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水井的古人们,开始打井是起源于哪个时期?
“井”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汲水文化源泉。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想要饮水,会直饮江河、湖泊、溪流中的水。当“井”出现之后,人们在饮水问题上,开始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可以说“井”既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类饮水史上的重大变革。
各种史籍中关于“井”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但根据考古学家推断,以及大量文物逐步证实,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河姆渡人就已经掌握了打井技术。笔者认为“井”的诞生,是人类再一次探索自然的成功体现。
有关“井”的成语高达几百条,坐井观天、井底之蛙、落井下石,背井离乡、市井无赖、井井有条,仿佛都在诉说着与“井”有关的故事。唐代学者曾对古井做出了精辟论断:“古者穿地汲水,谓水为井”,这句话说出了打井方法,以及“井”的主要作用。
事实上自水井出现之后,关于“井”的传说就比比皆是。从西汉至清朝2000多年的时间里,曾出现过不可计数的水井,但却只有“五大名井”流传于世:文君、昭君、薛涛、珍妃、灌婴,五口与历史人物有关的“井”,总会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五大名井”中昭君井、薛涛井,都是以唐朝时期知名女性命名。这说明唐代井文化发展十分繁荣,而且据史料记载,打井技术在唐代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笔者认为起源于河姆渡的打井技术,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主要是因为“井”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
一、古代水井历史起源1.起源于河姆渡的水井
关于“井”的历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河姆渡时期。笔者认为“井”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物,自出现伊始,就在向世人证实,只要敢于和大自然进行抗争,就可以让人类智慧更上一层楼。水井诞生之后不仅方便了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古人的饮水方式。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位于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内。经过考古专家勘查发现,这口水井出现的时间距今约5700年。这口水井外围近似于一个圆形,但内侧却是规则的方形竖井。河姆渡人为了防止井壁坍塌,还在井坑中打入四排木桩,形成了个方形桩木墙。
排桩内顶还修建了一个方形木框,外形看起来类似象形文字“井”,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井”最早的雏形。这口方形木结构水井,深度大约为1.35米,边长差不多有2米左右。从井口向下望去就是一个“井”字,由此可见“井”字的起源,应该是水井方框支架的形状。
2.“井”的多种来源说法
相信对古代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一定会知道从西周开始一直到宋代,“市井”都是其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制,人口集聚的地方可称为“市井”。当然关于“井”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西周时期施行的井田制。
虽然这两种说法仿佛与水都没有关系,但因其都拥有“井”字,所以作为的“井”的起源,其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关于水井起源于井田制,还有一种比较确切的说法。据说奴隶主为了管理奴隶,会将一里见方的土地划为九个区。
如果按照两横两竖的划分来看,实际上就组成了一个“井”字。每一个片区大约有一百亩地,奴隶制将其分给八户人家耕种。而中间一块空地则被当做公田,简而言之就是由其他八个片区的奴隶,一起来耕种的公共土地。
一般情况下公田中央,都会挖掘一口水井供八家灌溉农田。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可以发现这口由人畜共饮的水井,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井”。这口井其实不仅与水息息相关,而且还关系到农田灌溉,以及人、畜的生活用水。
据《谷梁传》记载:“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这句古文所表达的含义,其实也是在强调水井的出处。《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而命之也”。这说明水井在当时社会,外形酷似“井”字。
3.伯益作井,泽披后世
《说文解字》卷五井部记载:“丼,八家一井,象构韩形。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属皆从井”。?文字所说的“伯益”是尧的大臣,而“八家一井”可以解释为,八户人家共用一口井,这种说法其实与井田制如出一辙。
笔者认为从“伯益初作井”,可以看出“井”诞生于远古时期。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切史料记载,但也可以证实,水井是古代社会每家每户都必须具备的日常用品。由于井水是从地面向下开凿而成,所以这种地下水更加清澈、清凉。
由此可以推断,水井应该早于河姆渡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原始态的水井诞生历史,其实要远早于大家已知的历史时期。笔者认为水井虽然在现代消费比较普通,但是在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能够发明一种汲水工具,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水井尚未出现之前,用水极为不便,无论是饮用、做饭还是洗衣服,都需要直接使用江河湖泊水。由于这种水长期裸露于地面,这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污染,很多人因为长期饮用这种水,而导致拉肚子或其他疾病。
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水井不仅是一种极为精妙的发明,同时也是人们迈向文明社会的标志。虽然当时社会根本做不到,每家每户都可以开凿水井。但是类似于井田制类似于井田制的公用水井,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十分普遍。
时至今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水井依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工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水井技术,或者说水井汲水作用的重要性。一个能够历经几千年历史风霜,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物品,其实也是历史变迁的一个真实写照。
二、唐代诗歌中的“井”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高峰,由于社会环境比较宽松,生产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人口数量逐渐扩增的前提下,当时的里坊、市井可谓人满为患。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用水问题,相关部门在人群聚居地,开凿了很多口用以生活的水井。
唐代诗人李峤以《井》为诗名,描绘了唐代的“仙井”。虽然全文并未见一个井字,但却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让世人对“唐井”有了一定了解:
“玉甽谈仙客,铜台赏魏君。蜀都宵映火,杞国旦生云。向日莲花净,含风李树薰。已开千里国,还聚五星文”。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作《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彻”。
桓温虽然已经千古,但他挖的这口井却依然清泉长涌。
唐代冷门诗人苏味道,也曾以《咏井》为题赋诗: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这首诗以一个“咏”字为题,生动的描绘了一口古井的魅力。
怎么打井啊?
选择适宜的井型
水源井的井型分为:深井、大口井、对口抽式井(洋井)及小口径管井等。在深层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适宜打深井;打井浅层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适宜打大口井、对口抽式或小口径管井。
合理的井孔布局
井孔的位置布局要根据当地实际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局,没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可参考附近已有水源井作为井的布置依据。在浅层地下水不丰富的地区,绝不能盲目地打浅井;在浅层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适宜农民自建的浅井,但井孔布置也不能过密,以免造成相邻水源井之间的相互影响。
配置适宜的水泵
成井后要根据打井时施工排水情况,实测出水井的动静水位和相应的出水量,然后根据地面到动水位的高差以及你所采用的灌溉方式,所需要水泵工作扬程确定水泵的总扬程,水泵的流量不准超过井的出水流量,打井由以上两项条件,购买相应的水泵。
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
大口井的施工方法有两种:一是大开槽法,人工开挖或爆破施工;二是沉井法,排水施工或不排水施工。适宜采取哪种方法要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确定。对口抽式的施工,一般采用机械吊锤和人工吊锤两种方法,利用吊锤的重力作用将吸水管直接打人地下。对口抽式井占现有井的比重较大,该井即经济又实用,农民朋友选择的比较多。
施工材料的要求
打井一般采用小50的钢管(也可用塑料管)作为井管的井壁管,钢管长8一12m,在管的最下端一般加工成锥形,便于施工,在锥形以上1一Zm 之间加工滤水孔,孔径中2一4间距6一12mm的花管。在打井前将大粒食盐加人花管内,使滤水孔不堵塞,成井后食盐慢慢的溶化,清水由滤水孔进人井管。该井不宜打太深,一般8-12m比较适宜。当动水位距地面sm以上,不要选用该井型,因为此时对口抽式井(洋井)抽不上水,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小口径管井的施工,一般采用小型钻机打孔至一定深度后,将加工好的井壁管下至井内。
老北方人打井都一直遵循一条古人遗训:挖井之前先选择一片长有茂密艾蒿丛的地方。据说艾蒿塘下打井不但水旺,水也好喝。其实打井人在打井之前并不知地下水距地面有多深,全凭地面的艾蒿当向导,也不知钻多少天才能打出水来。但井深一般都是要超过三丈的。古人过去打井的工具土语称蝴蝶锥,锥的头部形状像现在的冰镩,上部有两个形似蝴蝶翅的泥斗,锥头在钻井的同时也把泥沙带到了泥斗里,装满后拉出地面进行清理。负责锥井的叫井匠。但仅有井匠还不能完成打井任务,因为平原上打井大都是土层,井又比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时要下井桡。过去有条件的地方地表水浅,临时打井也有用石头和砖堆砌的,这种井桡大都是圆形的。但打饮水大井,井桡都选用木材,一般在打井的时候要把井口的面积稍稍开的大一些,好在井的里边镶嵌一层内衬,这就是井桡。但下井桡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打完井后才慢慢的下,而必须是与打井同时进行的。做井桡的手艺人叫木匠。井桡取材一般是落叶松板材,没有落叶松取杂木也可以。井桡呈六边形,这样的井桡构架合理,支撑力强。井桡的直径长度,行话叫密,如6尺6的就叫6密,8尺8的就叫8密。木匠把选好的木料锯成厚厚的木板,在木板的两端刻上卯眼和榫头,俗称公卯榫,然后把木板按卯眼和榫头一一的扣好。此外还要配备几个力工干力气活。力工们在井匠的指挥下,锥呀锥!锥呀锥!泥斗里的泥装满后,再用力提出清理,这时木匠就开始在地面一层层的把井桡下进井里,再用重锤将井桡夯实。如此往复,直到井出水了,挖井人才可长出了一口气。
过去打瞎一口井损失是很大的,人工损失不说,井桡也得全白瞎。井匠最忌讳的是井底流沙,这样的井,井底只流沙子没有水,打井便宣告失败。但仅仅有了水,打井任务也还未最后完成,更复杂的工序还在后边哩!
水在井底,需要提水,但水怎么提?这时辘轳就派上用场了。其实所谓辘轳不过是由一只摇把,一个滚桶,一条井绳,一个长轴和两个支架构成的。辘轳的摇把是天然带弯的一根独木,在北方,找到一株老榆树,看准了某个树杈,砍下来稍稍加工就成,俗名叫“辘轳把”(后期也有用铁辘轳把的)。把它镶嵌在一个圆形的滚桶上,再用铁箍固定结实。辘轳有的是木匠加工成的圆形滚筒,也有的是就地取材,做法是用一段粗树干,在中间穿一根长轴,安上辘轳把,后边用两个支架或用过去大铁车的轱辘做支撑,把辘轳在井口上支起来,这就是人们过去常说的“井床”。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本人认为指的就是井床,而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在辘轳上拴上铁链或长绳,长度根据辘轳和水面的距离而定,绳的下边拴上柳罐,人们摇动辘轳才可以打水。
那么柳罐又是何物呢?过去的北方没有洋铁桶,人们挑水都用木桶,不但制作工艺复杂,且极易损坏,有一个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系统哪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整体效应,其实也是从侧面告诉人们,木桶好破损。后期虽有了铁桶,但当时很珍贵。因为北方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井沿上和井底到处都是冰。铁桶怕碰,碰瘪了让人心疼。于是人们就利用现有的材料,因地制宜地发明了柳罐。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且柳条遍地都有,采集方便,用柳条编筐、编篓更是当地人们的拿手好戏,所以,人们就用柳条编成了能装水的用具,因为编成后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瓦罐,所以,人们就给它起名叫“柳罐”。也有的老百姓看它在井里像一个吊斗,也叫它“柳罐斗子”。柳罐也真的是成全人,被水浸泡后发胀,把柳条中间的缝隙胀得死死的,用它打水有时候甚至滴水不漏,且又耐腐烂和抗磕抗碰,碰到坚硬的东西它还有很好的弹性,经久耐用又经济实惠,所以编“柳罐”也是一大历史发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3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