二是器物中有不少带字器底,留有“供御”、“进盏”等字样,表明它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之品。其三是器物都有带有一种很深的绀黑色,有些则多少带有一些褐色、酱色或其它颜色。由于釉中并排地呈现出褐色或铁锈色的筋脉,酷似兔毫毛,被称为兔毫斑,其盏以此故名“兔毫盏”。这种特殊花釉的烧成,说明我国的瓷器工艺到了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其四是器物已普遍采用轮制方法,所烧制的器形都很规整,装烧均采用通钵,一器一匣,尚未发现叠烧的现象。其五是器物的烧制采用“龙窑”,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历代文献都给“建窑”和“建盏”以极高的评价,同时赋予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录》中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朱琰在《陶说》中称:“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盏为上品。”

可以看出,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问世后,即驰名海内外,被世人尊为瓷中珍品,从而成了宋代建州茶事中与“北苑”龙凤团茶相匹成配、名倾天下的双璧之一,在茶艺王国的星空中交相辉映。 凤凰山在今建瓯城东16千米东峰霞镇后焙村境内。地貌北高南低,后宽前窄,南端直抵东溪,宛如一凤凰匍伏饮水。另有凤髻岩,突兀伫立于凤凰山南麓临溪的颈部,由四、五瓣岩块呈下窄上宽状展开如维妙维肖的凤冠。

蔡襄在所著的《茶录》中称:“(北苑凤凰团茶)惟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丁谓在所著的《建安茶录》称:“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宋子安在所著的《东溪试茶录》称:“其阳多银铜,其阴孕铅铁,厥土赤贲,厥植惟茶。”

凤山茶神,供奉在今建瓯东峰霞镇东二里的后焙村境内,民间流传当地茶农为纪念宋代北苑茶焙的鼻祖张廷晖在茶业中的开拓性贡献,特立祠庙以祭祀之。凤山茶神庙的原名称恭利祠,民间老百姓又叫张三公庙,现在则称凤翼庙或茶神庙。

茶神张廷晖,字仲光,仕闽为阁门使,唐末五代时期原为闽国建安县吉苑里的茶焙地主。在当时,张廷晖不仅开垦和拥有了凤凰山方园三十里的茶山;而且在茶叶的种、采、拣、蒸、造等方面,特别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北宋初,张廷晖去世后,里人以神祠之,岁修茶贡,祈祷多验。宋绍兴中(1131-1162年),朝庭赐封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夫人封协济夫人。

在中国茶史上,茶人死后为神,张廷晖有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可以说,凤山茶神张廷晖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建瓯茶业历史悠久,至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建州刺史常衮造出名震江南的研膏茶。《十国春秋唐元宗本纪》称:“保大四年(946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其品又精于研膏茶,名甲天下。”

宋代,建瓯茶业走上了巅峰。先是丁谓,造凤团龙团。《画墁集》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尝见。后是蔡襄,又造出小龙凤团。《归田录》称: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建茶在制作工艺上,主要是改变了工夫茶的原有做法,采用了半发酵技术,同时改蒸青为炒青,实行杀青、捻揉,并进行拼配和精制。

按《闽书》所载:当时北苑共有官焙三十二,小焙十四,内园三十六所,外园三十八所,内园专供御饮,外园以备赐予近臣。另据有关史籍文献记载,宋代建瓯已开始注重对茶园土质与茶品关系的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凤凰山)其阳多银铜,其阴厚铅铁,厥土赤坟,厥植惟茶”,“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植其性”,“亦犹桔过淮为枳也”(《东溪试茶录》);“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小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建瓯县志》)。

建瓯北苑的龙凤团茶,自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漕闽监制始,至明洪武二十四年(891年)朱元璋下令罢造止,历时达414年之久。清道光年间,建茶再度兴起。至光绪中期,建瓯产茶数量已“实超宋代而过之”。 宣统二年(1010年),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建瓯的金圃、泉圃、同芳星三号茶庄均荣获金奖。民国二年(1913年),在巴拿马展览品赛会上,詹金圃送展的乌龙茶再获一等奖,杨瑞圃、李泉丰茶庄送展的乌龙、水仙获二等奖。建茶品质又一次走上巅峰,产量亦高居全省之最。建瓯茶业的成就地位一直持续鼎盛到近代。

建茶从唐至清,前后历时一千余年之久,茶农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良茶树品种,完善培植技术,提高制作工艺,更新花色品种,从而不断地丰富了建茶的历史内涵,为世界茶史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2006年,位于建瓯东峰焙前“北苑御焙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建瓯茶业在中国茶史上再次确定了一个至尊无上的地位。 在建瓯传统茶文化的诸多盛事佳话中,还涌现出大量赞颂建茶、建盏、建安斗茶的诗文,其数量之多、名家之齐,堪称中国文苑史上的一绝。已知写过吟咏建茶、建盏、建安斗茶诗文的名家有宋祁、林逋、丁谓、蔡襄、范仲淹、梅尧臣、李虚已、沈括、王安石、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陆游、李清照、曾几、晁补之、周必大、杨万里、朱熹、郑板桥等三十多位。其中,陆游的《建安雪》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桃花茶》和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磁石般地把人们从“北苑”龙凤团茶美奂美仑的品味中带入了一个飘飘若仙的梦幻境界。请看:

建安雪

宋·陆游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苏轼的《水调歌头·桃花茶》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节选)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吾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尝新茶呈圣俞

宋·欧阳修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

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

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

另据统计,宋代有关茶叶研究的专著约有二十多种,其中专门研究建茶的就有十三、四种之多。主要包括:蔡襄的《茶录》、丁谓的《建安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吕惠卿的《建安茶记》、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此外还有一些论及建茶或以建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茶叶专著,如顾元庆的《茶谱》、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

历史上,象福建省建瓯市这样熔茶品(“北苑”龙凤团贡茶)、茶具(建安“建窑”所烧制的“建盏”)、茶艺(建安“斗茶”习俗)、茶神(凤山茶神张廷晖)、茶业(前丁后蔡詹金圃)以及荟萃众多名家的颂茶诗文和研茶专著于一炉的茶文化发祥地,可谓绝无仅有! 建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有“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隹。”之语。建州位于福建北部,汉末设建安郡,唐、宋设建州府,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浦城、松溪、政和七县。因为当时建州所产茶并不著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陆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为一朝时尚,便常见之于诗文了。蔡襄《茶录》称之“建安之品”;赵佶《大观茶论》称之“建溪之贡”。而最早直接称“建茶”的,可能要数李虚已的《建茶呈使君学士》一诗。由此可见,建茶,实际是以产地为名,泛指产于建州、建安一带的茶。又因建州境内有建溪流经,同时也指产于建溪一带的茶。

尽管如此,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茶的具体涵义还是有所不同。唐、宋时,建茶的生产中心在建州府治(今建瓯市)东郊的凤凰山。当时的茶,是一种压制成小茶饼的蒸青绿茶。工艺精致,产量极少,主要是进贡给皇帝,由皇帝分赐给宫廷大臣。由于这种小茶饼的外形往往印有龙凤团案,故称之为“龙凤团茶”。所以,那一时期的建茶,主要是这种茶。又由于五代闽国时,凤凰山茶园成为皇家御茶园,地理上位于闽国北部,称之“北苑”,所产茶便名为“北苑贡茶”。名虽不同,实际所指的也是“龙凤团茶”。

到了元代,由于龙凤团茶的制作费时费工,冲泡又极繁琐,不为来自北方的元代统治者喜欢。再加因连年战乱,凤凰山茶园开始衰落,而与此同时,两百里外的武夷山所产茶开始为人所重,元代统治者便将御茶园移至武夷山。重心虽然变了,所生产的茶依然是紧压蒸青绿茶,仍叫“龙凤团茶”。由于武夷山在崇安县境内,位于建溪上游,疆域上仍属建州,所以,尽管其时已有“武夷茶”之称,一般人则仍然将武夷产茶当作建茶。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初,才发生较大改变。明王朝建立后,鉴于前朝教训,采取了一些减轻民赋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罢废武夷山御茶园,停止生产费时耗工的“龙凤团茶”。皇家一旦不再支持,龙凤团茶就没有了前途。自此后,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建溪一带茶园,全部改为生产散茶。初时学习安徽黄山的“松萝”制法生产绿茶,但是由于武夷山的特殊地理环境,所产散形绿茶没有优势,为了寻找出路,大约在明朝后期,武夷山茶农开始生产半发酵乌龙茶,于是一举成名。“武夷茶”成为特指名茶。这种情况,极大刺激了整个建溪流域的茶业。本已将近荒废的凤凰山茶园,也开始种植和生产乌龙茶。到清朝中后期,凤凰山所在的建瓯县所生产乌龙茶,在南洋劝业会以及巴拿马博览会上数次获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与武夷茶相抗。于是,建茶之名重新焕发光彩。只不过,此时的建茶,与历史上的建茶,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内容。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1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