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经济形势好不好
平昌县地处川东北山区地带,幅员面积2 223km2,总耕地面积57.9万亩,其中水稻田33万亩,旱地24.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4亩。我县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常年产粮32.22万t,油料29.3万t,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玉米是粮食和饲料作物,随着其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已成为一种农产品加工的战略性资源。玉米是我县第二大粮食作物、第一位的饲料作物。玉米的丰欠直接关系到全县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我县实际,准确定位玉米生产发展现状,及时确定解决玉米生产发展的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结合国内外市场变化和平昌玉米生产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平昌玉米生产发展现状
1.玉米面积恢复性增长,单产比较稳定我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左右,总产12万t,其中正种面积20万亩左右,增种面积8万亩左右。从2004年起,玉米面积恢复性增长,到2008年,已由2001年的20.5万亩增加到30.6万亩;从2000~2008年9年间,平均亩产达435.3kg,比2001年平均亩产305.3kg提高了130kg,总产达到10万t以上。种植面积最少的是2001年,面积20.5万亩,其中正种面积14.9万亩,增种面积 5.6万亩;种植面积最大是2008年,面积30.6万亩,其中正种面积23.6万亩,增种面积7万亩。平均单产最高是2000年达561.4kg,最低是2001年仅305.3kg。从我县耕地使用现状和潜力来看,玉米面积趋于稳定,依靠单产提高总产尚有较大潜力。
2.玉米实用种植技术推广较好一是扩大了良种比例,以高产、稳产、优质为基础,推广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为主,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推广甜、糯、黑、爆裂、多彩等特种专用玉米,全县玉米良种普及率达到了100%;二是扩大了地膜栽培。每年推广地膜栽培面积达10 000亩以上;三是扩大了改制改旱面积。全县20万亩正种玉米面积基本上都实行了“麦――玉――苕(豆)”、“芋――玉――苕”、“菜――玉――菜”等间套种植模式。每年都有2~3万亩的水稻田改旱,实行了“麦――玉――苕(豆)”间套种植模式;四是扩大了以“增温育苗、壮苗早栽、重施底肥”为主的配套技术普及面,其普及率已达80%以上。
二、玉米发展前景及潜力
1.玉米需求呈刚性增长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省玉米的饲料需求已达到高峰稳定期。据统计,近年全省出栏肉猪超过8 500万头,以平均料肉比3∶1、每头100kg计,需要饲料2550万t以上。其中农户分散饲养出栏约8 000万头,消耗饲料2 500万t,农民直接饲喂玉米约占饲料用量的30%,年消耗玉米750万t;规模养殖约500万头,主要消耗加工配合饲料150万t,在加工配合饲料中以玉米占60%计,消耗玉米90万t。两项相加,年稳定消耗饲料玉米840万t以上。加之酿酒和淀粉等加工用玉米快速增长,2008年用量已超过200万t,从而使玉米的总体需求呈现刚性增长。预计到2020年,玉米消耗总量将从目前的1 200万t提高到1 500万t以上。我县年出栏肉猪超过100万头,每年需饲料30万t,农民直接饲喂玉米约占饲料用量的50%,年消耗玉米15万t;而全县年产玉米仅12万t,缺口3万t。
2.玉米价格将持续上涨,供不应求①国际上玉米出口量逐步减少。由于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玉米深加工发展迅速,国际市场玉米贸易量明显减少。以出口占主导地位的美国为例,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的工业消费量同比增加1 419万t,达到8 992万t,与全部进口国玉米饲料消费量9 960万t相当,而且在目前102条燃料乙醇生产线基础上还将再新建30条,美国玉米出口量必将继续下降;②我国玉米主产区基本结束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由于国内玉米深加工能力大幅增加,东北玉米进入“紧平衡”状态。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国玉米深加工能力已经达到4 000万t,实际加工消耗玉米2 300万t,2006年实际消耗玉米2 700万t,2009~2010年同样将会保持快速增长;③40多个亚非国家长期缺粮,加之日益频繁的灾害导致主产国粮食欠收,加剧了玉米的缺口。
3.玉米的应用价值较高玉米不仅产量高,产值更高。它的食用价值比不过小麦,但从畜牧业、医药、加工等行业来看,高于其它任何粮食作物。从产值来看,以玉米为100,大豆为78.8%,小麦为67.2%。尤其是它的饲用价值最高,是畜牧业的优良饲料,不仅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地上部茎叶籽实营养丰富,每100kg玉米籽粒含有136.7个饲料单位,高于谷子、高粱和小麦,饲喂家畜后,能显著提高其繁殖力和泌乳力。目前玉米在各种家畜饲料配方中占70%左右,特别是玉米青贮后植株茎叶仍保持青绿,酸香适口,家畜喜食,在冬季缺草季节,是最经济最有营养价值的多汁饲料。
4.玉米种植比较效益高我县玉米常年单产在430kg左右,2008年平均亩产454kg,按玉米单价1.8元/kg计,亩平产值817.2元。2008年每亩化肥费用为60.65元,每亩农家肥费用为10.49元,每亩人工成本150.45元,每亩土地成本为30.94元,加上种子、畜力、农药费等,2008年每亩玉米生产成本为351.84元。2008年亩平净利润为465.36元,农民现金收益每亩为657.24元。
5.玉米的增产潜力较大目前全县玉米单产水平是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486.15kg的89.5%。而通过良种、良法、良壤、良灌集成配套创造的高产栽培技术在我省浅丘区试验,玉米最高亩产达到757kg,在盆周山区最高亩产达到923.2kg,超过现有生产水平的1倍以上。因此,通过进一步选用突破性玉米新品种,推广大面积均衡增产的突破性高产栽培技术、组装集成综合增产技术及节灌农机具新产品等,将全县玉米单产提高30kg、总产达到14万t以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玉米生产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进种植技术到位差一是农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全县43个乡镇仅有专业技术人员70人,每个乡镇平均不到2人,每个人要负责8 000亩的技术服务。由于面宽量大,一些新的种植技术很难落到田间地头;二是农村青壮年农民缺乏,由于种植业的比较效益相对于外出务工低得多,95%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农村现有在家务农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弱,故一些新的种植技术推广困难。
2.玉米品种多、杂我县玉米种子年均用量达500t,但没有当家品种,每年的玉米品种多达70~80个,单个品种用量多达100t,少则几百kg。同时,玉米品种的品质较差,没有专门的饲用品种、医药用品种和食品加工品种。
3.玉米生产不平衡一是面积不平衡,玉米种植面积年度之间波动较大,一般相差2万亩左右,个别年度相差5万亩以上;二是单产不平衡,年度之间一般相差20kg左右,大的相差100kg以上。
4.玉米商品率不高我县没有玉米深加工企业,也没有饲料加工企业,加上农民惜售,每年所产玉米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就地转化用于养猪等养殖业。即便如此,每年仍需从外地调入上千t玉米,以满足养殖业的需求。
5.中低产土地面积太大我县宜耕旱地面积24.9万亩,而中低产土地面积就高达17.4万亩,占70%。
6.农业基础脆弱平昌属于春旱、夏旱、伏旱高发地区,三旱发生频率高达85%以上,有人形容平昌是“十年九灾,十灾九旱”。蓄水能力小、旱灾频繁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农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不足30%。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水利工程6 169处,蓄引提总水量8 558万m3,其中有效水量7 110万m3,全县耕地总面积57.9万亩。水利工程涉及灌溉面积仅22.34万亩。农业人均有效水量仅92.6m3;亩平有效水量仅106.6m3,人均有效灌面仅0.28亩,有效灌面占总耕地面积的32.6%,属典型的缺水旱山农业大县。
四、对策及建议
按照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畜牧业的发展的需要,玉米生产应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玉米产业总体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品效益为核心,以优化玉米品种结构,提高玉米转化率为重点。
1.更新观念,加强玉米综合利用
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应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出的全部生物量的价值来衡量,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玉米栽培目标及利用价值。一是更新“重稻轻玉”为“稻玉并重”的观念。在高产稳产农田的分配上增大玉米的比例,在有限灌溉水的利用上增加玉米的灌水用量。正所谓“水稻丰收吃饱饭,玉米丰收鱼肉蛋,水稻玉米双丰收,全面小康早实现”;二是更新“玉米是粗粮”为“经济作物”的观念。要牢固树立玉米是粮食、饲料、医药、食品等多用途经济作物的观念,积极发展玉米综合加工利用,提高转化效益。据资料介绍,3t玉米能生产1t酒精,同时还可得到189kg玉米蛋白粉、270kg玉米纤维蛋白饲料、900kgDDGS饲料(全价干酒糟颗粒饲料),最高获利是玉米籽粒产值的3.3倍;三是更新种玉米“只用籽粒”为“综合利用”的观念。据研究,玉米籽粒的生态生产潜力仅有12.5%~15%,而玉米整株通过动物转化的潜力高达75%。我县玉米年产秸秆约18万t,若其中1/3秸秆即6万t通过整株和茎叶青贮或氨化处理作为生物饲料,即相当于节约饲料粮1.5万t以上。而且,我县寡照高湿的生态生产条件更有利于发展以收获营养体为主的优质青贮玉米。
2.依靠科技,调整玉米种植结构
目前,我县玉米主要以收获籽粒为目的,而玉米秸杆全部作为燃料烧了。必须通过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发展青饲青贮玉米,增加生物饲料,减少籽粒玉米消耗。“寡照”一直是籽实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却是植物营养体生长的优势条件。一方面,在秋闲地大力发展专用青贮玉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有幼龄果桑地2万亩左右,田边(埂)滩涂地约4万亩。可选用耐旱、耐瘠、耐低温的饲草型玉米新品种,预计种植面积可达到5万亩以上,可促进草食动物发展,可节约籽粒玉米3万t以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即活棵成熟玉米。籽粒用于养猪,秸秆青贮后作为草食动物饲料,预计每年可提供相当于籽粒饲料1.5万t以上的青饲料。
3.搞好示范,推广新技术当前加快玉米生产发展,主要途径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普及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大力推广“一增四改”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种优质品种、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露地栽培为半膜覆盖膜际栽培),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大力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搞好玉米密度展示示范、新品种高产竞赛、增密现场观摩、青贮玉米示范,同时强化宣传培训,开展技术指导。
4.积极创新玉米生产体系以公司+农户、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等组织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玉米区域化、专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玉米种植生产体系,健全售后服务和质量溯源工作,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能力。
5.建设专用玉米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已不是单纯的粮食作物,而成为医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为了提高我县玉米的商品转化率和技术含量,可以建设5万亩的医药或食品加工用的专用玉米基地。
6.依靠项目,加大中低产农田的改造力争在5~8年的时间,依靠国家的农发项目把我县的17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成稳产高产农田。
(通联:四川省平昌县农业局636400)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一、明清时期
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今河北省称直隶。直隶即一切行政管理权直属中央“六部”,由“工部掌天下百官山泽之政令”,由“户部掌田赋之政令”,“以树艺课农官”—林、果、桑生产和赋税均归“农官”管理。清代(1644—1911年)沿明制,称今河北省为直隶省。在光绪中叶以前,由工部虞衡司掌管“山泽采捕”,由户部平均司掌农桑政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农工商总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省成立农务总局(在天津),同年七月成立农务总会“负责调查土宜物产”、“条陈蚕桑、纺织、森林、畜牧、水产事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农工商部,分设农务、工务、商务、庶务四司,由农务司“掌农桑屯垦树艺畜牧”政令。宣统二年(1910年)直隶省设劝业道,道内设农业科,下分农政、森林、水产三股。森林股“负责林业奖励保护,林业传习,劝办森林公司,经管官有林野,调查林野交通”。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9月)
民国元年(1912年)3月,直隶省民政公署在天津成立,设劝业道掌管“农桑、树艺”工作,职官李士伟。民国2年(1913年)劝业道更名实业司,职官史履晋、梁建章。民国3年(1914年)实业司改为实业厅,严智怡任厅长。各县设实业局。民国6年(1917年),实业厅分设第一、二、三、四科,由第四科负责分管农林、蚕桑、渔牧、垦荒、植保等事项。民国17年(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同年7月,改直隶省实业厅为河北省建设厅,温寿泉任厅长。《河北省政府建设厅组织条例》规定,建设厅设第一、二、三、四科,由第四科“掌管关于农林、渔牧、矿冶之保护监督,奖罚指导……事项”。同时,改各县实业局为建设局。民国18年(1929年)8月,河北省政府委员会会议通过《河北省政府农矿厅组织条例》,将建设厅改为农矿厅,委任李竟容为厅长。“条例”规定农矿厅设四个科,由第一科“掌管关于农林渔牧垦殖之保护监督及奖罚事项”,第三科“掌管关于农林牧渔各团体之组织指导农村改良……事项”。民国19年(1930年)10月常炳彝继任农矿厅长。民国20年(1931年)2月,河北省根据行政院训令,裁撤省工商厅,“一切工商事宜并入农矿厅办理”,由原工商厅长何玉芳代理农矿厅长。同年5月,河北省遵照行政院训令,修正省政府组织法,将农矿厅改为实业厅,由何玉芳任厅长。林业、果树、蚕桑工作由实业厅主管。民国21年(1932年)8月,史清寰接任实业厅长。民国23年(1934年)10月,行政院训令裁撤省实业厅,一切事宜并入建设厅,由省政府委员胡源汇兼建设厅长。民国24年(1935年)7月,吕咸接任建设厅长。民国25年(1936年)3月,王景儒代理建设厅长,林业、果树、蚕桑由建设厅主管。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河北境内的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据。民国28年(1939年),日本利用汉奸和投降分子,在天津市河北二马路建立了日伪“河北省公署”,同年1月8日《新民报》刊载,伪“河北省政府组织条例”规定,由建设厅支掌……关于农事事项,由伪政府所辖各县设建设科,直至日本侵略者投降。
在中国***领导下,1938年3月开始,先后建立了冀中、冀南、冀热察(冀北)、冀热辽和冀晋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在领导广大爱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同时,进行生产建设。1938年4月建立了冀中政府主任公署(1940年3月改为冀中行政公署简称冀中行署)后,在工作机构中设立了主管农林生产的实业科。历任科长:苏粲如(1939年免)、宋景毅、张省三(1940年3月—1943年9月);历任副科长:杜新波(1941年任)、张省三(1944年10月—1945年8月)。1939年9月,建立了冀南(冀鲁豫)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7月改为冀南行署),1944年6月改为冀南冀鲁豫联合行署后,在工作机构中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建设处(1941年7月改为实业处,1944年6月又改为建设处)。历任处长:刘季兴(1939年9月—1940年7月)、李耕(1940年7月)、王耕(1942年1月免)、胥进之(1944年6月—1945年);历任副处长:郭献瑞(1939年9月任)。1943年7月,建立了冀热辽特别区行署(1945年1月改为冀热辽行署)。1944年9月,建立了冀晋区行署,同时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实业科。同月,建立了冀察区行署,同年11月改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同时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实业厅,厅长缺职,副厅长赵鹏飞。1945年1月冀热辽行署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实业科,科长胡云初。
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8月—1949年9月)。民国35年(1946年)6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京迁到保定市,设立了主管农林工作的建设厅,在专区和县设立了实业科,李捷任建设厅长,厅内设“五科四室一局一队一所一厂”,由第四科主管农业和林业,科长魏儒林。在解放区,1946年7月,冀中行署设实业科主管林业工作,张省三任科长。同年8月,冀中行政公署,成为冀中区一级地方政府,下设专员公署作为冀中行署的派出机关。冀中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张省三任厅长(1946年8月—1947年11月),张克让任副厅长(1947年3月—1948年10月)。1948年11月,根据华北人民政府指示,冀中行政公署各厅改为处,农林厅随之改为处,张克让任处长。1946年3月以前,冀南行署设建设处主管林业工作,处长刘季兴,副处长李福泉、刘雨辰。同年11月设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由张纪光任局长(1948年3月免)。1948年6月撤销农林局,由农业处主管林业工作,历任处长王任重(兼)、杜佩珊,副处长李福泉(1949年5月免)、李俊(1949年5月任)。1945年9月,冀热辽区行署一分为二,在承德市组建冀热辽区热河行署。同年11月改为热河省政府,设立实业厅主管林业,历任厅长闫顾行(1946年7月免),韩庵(1946年7月—1947年3月)。1947年3月,实业厅改为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厅长杨润田(蒙古族)。1949年2月,改农林厅为农业厅主管林业工作,厅长刘潜,副厅长杨润田。1945年12月,建立冀东行署(包括今唐山、秦皇岛市所辖各县),设实业科主管林业工作,科长胡云初。1946年7月,冀东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历任厅长胡云初(1947年夏免)、常佩池(1947年12月—1948年11月)、张振宇(1948年任),副厅长王植范(1946年底—1947年夏)。1949年3月,农林厅改为农业处主管林业工作,处长张振宇。1946年冀晋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王杰为厅长,冀琪为副厅长。1947年11月,冀晋行政公署与察哈尔省合并为北岳行政公署,设农林厅主管林业工作,韩一钧为厅长、王森为副厅长。1948年10月,农林厅改为农业处主管林业工作,韩一钧为处长、王森为副处长。1946年10月,由北平(今北京市)、热西、察东和察北组建冀热察行政公署,设实业厅主管林业工作,韩尚锦任厅长,赵鹏飞任副厅长。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河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河北省建制,华北人民政府于8月1日通令调整华北地区行政区域,将原冀中、冀东全部、冀南、冀晋和北岳区的一部划为河北省行政区,在保定市建立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常设工作机构共15个厅(局),其中由农业厅主管林业工作,张纪光为厅长,姜占春、张克让为副厅长。河北省行政区划分10个专区(保定、通县、天津、唐山、定县、石家庄、邢台、邯郸、沧州、衡水),4个省辖市(保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132个县。在各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作为省人民政府派出机关,其工作机构设科,其中农业科主管林业工作,各县人民政府设农建科或建设科主管林业工作。
三、新中国建立后
(一)1949年12月—1956年3月
1949年12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下设林牧局(副厅级),职能是:护林护山、植树造林、木材管理和全省畜牧兽医工作。林牧局设林业、畜牧兽医两科和秘书室(与农业厅内的科室同级,相当现今的处)。林牧局长李衡甫(1950年3月任),副局长沈兰斋(1949年12月任);林业科长焦济众(1949年12月任),副科长单锡五(1949年12月任);畜牧兽医科长李维中(1949年12月任);秘书室秘书缺职由孟蕴玉临时负责。共有林业专职干部11名。各专署由农业科(建设科)主管林业。各县由县人民政府农建科(建设科或实业科)主管林业。河北省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包括事业单位的职工共311人。1950年2月,热河省设林业局,副局长闫存林。同年7月,河北省农业厅林牧局林业专职干部增至23名。195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农业厅改为农林厅;3月,省人民政府发出《增强林业机构的指示》,要求各专署在农业科内增添林业干部,专司林业工作,加强国有林区的护林工作的领导,林业机构和人员经费由林业事业费开支,干部由当地政府配备。同年12月,将林牧局改为农林厅林业局(仍为副厅级单位),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政务院和河北省的有关林业方针政策,护林护山,防止山林火灾,禁止陡坡开荒及乱砍滥伐,加强木材管理,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工作。林业局设三科一室,即林政科、造林科、森林经营科、秘书室。林业局长由农林厅副厅长李衡甫兼任,副局长沈兰斋、王秉衡(1952年春任,同年10月8日免)、刘振邦(1952年10月8日任)。1952年,张家口、承德、定县等专署建立了专署林业局,通县、唐山、保定、邢台、邯郸、沧州等专署建立了专区林业局,石家庄为专署建设科,天津专署为农林科,衡水为专署农建科,承德地区平泉、围场、丰宁、隆化、滦平、兴隆、承德、青龙等县建立了县人民政府林业科,滦县、丰润、崇礼、阳原、清苑、博野、邯郸等县建立了县农林科,其他各县均为农业科、农建科、建设科或实业科主管林业工作。全省林业系统包括事业单位共有职工1106人,其中干部404名。1953年,省对农林厅林业局机构人员进行了调整,增添了木材管理、计划统计和财务科,人员编制54人。1954年增设了国营林场管理科,达到七科一室。1954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各级农林行政、事业机构的指示》,指出:农林行政、事业机构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农村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的需要,要各地本着精简机构,便于集中统一领导的精神,将各级农林行政、事业机构加以适当调整和加强,决定将各专署及县人民政府一律设置农林局,将各专区林业局、果树站和县农林技术推广站、森林工作站等撤销,分别合并于各该专、县人民政府农林局。同月撤销定县专署和专署林业局。各专、县农林局局长由现任副专员、副县长兼任或由相当副专员、副县长级干部充任。从此,除张家口、承德专署仍保留专署林业局,和围场、丰宁、隆化、滦平、承德、兴隆、平泉、青龙等县人民政府仍保留林业科外,其他各专署和县均合并为农林局或农林科,专署农林局有的下设林业科,有的下设林业股,县农林科有的下设林业股,有的设林业专职干部。1953—1956年3月,河北省农林厅林业局领导成员为:局长李衡甫(副厅长兼,1954年免)、刘振邦(1954年任,1956年2月任副厅长兼),副局长刘振邦(1954年免)、沈兰斋。
(二)1956年4月—1958年4月
1956年4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撤销农林厅,分别建立农业厅和林业厅。林业厅下设造林处、森林经营处、调查设计处、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技术室、监察室、办公室,行政编制65人,实有91人。同年,石家庄、邢台、天津、沧州、唐山、张家口等专署建了林业科,保定、邯郸、衡水等专署仍为农林局。县人民政府建立林业科的有:围场、丰宁、滦平、承德、兴隆、平泉、青龙、涿鹿、蔚县、怀来、阳原、张北、尚义、沽源、迁西、迁安、遵化、阜平、永清、灵寿、无极、获鹿、井陉、沙河、内丘、南和共27县。其余各县仍是农林科。1956年4月—1958年4月,河北省林业厅领导成员为:
林业厅厅长:李衡甫(1956年5月任);
副厅长:刘振邦(1956年5月任,1957年1月免)。
(三)1958年5月—1962年
1958年开始执行“二五”计划后,河北省“精兵简政”,同年5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林业厅与农业厅、商业厅的木材公司合并为河北省农林厅,将原林业厅的处室精简合并为“两个半局”,即造林局负责采种、育苗(包括县苗圃)、造林绿化(包括林业工作站、社队办林场)和果树蚕桑生产(包括国营果树场、蚕桑场),编制20人;森林经营局负责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采伐利用、林产化工,国营林场管理(包括国营造林)和国家统配木材、地方木材的收购、调运和经营管理工作,实有54人;资源利用局负责农业土地资源调查、规划、利用和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工作,即林业的“半个”局。1962年11月,为加强国营林场工作,在农林厅设立了国营林场管理局,编制19人。1958年5月—1962年底,河北省林业管理机构领导成员为:
农林厅厅长:张克让(1960年7月免)、陈哲(1960年7月任);
分管林业副厅长:李衡甫、谭惠民、赵英忠(1959年任、1961年11月免)。
1958年6月以后,河北省实行市管县,先后撤销了专区,同年12月,沧州专区、天津专区先后撤销合并到天津市,天津市设林业局。1961年5月和6月,先后恢复沧县专区和天津专区,并分别恢复了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58年7月,邢台专区合并到邯郸专区,设邯郸专署农林局;1960年5月撤销邯郸专区为邯郸市,设市农林局主管林业;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和邯郸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59年5月,撤销承德专区,合并为承德市,市设林业局,1961年5月恢复承德专区,设专署林业局。
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合并为张家口市,市设林业局,1960年11月,改为市农林局;1961年5月,恢复张家口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59年6月,撤销唐山专区,合并为唐山市,市设农林局,1960年改为市林业局,同年12月改为农林局;1961年5月,恢复唐山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60年2月,撤销保定专区,合并为保定市,市设园林局;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专署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60年3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合并为石家庄市,市设农林局;1961年5月,恢复石家庄专区,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1962年7月,恢复衡水专区,专署建立农林局主管林业工作。
(四)1963—1966年
1963年1月,河北省农林分建,建立河北省林业局为省人民委员会办事机构,行政编制55人,实有72人,局址设在天津市河西区金星里1号。同时期建立专署林业局的有:承德、张家口、唐山、石家庄、邢台、邯郸,建立专署农林局管理林业工作的有保定、天津、沧州、衡水。各县人民政府设林业科的有围场、丰宁、隆化、承德、滦平、平泉、兴隆、青龙、蔚县、沽源、张北、卢龙、易县、涞源、阜平、行唐、灵寿、新乐、赞皇、正定、井陉、任县等22县,其余121个县在农林局下设林业科或林业股。
1963—1966年河北省林业局领导成员为:
林业局局长:李衡甫(1963年7月任,同年10月免);
副局长:邸辑五(1963年2月—1966年);
刘英(1964年6月—1966年);
华践(1964年12月—1966年)。
(五)1967—197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的各工作部门陷于瘫痪,林业工作由省临时成立的生产指挥部掌管。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原省人民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自然撤销。省革委在“业务班子”中设了一名林业干部管林业。各地区和县也先后成立了地区和县革命委员会,由革委会的业务班子分管林业。1971年7月,省革委下设农业局,局长刘殿辉,由副局长华践(1971年12月任)分管林业,农业局设林业组,编制9人,实有林业干部7人。1972年11月,农业局改为农林局,林业组人员增加到9人。1975年11月11日建立国营林场木材组,事业编制14人。
1972年9月,张家口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1973年6月,石家庄、保定、唐山3个地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9月,邢台地区建立地革委林业局;10月,沧州地区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11月,承德地区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12月,衡水地区建立了地革委林业局。同一时期,建立林业局的有58个县。
1972—1976年恢复建立林业机构的县
附表8—2—1恢复建立时间 数 量 县(市) 名
1972年 11 围场、兴隆、平泉、滦平、承德、丰宁、隆化、青龙、阜平、青县、肥乡
1973年 19 行唐、赞皇、获鹿、井陉、正定、涞水、容城、安新、满城、黄骅、任丘、沧县、滦县、丰润、迁西、卢龙、张北、怀来、蔚县
1974年 20 秦皇岛市、滦南、玉田、遵化、乐亭、沽源、阳原、宣化、万全、
涿县、新城、赵县、新乐、无极、巨鹿、河间、吴桥、景县、献县、盐山
1975年 5 承德市、清河、定县、阜城、涿鹿
1976年 3 深县、枣强、衡水
(六)1977—1983年
1977年10月,河北省决定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编制40人。局下设造林处(包括果树蚕桑)、国营林场管理处、科技教育处、计划财务处、政治处和办公室。1978年7月以后,地区(市)和县革命委员会先后撤销,改为地区行政公署和市、县人民政府,原地、县革委林业局随之改为地区行政公署和县人民政府林业局。同年11月,邯郸地区行政公署农林局分建林业局。1979年3月,廊坊地区行政公署农林局分建林业局。同年,省革委林业局增设果桑处。1980年2月,撤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恢复河北省人民政府,将省革委会林业局改为“河北省林业局”,成为省政府的职能机构,改政治处为人事处。1981年8月设“三北”防护林办公室(简称“三北办”)。1981年改造林处为集体营林处,改森林经营处为林政处。河北省在1978—1983年4月期间,有石家庄地区、邯郸地区、邢台地区、保定地区、张家口地区、承德地区、唐山地区、廊坊地区、沧州地区、衡水地区、唐山市等11个地(市)林业局,其余省辖市为农林局管理林业工作;县市中有96个县(市)恢复或建立了林业局,其余49个县(市)由农林局管理林业工作。
1978—1983年4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和河北省林业局领导成员为:
局 长:王 清(1978年2月—1983年4月);
副局长:华 践((1978年2月—1983年4月);
?王 玉(1978年5月—1983年4月);
?赵冠英(1979年7月—1983年4月);
?任 璞(1979年7月—1983年4月);
李范五(1981年5月—1982年7月);
王绪捷(1981年3月—1983年4月);
?罗茂林(1982年7月—1983年4月)。
1978—1983年3月间县(市)人民政府管理林业的行政机构
附表8—2—2 ?
地(市) 设林业局县(市) 设农林局县(市)
石家庄地区 行唐、灵寿、藁城、赵县、赞皇、栾城、
正定、晋县、深泽 束鹿、高邑、新乐、无极、
元氏、平山
邢台地区 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南宫、南和、
任县、新河、威县、柏乡 宁晋、隆尧、临西、巨鹿、
清河、广宗、平乡、邢台市
邯郸地区 永年、成安、涉县、武安、肥乡、磁县、
临漳、丘县、大名 曲周、馆陶、魏县、鸡泽、
广平、邯郸市
保定地区 易县、涞水、阜平、涞源、唐县、涿县、
满城、新城、定兴、容城、徐水、安新、
安国、清苑、雄县、博野、定县 蠡县、高阳、望都、曲阳、
完县、保定市
张家口地区 蔚县、涿鹿、阳原、怀安、怀来、万全、
宣化、崇礼、张北、沽源、尚义 赤城、张家口市、康保
承德地区 围场、平泉、宽城、兴隆、滦平、隆化、
丰宁、承德县、青龙 承德市(农委)
唐山地区 迁西、迁安、遵化、滦南、滦县、玉田、
秦皇岛市、卢龙 唐海、乐亭、丰南、丰润、昌黎
廊坊地区 永清、安次、固安 三河、香河、霸县、大城、文安、
大厂
沧州地区 青县、盐山、肃宁、南皮、吴桥、献县、
泊头、任丘、黄骅、河间、东光 孟村、海兴、沧县、沧州市
衡水地区 阜城、枣强、武邑、景县、深县、衡水、
故城 饶阳、安平、武强、冀县
石家庄市 井陉、获鹿
(七)1983年4月—1990年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改革的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1983年初,河北省开始进行机构改革,先省直,后地(市)县。同年4月,撤销省林业局,建立林业厅,行政编制75人(实有105人),任命华践为林业厅党组书记,李兴源为厅长,罗茂林为副厅长,任璞为林业厅顾问,王绪捷为林业厅总工程师,并责成林业厅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和调整厅机关处室的设置。同年7月,林业厅完成行政处室改革;撤销集体营林处建立造林处,将“三北办”合并到造林处,对外一个机构两个牌子,掌管全省造林绿化、义务植树、“三北”工程建设、速生丰产林、林业工作站和乡镇林场工作;撤销国营林场处建立森林经营处,掌管护林防火、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狩猎管理以及森林经营等工作;改科教处为科技处,掌管科研管理和林业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等工作;改人事处为人事教育处,掌管林业机构编制、人才规划、干部培训、林业教育、技术职称评定、干部考核任免、调动和离退休干部管理等工作;果桑处掌管果桑生产建设、低产园改造、果品贮藏、保鲜、加工等行业管理工作;林政处掌管林业政策、林业法规的贯彻落实,山林权属处理,木材管理,林业公安和毁林案件查处等工作;计划财务处职责不变;办公室职责增添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和外事管理工作。省的机构改革完成之后,地(市)县机构改革即普遍开始。河北省将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秦皇岛等7个市升为省辖市。机构改革后,1985年,河北省在18个地市中有8个为林业局,1个为林业服务公司,其余9个地市由农林、农牧或农业局管理林业工作。在139个县(市)中,有91个县(市)为林业局,其余48个县(市)由农林、农牧或农业局管理林业工作。1988年6月,河北省在林业厅设林产工业处,与计划财务处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同年设立林业资源处,与森林经营处合署办公,负责林业资源消耗限额管理等工作;将人事教育处改为人事处;将科技处改为科教宣传处;增设了监察室。1990年4月,在林业厅设立林业公安处,与林政处合署办公,并正式列入省公安系列。同年,承德市、沧州市人民政府设立林业局,秦皇岛市将林业服务公司改为林业事业管理局。县(市)林业局增加到110个。年末,河北省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共有干部职工4661人,其中干部4256人(技术干部2811人),工人405人。林业厅行政编制76人,实有115人。
1986—1990年设林业局的县市
附表8—2—3
地(市) 县 (市) 别
石家庄地区 辛集、晋州、藁城、新乐、深泽、无极、赵县、高邑、平山、灵寿、行唐、
赞皇、元氏
石家庄市 正定
邯郸地区 永年、成安、临漳、磁县、丘县、肥乡、涉县、武安、大名
邯郸市 邯郸县
邢台地区 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广宗、南宫、巨鹿、宁晋、新河、清河、
南和、临西、隆尧、任县、平乡、柏乡
邢台市
保定地区 易县、涞源、涞水、阜平、定县、唐县、完县、新城、徐水、曲阳、涿县、
容城、安新、博野、雄县、定兴
保定市 满城、清苑
张家口地区 蔚县、阳原、涿鹿、怀来、怀安、崇礼、万全、张北、沽源、尚义、赤城、
康保
张家口市 宣化
承德地区 围场、平泉、宽城、兴隆、滦平、隆化、丰宁
承德市 承德县
唐山市 迁安、迁西、滦县、遵化、滦南、丰南
秦皇岛市 青龙、卢龙、抚宁
廊坊地区 安次、永清、固安
沧州地区 泊头、任丘、河间、南皮、盐山、肃宁、东光
沧州市 青县
衡水地区 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安平、武强、武邑、故城、冀县
1983年4月—1990年河北省林业厅领导成员
厅党组书记:华践(1983年4月23日—1985年12月);
厅长:李兴源(1983年4月23日—);
副厅长:罗茂林(1983年4月23日—1989年9月);
? 张彦斌(1989年9月);
?王育仁(1983年12月30日—1990年9月);
?宋墨禄(1983年12月30日);
?林业厅顾问:任璞(1983年4月23日—1985年9月);
?赵冠英(1983年10月23日—1984年3月);
?总工程师:王绪捷(1983年4月23日—1990年);
刘海山(1990年9月任)。
第二节 事业企业机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3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