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和艾蒿有什么不同
1、性状不同:
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
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150(-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2、味道不同:
茵陈气清香,味微苦。
艾蒿植株有浓烈香气。
3、分布范围不同:
菌陈主产于山东、陕西、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
艾蒿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蒙古、朝鲜、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日本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华北。
4、功效不同:
茵陈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百度百科:艾蒿
百度百科:菌陈
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啥意思?
制作清明粿的草
制作清明粿的草有三种,分别是野艾、泥胡菜以及鼠麴,其中野艾和泥胡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鼠麴相对会比较难找。
鼠麴的简介
鼠麴又叫做田艾、佛耳草、土茵陈,属于一年生或者越年生的草本植物。鼠麴大约高10到50厘米,一般茎是直立或者斜升,花朵是金**或者是浅**,并且全株都有白色的绒毛。鼠麴除了能够用来制作成清明粿之外,还可以用来作为中草药以及染料。
我们这里俗称白蒿,中药名称巜茵陈、或者陈蒿》,现在到清明的时候是最好的,清明后就不好了。
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中的蒿,在我们这里叫“白蒿”: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茵陈陆续破土而出,之后随着生长成为白蒿,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这句俗语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较为深刻。
“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乍暖还寒,时有倒春寒发生,此时“茵陈”蓄积了一个冬季的养分,破土而出。由于刚露芽的茵陈,具有清利湿热,善于消脾胃,用于湿疹、骚痒等功效,所以是一味上好的中药。
但是到了四月,由于温度逐渐升高,根系发达,幼芽迅速舒展,“茵陈”的养分逐渐被分解,药效降低,已不再有原有的功效,变成了“白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自身的养分依然存在,成了人们喜爱的野菜。
“五月六月当柴烧”:由于茵陈蒿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所以生长迅速,在5月份已是枝繁叶茂,没有了应用价值,到了6月份逐渐开始干枯,只有烧火的作用了。
茵陈是一种植物,我们当地叫苦艾。也是一种中草药,三月份的时候它生长的很嫩,也有很多利用价值,可以食用,也可以泡茶喝。但是四月份它就生长的比较高了,不是很合适了,到了5.6月份就变得特别高大粗壮变老了,不能食用泡茶了,只能砍了晒干回去当柴火。我感觉这更是一种人生哲理,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跟人生也是一样的,人生要把握当下,珍惜时间,不能让光阴虚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趁年轻多努力,不要老了一事无成!
这个是指气候,三月阴沉是指当时天气状况不好,阴雨连连,有乌云一眼看到好远。四月高这是指四月开始进入夏季,夏季天气好一些,天气晴郎,人走进大自然生情舒畅,一下子看到天比原来要高一些。五月六月似火烧,五月六月正宗夏天,走到窒外太阳又毒,一天就把人晒黑了,这说明四季分明,就是五月六月似火烧的原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3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