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硕士培养
基础兽医学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涵盖了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4个三级学科,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病理学和新兽药研发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已培养毕业硕士、博士85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93人。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国际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合作课题等各类项目22项,发表论文205篇,出版专著8部,授权专利8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 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
教授:童德文 欧阳五庆 张小莺 李新平 杨鸣琦 赵慧英
副教授:陈树林 李引乾 张淼涛 卿素珠 罗延红 徐永平
讲师:周宏超 张 琪 张文龙 丛日华 刘晓强 赵晓民
实验师:乔海莲 蒿彩菊 康志科 张联丽 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率先在国内开展畜禽神经解剖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神经解剖学著作,提出了中枢外反射弧新理论,在畜禽脑核团定位及内脏的神经支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神经肽和免疫因子的表达特点,神经肽、激素和免疫因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动物病理学 制备出针对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相关表面抗原(MATSA)的单克隆抗体,为马立克氏病的相关研究及研制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的抗肿瘤药物奠定基础;人工合成出抗苦马豆素免疫原,诱导动物产生了特异性强、高效价的抗体,通过杂交瘤细胞技术,得到分泌特异性抗苦马豆素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制备出抗苦马豆素的单克隆抗体,为防治家畜疯草中毒探索了新途径;正在开展天然产物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新型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平台的构建及动物常见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新兽药研发 2006年以来,已研制出多种液体纳米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和金属纳米材料,在纳米兽药研究方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获得授权7项,在国内新兽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现有由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实验室和切片室等构成的基础兽医学研究平台。
预防兽医学
该学位1984年获批硕士授权点,2003年兽医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授权点,2004年预防兽医学开始招收博士生。多年来形成了分子病原学与免疫学、动物疫病防治、兽医公共卫生学3个研究方向。2000年以来培养毕业硕士143名,在读硕士生109名,2004年以来培养毕业博士11名,在读博士生23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863和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陕西省重大科研项目4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攻关项目10余项;先后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第3版,第4版)、《兽医公共卫生学》(第1版,第2版)和向21世纪课程教材《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主编著作20余部。《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术队伍
教 授 张彦明 于三科 杨增岐 陈德坤 张德礼
副教授 王晶钰 张淑霞 王爱华 许信刚 林 青 穆 杨 高云英
讲 师 邢福珊 郭抗抗 刘芳宁 邱 立 姜艳芬 齐雪峰 李丹丹
实验师 党如意(高级实验师) 张耀相 宁蓬勃
研究特色
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和病原致病机理研究 建立了猪血管内皮细胞系,已传至122代,用其进行了猪瘟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建立了猪肠黏膜上皮细胞系,已传至90代,用其进行猪腹泻性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
畜禽新型疫苗疫苗研究 用建立的猪血管内皮细胞系研究成功了猪瘟基因工程细胞苗;研制成功了猪瘟病毒E0和E2基因共表达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和腺病毒活载体疫苗;研制成功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苗和不同外膜蛋白型禽大肠杆菌融合菌株工程菌苗。
畜禽重大疫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建立了区分猪瘟强毒感染与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和区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强毒株及弱毒株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区分新城疫强、弱毒株RT-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鉴别诊断方法;建立了牛结核病、猪支原体肺炎和兔波氏杆菌病的PCR诊断方法;研究制定了羊干酪性淋巴结炎诊断技术标准(NY/T 908—2004)。
科研条件
现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和畜禽疫病防治与畜产品安全科研平台(包括P2级细胞培养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临床兽医学
生物学学科在我院设有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4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2000年、2004年先后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到2008年,培养毕业博士6人,硕士77人,在读博士生23人,硕士生71 人。
本学科共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2项,国家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8项。获得省部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SCI论文3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6项,获批23项。主编或参编国家教材《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畜禽神经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实验》等7部,出版专著10部。
学术队伍:
本学科形成了以张涌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发育生物学学术队伍和以欧阳五庆为学科带头人的细胞生物学及生理学学术团队及以范光丽为学科带头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团队。各团队的人员组成:
发育生物学专业:
教 授:张 涌 赵慧英
副教授:权富生 卿素珠 郑月茂 徐永平 雷安民
讲 师:华 松
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专业:
教 授:欧阳五庆 李新平
副教授:张淼涛
讲 师:张文龙 丛日华
神经生物学专业:
教 授:赵慧英
副教授:陈树林 徐永平
讲 师:张 琪
研究特色:
发育生物学专业:
我院发育生物学形成了2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1)动物克隆和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2)动物形态发生机理研究。在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生机理、动物早期胚胎附植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及胚胎早期卵裂极性发生研究、动物克隆胚胎发育异常及表观遗传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以牛、羊克隆机理研究和动物形态发生机理研究为特色的生物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细胞生物学专业:
我院细胞生物学专业形成了以纳米技术研究为特色的优势专业。从2006年以来,已研制出多种液体纳米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和金属纳米材料,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项,已获得授权17项,在国内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神经生物学研究:
率先以猪、羊和鸡为畜禽代表动物开展了脑的构筑、不同生理期下丘脑-垂体-性腺生殖轴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系列研究,形成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对生殖调控的研究方向。以畜禽为实验动物模型,对动物重大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器官中神经肽、激素和免疫细胞因子的分布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动物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方向,其研究新成果将为畜禽养殖与疫病防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科研条件:
(1)建立了动物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平台及发育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
(2)建立了动物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2个全国一流的创新平台。其中动物生理学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被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高等学校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等称号
2020年初以来,“某某地狂犬疫苗严重缺货”屡上热搜,健康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这并不是供给侧出现重创引起的产能不足,而是我国的人用狂犬疫苗需求量,高得有点儿离谱。
多地狂犬疫苗一针难求:跑好几家医院均已断货
11月6日,健康时报记者摸排全国多省市发现,河北、安徽、云南等多地仍有狂犬疫苗短缺的情况。
山西省太原市读者刘先生向健康时报记者反映,自己几个月前买了一只小狗,自己在相处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咬伤,想去打狂犬疫苗,但去了几个社区服务中心都没有打成功。
太原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确实出现狂犬疫苗短缺情况,什么时候恢复供应不确定,但已经逐步协调。
在云南丽江,同样也出现了狂犬疫苗短缺的状况。“急死人了,为什么整个丽江连狂犬疫苗都没有?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断供了。”云南省丽江市巨甸古镇的李先生反映,他在一星期前不慎被小狗咬伤后,陆续去了当地市医院、中医院、县医院询问接种人用狂犬疫苗,但均被告知断货。
丽江市人民医院预防接种科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医院的狂犬疫苗已经缺货很久了,“四五月份的时候就不断有患者打电话来咨询,我们让他们关注一下社区接种门诊,可能有存货,后来整个丽江都没了。”
今年以来,陆续有多地狂犬疫苗供应告急。4月24日,南充市疾控中心曾表示,受部分生产企业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停产整改和中检院批签发速度减慢等因素影响,全国、全省狂犬疫苗供应紧张,该市出现库存严重短缺。
6月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疾控中心发布提示,石家庄市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多个县(市、区)先后出现人用狂犬疫苗供应紧张和断供现象,短期内仍不能有效缓解。
健康时报记者检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批签发信息公示表发现,2014~2018年,中国狂犬病疫苗批签发数量始终维持在6000~8000万支左右,其中2019年中国批签发狂犬疫苗5883.22万。今年1~4月则签发了1775万支,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
如此高的疫苗使用量,也存在着疫苗滥用的情况。中日医院一位儿科主任医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被犬、猫等动物咬、抓伤后,在不确定动物健康的情况下,应该及时注射疫苗,就诊时,患者应将被咬伤的情况如实向医生说明。若确定致伤动物已经打过疫苗,可以一边接种一边观察,若狗10日内都无事,可以不用再打,以免浪费疫苗。但若患者担心,也可以选择打完全部针次。”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日观察法”:如果伤人动物在10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可以终止免疫接种。不过这个方法仅适用于有过2次有效疫苗接种的家养动物,被流浪狗咬伤则必须完成全部针次接种。
记者致电多家北京市疫苗接种门诊询问,工作人员均表示,即使动物有过疫苗接种史,为了以防万一,依然建议患者不要终止接种。“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接近百分百,所以慎重起见,我们和患者都倾向于打完全部针次。”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代养狗人图鉴:动物致伤率高,但兽用狂犬疫苗接种率低
被猫狗咬伤或抓伤,在许多人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而且是“不要紧”的事。
从疫苗签发数量推算,我国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注射了狂犬疫苗(根据疫苗种类不同,狂犬疫苗接种全流程一般需要3~5针次),而根据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的《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中国每年约有4000万人被猫狗咬伤。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来看,我国狂犬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农村地区病例较多,农民一般占病例总数的65%以上;男性病例
数约为女性的2倍;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其中,约90%的病例由犬伤所致,约占90%左右;其次为猫,占5%左右;约50%伤人动物为家养,流浪动物约占伤人动物总数的25%,绝大多数家养动物未接种动物狂犬病疫苗。
记者查阅知网文章《农村居民养狗现状调查与健康教育应对策略》一文,团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的农村社区居民养狗情况,发现乡域养狗密度为4.28只/100人,多数散养且未接种犬狂犬病疫苗。
健康时报记者随机询问多位农村养狗者,大部分表示从不考虑给狗打疫苗。“狗常年拴在院子里,看家用的,又不出去跑,花那冤枉钱干啥?”多位村民信誓旦旦地表示,平日里他们都会将狗拴好,而且家中都是熟人往来,不可能发生狗咬人事件。
健康时报记者摸排发现,多数城市近些年来都陆续发布了养犬管理条例,对许多养犬行为做出了规范,大型犬、烈性犬不能在市区养,犬只进行户外活动时,应当由成年人牵领,为犬只携带号牌、束犬链等,也明确了宠物伤人的责任归属。
但实际上,这些规定主要靠宣传和养犬人自觉执行,缺乏强制性,管理规定存在执法难的情况,对狗的不文明行为例如随地大小便、噪音等,没有办法尽快追溯到责任人进行处罚,居民常常因为宠物卫生与噪音问题纠纷不断,但执法部门无计可施,只能进行规劝和口头警告。
宠物疫苗接种计划表,狂犬疫苗需一年接种一次。王振雅摄
此外,在城市,为宠物办证和接种疫苗等基本流于形式,尤其是饲养小型宠物狗的居民,难以引起注意力也很少会被举报。
“农村的家养狗,确实是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盲区’。”一位在畜牧局工作多年的科员于飞(化名)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但是农村人防疫意识往往比较薄弱,极少主动给狗打疫苗。“我们曾经和公安部门联合起来,到乡村去处理流浪狗,并做好宣传工作,鼓动老百姓给狗打疫苗,在这样的主动出击之下,农村的狗患有了明显好转。”
消灭狂犬病,关键是把针打到狗身上而不是人身上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披露的数据,2019年中国狂犬病发病数量为290例,死亡人数为276人,而2020年1~9月中国狂犬病发病数量仅有152例,死亡人数为114人。
这个成绩看似良好,但中国依然被世卫组织划入狂犬病疫区。因为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确认,西欧、加拿大、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43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无狂犬病。
当前人狂犬病流行国家均为欠发达的贫穷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财力、有技术、有产品,但人狂犬病仍在流行的国家。
6000万支人用狂犬疫苗实则是亡羊补牢,或者是扬汤止沸,狂犬疫苗的真正目标,不应该是“人”。
“中国狂犬病疫苗大量用于人而不用于狗,这是对狂犬病疫苗的最大滥用。付出的代价是疫苗投入世界第一,防疫效果却是世界倒数第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严家新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重人轻犬,防治工作本末倒置。”中国兽药协会会长才学鹏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点出了我国狂犬病防治的最大问题:人被动物伤后打狂犬疫苗,是被动免疫,应该把狂犬病防疫的重头放在动物上,给狗接种疫苗,但目前这块工作做得不够,相关方面认识不到位。
今年9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聚焦犬只——2030年消除狂犬病的解决方案》报告,报告里明确提到,在狂犬病高发地区,常用暴露后免疫和扑杀犬只来预防、控制疫情,不仅昂贵,且在单独使用时对消除狂犬病无效。全球范围内,治疗被犬只咬伤者的平均费用是108美元,是为犬只免疫平均费用(4美元)的27倍。
“将消除狂犬病的全球战略转向犬只免疫和科学管理,不仅更具成本效益,还将更加有效。”报告直接点明,要实现在2030年前实现犬传人狂犬病病例为零的全球目标,必须将策略转向犬只,首先需要为犬群中70%的犬只进行大规模免疫,以防止狂犬病病毒传播。
全国政协委员岳秉飞在2019年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便提到,他的提案之一便是呼吁加强养犬管理,给狗打疫苗。
“从国外情况来看,几乎不给人打疫苗,是给狗打疫苗,因为狂犬病的源头是狗,对狗进行免疫覆盖后,它就不携带狂犬病毒了,即使咬了人也不具有威胁性。”岳秉飞表示,对所有养犬进行狂犬疫苗免疫,提高疫苗注射覆盖率,人就不存在这方面安全隐患。
健康时报记者查阅动物防疫站、社区卫生院等公开数据发现,根据四联、六联、八联种类或生产厂家不同,兽用狂犬疫苗单价在20~300元不等。于飞表示,兽用狂犬疫苗的价格只有人用疫苗的五分之一,多地政府为了鼓励居民主动为狗接种疫苗,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因此给狗注射疫苗的自费成本已经非常低廉。
在北京,宠物接种狂犬疫苗后会佩戴免疫牌。王振雅摄
健康时报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青岛市、宁波市、南充市等多地社区或畜牧兽医中心都开展了为宠物免费打狂犬疫苗的活动。深圳、上海等地也实施了犬只强制免疫工作,实施犬类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2017年,上海市犬只免疫覆盖率已超过70%。
当然,根据解决方案,70%犬类免疫只是开端,依然需要有效的人道犬只数量管理,包括推广责任养犬行为、普及基本兽医护理、引入社区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等。
人用狂犬疫苗使用量大幅下跌的那天,或许才是中国狂犬病防治拐点真正到来的时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