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了哪些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
都江堰、郑国渠、灵渠。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郑国渠,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郑国渠首遗址,目前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灵渠从开挖成功,至现在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在清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它对于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它在古代水利史上的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出灿烂的光彩,为后人所钦敬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从灵渠的开渠技术方面,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在水利建筑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吧! 故而兴安谚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兴安地形和水系特点。
郑国渠对秦朝的作用
修建水渠是最常见的水利工程了。早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是人名哦)的建议,并由他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水渠——郑国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被称为“天下第一渠”。
水利工程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利于发展农业,造福黎民百姓。没有人会把它与间谍活动关联在一起。但是在战国时期,郑国渠就是一个例外,它不仅在当时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水利工程,还与间谍活动有关。事先没有谁能没料到它的修建,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历史上还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郑国渠的修建,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这在《史记》中就有所记载。据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为了巩固国家实力,秦国在商鞅的领导下开始实施变法,这便是著名的“商鞅变法”。正是由于这个变法,秦国看到本国土地辽阔,更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就打算利用这个优势大兴水利,修建河渠以供给水源,方便百姓生活更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秦国由此变得日益强大起来,领土也不断扩展。秦国开疆扩土的野心,也在一天天的增长。韩国与秦国是邻居,其国土刚好占据在秦国对外的交通要塞上。秦国不乐意了,这可是挡路石,不搬不行啊。
这个时候的秦国,经过变法后,兵力强盛,士兵们个个都英勇善战,无所畏惧。这样的强国,对周边的国家无疑会是一个定时炸弹。邻国韩国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国,国内上下整日提心吊胆,来自秦国的突然袭击,不知哪天会降临。而秦也早已视韩为绊脚石,开战是迟早的事了。
秦国终于行动了,于周赧王八年(前307年)一举夺下了函谷关,征战之路顿时豁然开朗起来。韩国和魏国见势不妙,联合起来抗秦,于公元前293年又在今洛阳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结果还是打不过骁勇善战的秦国军队,反而实力大受重创。两年后,秦又占领了韩国的重镇宛。韩国迫于秦的威逼,只得向秦割土赔罪,如此无法阻止秦日益膨胀的野心。到了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王下定了决心要除掉邻国韩国,加紧实行自己的吞并计划。韩国在秦的连续攻击之下,已处在了灭亡的边缘,但还在顽强抵抗着。
韩惠王就在此危急的关头,忽然心生一计,想出了一个“疲秦之计”,想以此对付秦国。此计就是:将郑国(自己国内最优秀的水利工程师)派去秦国,表面上表示帮助秦国大兴水利,修建水渠,实际上是为了借此事,消耗掉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以此分散秦国对自己的攻势,并借机集中兵力反击。而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国内确实没有什么大型的水渠,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也确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韩惠王此计如能成功,堪称妙计。
肩负救国重任的郑国,到了秦国之后,凭着自己的优秀资历,很快便主持了秦国水渠的兴建。秦庄襄王三年(前246年),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正式开始,动用的人力高达十万余人。这道水渠的地理位置极佳:东将其他诸侯国割开,南北临秦岭、陇山等山脉,又与泾河毗邻。这个水渠的在修建的过程中,运用了当时十分罕见的“横绝”技术,通过拦截小河等手段,将周围的溪流都引入郑国渠内。郑国的设计真是十分巧妙,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工程还在顺利进行的时候,韩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了,被秦国抓住关了起来。郑国辩解说,当初自己来到秦国,确实是以间谍的身份来的。不过但经过这么长时间,随着水渠的渐渐修成,宏图即将绘成,自己的想法也早已转变。现在的他与其为韩国效力,更希望这个水渠能够彻底的修成。相信这水渠以后也会成为秦国巩固国力的手段,意义非凡。
秦王在听了郑国的一番话后,觉得言之有理,也念在他修水渠功劳很大,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令他继续主持修建水渠直至完工。水渠建成后,果然对秦国的繁荣昌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郑国则因为主持修建水渠,也成了秦国人民十分尊敬爱戴的功臣。
就这样,这项原本作为间谍计划的水利工程,反而成了助秦发展的有力工具,这道水渠也因为郑国的功绩被命名为了“郑国渠”。韩惠王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疲秦之计”非但没有把秦国拖死,反而让对方愈加强大了。历史发展就是喜欢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到了今天,郑国渠为基础的灌溉工程,仍在滋养着关中平原这片土地。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这里风景独好,有空可以去领略一下古人的伟大杰作。
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3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