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养老?他们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我的父母亲七十多岁的高龄了,一直生活在农村,跟我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

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养老?他们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家里一共有8亩稻田。之前一直全部由父亲打理,每年能收入可能8千斤稻谷?这么多的稻谷全家人肯定是吃不完的,爸爸每年都要卖掉一些给左右那些不种田的邻居们,以此换一些钱。我曾经问父亲,种这8亩稻田能盈利多少?父亲说,刨去成本,其实没有太大的意思,最起码家里不用花钱买米了,还能落下不多的几个零花钱。自己年纪大了,别的也干不了了。只能说尽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今年,父亲已经没有种那么多稻田了,他今年才种4亩,他说自己干不动了,明年他说还要减少一半,种两亩得了,太累了。也是,我的父亲都78岁了。弟弟妹妹都不让他干,可是他不听,他说,我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必须干,一个老农民,不种地干什么?

父亲除了种这些稻田,家里的菜地也是他负责。我的父亲跟别人不一样,人家种菜都把菜地打理得整整齐齐。而我父亲,是粗枝大叶的糊弄上,菜地里草常常也长的很茂盛。不过奇怪的是那也不妨碍他的瓜果蔬菜正常生长,他总要等到那些草有点高了,才去拔下来喂猪。

母亲一直都在家里料理家务。洗衣服做饭扫地,再喂些鸡鸭。农忙的时候,也会跟父亲一起去稻田里面帮帮忙,去菜地里忙。

而我的弟弟弟妹,虽然也是农民生活在农村,却不会种稻田。弟弟一直在家养猪,倒腾猪,干得年头久了,经验丰富,效益也还可以。他们一直以来都跟我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虽然生活中难免有些小的摩擦,却也是其乐融融。

大约是三年前吧,我问过母亲,政府每年能给你们二老发放多少养老补贴?妈妈说,过年的时候爸爸去取了,他俩加一起5000块钱,这是一年的,他们每年去取一次。妈妈说感谢党,还能给我们老年人发钱,你奶奶活着的时候,可没有钱领。

由于弟弟挺出色能干,爸爸妈妈在农村生活得特别好。他们不用去发愁钱跟养老的事,有个三病两痛弟弟就给他们掏钱了,家里的一切开销也全是弟弟在出。政府每年给父母发的那些钱,他俩都存了起来,用不着。他们说是留着万一自己生什么大病或者死了就把这钱给弟弟,让他处理。

我的父母亲曾经来过我家住了20多天。他们对我的公公婆婆深表同情,城里的老人也太难过了,一天天地关在家里,再不济上小区散散步,太郁闷了,有退休金也没法过,不舒服,憋屈。我们是宁肯呆在农村,农村可舒服多了。而我的公婆则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有退休金好,城里好,生活更方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希望大家伙都像我的父母公婆这样,不羡慕别人,热爱自己的生活就好。

作为农村人老人要感谢题主对农村老人的关心。

其实网上有许多网友把农村老人养老拿来说事,说他(她)们没养老金,六七岁还下地劳动,认为政府做的不公平,明为农村老人说话,实是对政府增加压力提意见,要求政府要城里退休人员增发养老金。

为此,笔者对题主的提问说说自已的看法!

1,要想了解农村老人现在如何养老,建议题主到农村看一看,走一走,只有亲眼所见才是最真实的。

2,据笔者所知,目前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好时期,甚至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人相比都好之百倍,以我母亲为例!我们兄弟三人赡养一个老母亲,(时间上世纪6O年代未70年代初)她的生活费用如下!

1,稻谷6O0斤,莱籽油12斤,猪肉15斤,黄豆15斤,现金6o元,这是硬指标三人分摊,其它三人各表心意。这样的生活水准在我们大队,大多数老人达不到这个小平,许多老人都羡慕我母亲福气好,儿子有孝心。

今天回想起很伤心,本地老人每月139元,全年共计1648元,虽说不算多,按现在的物价买这些东西足足有余,兄弟三人的赡养费还没有政府给的多,从这一点现在农村老人养老比过去老人幸福的多。

2,网上常有人把农民养老金与退休人员相比较,国家发给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也是有依据并非白给的,人与人是没有可比性,城市退休人员的工作普通农民能胜任下来吗?

人要有自知自明,自已有多少点金,木,水火土自已心中有数,任何时代都是能者生活得要好一些,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现举例说明!本地一位干部有二个儿子,当然都要兄弟俩上学读书出人头地,其中有一个儿子死活不愿读书,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到生产队劳动,他说劳一点也不累,现在兄弟俩老大退休每月五六千元,而他每月还是一百多元,他说,不后悔,凭能力吃饭,

3,不排除农村老人有少数家庭由于家运不好,或其它原因生活不如意,这种情况在任何时代都避免不了的。

但是在真正困难的老人都纳入五保,低保和贫困户由国家财政拨款给予赡养。

4,现在农村老人的生活来源,根据本地老人的情况大致如下!

政府生活补贴和高龄补贴,

承包地收入或转让费,大多数老人留有看家本,(养老本)大多数老人身体硬朗还能劳动,不足部份由子女分摊,根据本地者基本上无需子女出钱,出点力气就可以了?

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要身体稍微还能支撑的自己都还在种地种菜、养鸡养鸭呢,这就是他们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啊!生在农村,一辈子在土里刨食,除了向土地要口粮,还能有什么来钱的法子?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自己的省吃俭用,勉强度日罢了。

身体 健康 ,具备劳动能力时,虽然在田地里操作比较辛苦,但还能自食其力,有吃有喝,不用看人脸色,过得也就还说得过去。可是,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或者生病了,那么,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可就过得凄惨无比了。

我们村有个老头,因为心脏不好,67岁就不能干农活了,而老太太又因为胃癌去世了,他一个人,只能跟着两个儿子家生活,也就是两个儿子家轮流吃饭,一家吃一个月。大儿媳比较善良,对待老人还是很孝顺的,除去抢收抢种的农忙时节(这个时候,他们自己都顾不上吃饭,更不要说老头了),其余时候,一日三餐还是很准时的,每顿饭都会炒个菜、做个汤,不说丰盛吧,至少能吃上汤汤水水的热乎饭,老头吃得还比较滋润。二儿媳妇呢,人也不坏,但大大咧咧的,并且,热衷于挣钱,经常在外面打零工,极少在家里,天天早出晚归的,所以,一日三餐就没法保证了。老头儿摊上吃她家饭时,她就早上扔给老头几个干馒头、一碗咸菜,这就是一天的三顿饭了。这样的一日三餐,肯定是吃不惯的。何况老头他自己家里没有厨具,老头连口热水都喝不上。而女儿送给他的核桃奶、花生奶,他也不舍得自己喝,都分给了孙子孙女了。有时候实在是渴了,只好去邻居家灌一壶热水。其实,他还有一个女儿,嫁到离家10多公里的邻村了,可是,女婿不肯参与养岳父,说那是两个儿子的责任,不是他的责任,所以,女儿没法把父亲接回自己去轮流照顾,她自己没法尽到赡养父亲的义务,这样,在两个兄弟面前,自己就没有话语权。所以,无论老头过得怎样,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经常过去,帮老头洗洗衣服。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人们每天食用的各种善食,粗细均衡,营养搭配。普遍青少年儿童身高都比以前的孩子高的多。老人的身体状况都非常 健康 。七十多岁,八十多岁还在地里继续干活。目前国家政策好。老人们每个月有一百多块钱的社保。地理多少在收入点。勉勉强强,凑合,过得去。城市六七十岁的人相遇。真是天壤之别。农村六七十岁的人。一般情况下都在靠土地吃饭!

天天大声去喊,交公粮就等于交社保!在抖音里快手里天天去喊,一天喊上几百遍。

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养老,对这个问题从我接触的农村老人看,差不多都是没有清福可享,能劳动就要劳动。对他们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我觉得他们主要有三条途经。第一,自己的劳动收入。这个收入与个人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人在七十岁之前,只要没有太大的毛病,也还是能干一些事情的。比如给人帮工、上山砍柴、挖药材等等,反正不会闲着。这样有的人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万元左右。再加上种田、养猪、养鸡,基本上能保证自己二老的生活开支。当然身体不好,是挣不来这个收入的。第二,国家发的养老金。说实话,作为现在的生活水平,一个月百十元钱,确是太少了点。现在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也都曾为国家建没出过力.流过汗。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国家能够给这些老人提高一点待遇。就是这个不多的收入,它也是一些农村老人的心理依靠。我曾多次和一些农村老人谈及此事,他们大多会说,钱虽然少,但在没劳动能力后,买米的钱总算有了吧。第三,儿女们孝敬的钱。作为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最多也就两个儿女,并且现在儿女们大多都在外地打工。有的因为有技术,机遇好,在外挣了钱,就能按时按季给留守在家的父母寄回生活费。有的因各种原因,没有多少收入的,在连自己都困难的情况下,恐怕就不能及时地给父母生活费了。

我曾在乡下生活过,并且还有一些农村的朋友,他们也和我一样,六七十岁了。他们中有的因为身体好,儿女过得好,所以他们也过得好。有的则因各种原因,过得较为艰难。说实话,每当我见到过得艰难的,我总是很心疼他们,真心的希望他们快点好起来。

我们这里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还是蛮写意的(幸福的意思)。其收入来源是:首先是养老金,今年是最低水平每月1200元左右;其次是土地外租,每亩一年为1150 1500元不等;第三是市政府发的老年人交通和营养补贴,65周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75 600元不等(根据年令段分为75、150、180、350、600)的补贴;第四逢年过节的政府补助,农村的每年300元,都打入工资卡;第五有的还有房屋出租的租金收入;第六对于刚退休身体好的还可以出去打工赚外快。因此,吃穿住行不愁,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平时打打牌跳跳舞散散步,有的还结伴去打卡 旅游 ,这就是很多人讲的在很多 旅游 地方都能看见上海人的原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随着祖国全面进入小康 社会 ,农民的生活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七十岁的老人吃过苦,受过罪,有坚强的毅力,省吃俭用,小病吃点药,大病进医院,疑难病不看,等着回归大自然。收入来源靠自己赞,靠儿女们做贡献,农民朋友们靠国家给的一百多元。

我身体很好,还在打工,七十五了,不要见笑。打工身体好。

当60后不在了70后老去农村还有多少人种地?

种粮食作物收益低已是人们公认的常识了。家有3亩地,种植什么收益高?方式方法多多,就看适合不适合你做了。这里多少涉及到个人的人手和资金问题,有资金就好办,需要人可以聘用,需要物资可以买。有三条建议供参考。

一、已经明确了,千万不能种植常规大田作物,尤其是玉米小麦,收益低是人间真理了。种3亩地,一辈子能填饱肚子都算不错。甭想有任何发展,没有“钱”途。

二、可以种植瓜类、红薯等。这类作物不需太大的资金投入,偶尔忙时,聘几个帮工,不是多大的事。可以种东、西、南、北瓜、香瓜、甜瓜,甚至黄瓜,再就是红薯。

现在人们都讲究生活质量,咱且不说吃货多不好听。瓜类效益都比种玉米小麦翻几番。红薯收益更看好,目前市场上烤红薯每斤5元,而且畅销不衰。3亩地产量不求最高,收2万斤吧,烤熟缩脱10%~20%,还能落下16000斤左右x5=80000元,比种玉米小麦强数十倍。

三、扣保温大棚。根据自己经济实力,扣1~2个棚,把三亩地都扣成棚更好,问题是投资大费人工。可以扣1~2个棚,其余剩的地仍可种植红薯等。

大棚可以种植反季错季蔬菜瓜果,大棚种植,人们都不陌生,效益是杠杠滴,你再和几个超市建立起供销关系,销货有保证,另外还可以自己或聘帮忙的到集、会头上去销售。说真的,这几年大棚种植户,都发了。一个大棚每年收益3~5万,是很正常的事。

另一个可以种药材,这个也是高收益的。问题是,需和药材公司或制药单位建立供销关系,这个对一般人来说难度极大,不好办。仅供参考了。主要能把以上两点,或某一个项目做好,就相当了不得了。打拼经营几年,车、房、儿孙娶媳妇都不是问题!祝你成功!

家里有三亩地,种小麦玉米收入低,怎样利用这块地让它收入更高?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可想而知也不忍心撂荒,但土地按照现有种植模式产出又低,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这是一个多年来农民久久思考而不得改变的窘迫困境。

已知的话题前提是,这是一块田地,而不是被划分开来的,那么对于整块耕地来说,想利益最大化还是有很多思路可以抉择的。但我很反感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现在急于变现的农民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般的画大饼充饥,比如说在这块田地建造大棚种菜种草莓的,建造棚舍搞养殖的,农民的现实问题是:手里没有更多可以输出的财力去支撑搞大棚和棚舍,而是想和种小麦玉米一样的投入,但又要比种小麦玉米收益更高一些。

那么这个比种小麦玉米“收入更高”的东西到底是个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是“经济类农作物”。但投入财力不能太高,太高的话农民是会放弃这种构想的,种地原本就是一项风险很高的投资,你让农民去 探索 未知的世界,恐惧感要更大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不种小麦玉米了,可以种花生、西瓜、土豆、菊花等,现在已经在农村司空见惯的经济类农作物,他们起码不会恐惧未知。大棚种植草莓、香菇等毕竟属于高投入的农业生产项目,不是随便搞得起的。

农田又分为旱地和水浇地两种,能种小麦玉米的,估计也不是什么条件很好的农村土地,地理位置不好,没有机井灌溉条件,属于那种望天收类型的农田。所以咱能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胡乱建议农民搞这个搞那个,就连基本的旱能浇涝能排都达不到的地方的农村土地,提太多可能性是会遗害无穷的。你要理想大,那么就要真的在土地上打机井、拉上电力、盖上看护房、搭建大棚,这一路算下来,有几个普通农民吃得消的?除非是村里集体搞的农业基础设施便利到地头。

我的建议,种植模式可以是这样的:先种一季春瓜,瓜果类型可以锁定为西瓜、甜瓜,早熟的那种,那么下一季可以种蔬菜,晚熟的那种,这样可以确保一年还能收两季的经济类农作物,赶上农村市场瓜果蔬菜的空档期上市,能赚取的收益肯定要比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强的多,可能会是小麦条玉米的三倍以上。当然也可以是麦套瓜种植模式,先种一季小麦,小麦地预留大的行距间隙,用来套种夏秋瓜类,这样不过会影响机收麦子,应该问题不大。这种模式我认为比上一种更安全,小麦在我地是旱涝保收的庄稼。

放下无谓的幻想,因地制宜地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来搞这个三亩地的规划,同时也要切合自己的经济实力,俗话说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比如在北方大棚种植南方火龙果项目,一般人干不来,也别去伸这个头,作为一个农业类基层实践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提出以上建议。

不知提问的您是哪里人,我以本地农村来说,现农村村民靠种地的收入真的太低,我们这里农村村民已不种小麦了,收成不行。现种玉米的人还多点,有部分村民是种来自己吃的,我们这里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

我们先来算一下种植玉米收入:正常情况下每亩1100-1600斤,我们以1400斤为例,市场价以1.5元毎斤,收入约2210元亩;需投入种子、农药,化肥,劳动力等支出约1300元,剩余也就910元,你家3亩地,合计2730元。

种植小麦收入:正常情况下每亩800-1100斤,我们以1000斤为例,市场价以1.2元毎斤,收入约1200元亩;需投入种子、农药,化肥,劳动力等支出约720元,剩余也就480元,你家3亩地,合计1440元。

要想提高土地收入个人认为:一是可以生态养殖,养殖些土鸡、鸭、鹅等养殖,可以提高收入;二是可以种植一些珍贵的药材、水果和一些有特色的农作物。如:天麻、板蓝根、白术、蓝莓、猕猴桃、葡萄等,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可以提高收入;三是可以利用土地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收购当地村民种出来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可以提高收入;四是可以流转村民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科学种植或养殖,可以提高收入。以上是个人想到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是本地农村规模种植。

河北的朋友,你的三亩地,现在种的是小麦,可以在收麦以后种上花生,就是用旋耕耙把麦茬旋一遍,就可以种了,秋季花生有肥有水,可以收到六、七百斤,去年的花生(带皮,)收到每斤三元二,你可以试种一次啊!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家里三亩地真的不多,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均能分道两亩多地。一个四口之家也有八亩多。如果你种小麦的的话,亩产八百斤,一斤市价一块二,一亩小麦也就能卖一千块钱。除去化肥,种子,农药。就算不算上人工收割每亩地纯利润大概也就五百块钱左右。指望种小麦发财,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有挣到钱的,我们村有人自己家有大收割机器,人家承包了100亩,全部机械化生产,一年也能挣个二十万。土地量大的话,也还是有机会的,但是你三亩地介意找别的出路。

第一个就是可以种植生姜,生姜是厨房的必需品,事关每一户每一餐需求量非常大。前几年一度价格飙升到12块钱一斤。现在也基本维持在8块左右。种的好的话一亩地能挣三千多块钱纯利润,是小麦的五倍。但是生姜种植起来就没有小麦那么简单了,需要精心种植。

第二就是种草莓,现在农村城郊好多草莓园,并且有各种口味,什么原味儿,牛奶很多种。我们县城最便宜价格也是20一斤,并且可以通过朋友圈,各种交流群去推广,全城配送啊,并且还可以开放游客自主采摘的亲子活动,所以草莓也不愁卖,利润也高。

第三就是养鸡,三亩地圈起来散养土鸡。现在土鸡在农家也很贵,这次过年回家土鸡蛋都一块钱一个了,如果圈养地在公路边,或者乡下主路,那就更好了,可以在路边挂一个卖土鸡蛋土鸡批发的牌子,肯定不愁卖。

最后我想说,选择一行一定要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什么都不容易,但是坚持做一定有机会。

目前种植粮食作物,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低的,从 社会 效益而言,就是为 社会 做贡献!

三亩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家里人的基本土地,应该说,不用支付租金,如果从劳动力需求来看,一个劳动力足以满足其需求。

从种植角度来看,目前效益显著的作物,主要还是蔬菜瓜果和一些特种作物;从养殖业的角度来说,家畜家禽都是活口,天天要吃,目前养殖的风险越来越大,一般人不足以承受疫情、病害、饲料、市场价格等带来的巨大风险。

因此,从今天 社会 发展的情况来看,从事一点园艺作物种植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是种植哪些作物,是需要和当地的市场要加一结合,并适当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研判,并不是所有的蔬菜瓜果都能赚钱的。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个人比较熟悉的甜瓜、西瓜种植,首先要了解市场,什么时候是价格高的时候,你在这个时候可以种出来吗?其次要看看市场需求的品种,有啥样的种植要求?你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和技术?

如果大体上认为可以入手,再仔细的考虑投资和风险。这样应该就不会盲目跟风或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了!

如果对甜瓜种植有兴趣,请查阅本人以前回答的相关甜瓜栽培方面的问题和解答,如果有必要可联系我,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现在土地种植传统粮食作物,收入实在太低,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耕种土地的成本随着 社会 物价的不断翻涨,而农民生产的农作物价格持续低迷,二者严重失衡的实际造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 但是,有些农民工又因家里走不出去,只能耕种土地。 那么,农民如何才能提高限有土地的收益呢? 乡村关中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农民发展经济作物,或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或许是出路。 具体原因如下:

现在种植小麦、玉米的收入太低,那就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相应的经济农作物,如栽植优质红薯、种植豆类、果树业、发展反季节蔬菜、大蒜、辣椒等农作物品类。这些产业在当前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经济效益不错;田间管理好,最起码一点,其收益比种植传统粮食作物高出不少。 切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等作出选择,发展相应的经济农作物。

既然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收入低,本身土地数量少,那就积极转换土地经营思路,可参考当地其他人种植的品种,走访周围其他农村,考察发展其他农作物的品种项目。但是,我们必须说明的是,转换土地经营思路只是其中的一个办法,因为仅仅只有三亩地,那就要流转其他农户的土地,发展大片作业; 或者作业管理完这三亩地,趁农闲时间发展其他副业,比如养殖鸡鸭鹅,猪羊等,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现在农村耕种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就是因为土地的收益实在太低,这是根本原因。但要打破这个魔咒,需要农民亲自想办法;在当前农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一家人专门耕种三亩地,是根本无法顾及一家人的生活。 那么,就要多想办法多经营土地,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农作物,这是当前守在农村耕种土的农民比较良好的出路。

家里有三亩地,首先要看它的地理位置,如果是在离城镇的两公里以内的话,我建议可以考虑把它出租给城里人。现在的人讲究的是生活质量,许多人对外面卖的青菜都不太放心,担心有农药残留。有些菜农他们更本都不吃专门种出去卖的青菜,而是另外种一些不喷农药的不放肥料的青菜供自己食用。虽然有卫生部门,但是他们检查得过来吗?我深知道一些菜农的现象,所以也不好多说。

可以先在田里建好灌溉措施,然后再把田分成各块小田,然后一小块一小块的出租。现在人的生活不在于多,贵在求精。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许会有许多人乐意去享受和玩弄那三分田的。

这就要看种地人的想法了。假如你做个大棚,里面种上草莓

题主提到当60后不在,70后老去农村还有多少种地?

作为农村老人以前也有与题主同样的想法,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种顾虑渐渐消逝,细究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正如农村有句老话老和尚死了,小和尚同样会做斋,对此提出自已的看法!

1,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就是现在6o后70后种也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吃那么许多苦去种地,多数农活由机械化代替,是农业发展必然之路。

2,现在大家觉得农民在外打工,不像过去呆在农村去种地,事实上错了,现在机械化耕种,中国的耕地只需IO%一20%的农村劳动耕种足足有余了。

3,以我村为例过去耕地是2594亩,总户数513户,总人口有2500余人,男女劳动力有近千人,全部在家种这点地,现在这点地根本无需轻人去耕种,只让部份老年人养了蟹,如果按每人30亩计算,只需90人足足有余,现在村里人口增加到3100多人,有1200多劳动力,只要种地有利可图,3千多人找90个人种地还没有吗?

4,人活着总是要吃饭,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不可能有地不种全部饿死,根本不可能发生事。

5,在70年代,村里有一户下放干部,丈夫冷放,妻子高百雫都清华毕业的他承包了生产队一丘棉花试验田,比当地农民种的好,我的意思只要国民有素质懂科学,不怕今后地无人种。

6,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农业的投入,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山区与丘陵地区零星土地如何集中成片便于机械化操作,和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无须担心无人去种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