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是关键
施用氮肥是使作物增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每年施用的化学氮肥已达2400多万吨,化学氮肥大量使用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还会污染环境。当根瘤菌从豆科植物的根毛侵入到根内时,会形成瘤状的根瘤,每个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就是一个小型氮肥厂,能源源不断地为豆科植物提供氮态氮肥。因此在紫花苜蓿种植中一般不提倡大量使用化学氮肥。
接种根瘤菌是提高紫花苜蓿产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在美国有80%的紫花苜蓿在种植前需要进行根瘤菌接种。接种根瘤菌能提早紫花苜蓿结瘤、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还能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国内根瘤菌剂的应用效果均表明,接种根瘤菌剂能使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提高37%以上,结瘤量提高70%。
国外根瘤菌剂的研究已有100多年历史,国内根瘤菌剂的大规模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近年来根瘤菌剂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均不断扩大,目前已有三叶草、草木樨、紫花苜蓿、大豆和花生等多种根瘤菌接种剂,其中既有国产根瘤菌剂,也有国外进口的根瘤菌剂(如「多萌」根瘤菌剂,从加拿大进口)。从单位面积投入来看,进口菌剂约为国产的1/3,且进口菌剂操作简便,拌种时种子不需要事先用水湿润,菌剂直接与种子干拌即可混合均匀,而且菌剂在种子上存活时间长,因此该菌剂非常适合机器播种。
接种根瘤菌剂尽管能提高涉农信息服务大全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但菌剂使用方法直接影响接种效果,进而影响紫花苜蓿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在使用根瘤菌接种剂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 土壤条件 在一个地区,如果从未种植过或5年以上没有种过某种豆科植物(即所谓的新区),则土壤中很难有与该种豆科植物相匹配的根瘤菌,因此在该种豆科植物的根部也不会形成固氮根瘤。因此在新区种植紫花苜蓿必须接种相匹配的根瘤菌剂,才会显出共生固氮的优势。此外在砂质或养分贫瘠的土壤上,接种根瘤菌也能有效改善紫花苜蓿生长、提高土壤肥力。相反,在连续种植紫花苜蓿的土壤上,接种根瘤菌剂尽管也能增产,但增幅不大。
2、 根瘤菌与紫花苜蓿的匹配性 一般而言,只有接种与该种紫花苜蓿匹配性良好的根瘤菌剂才能实现增产,如果匹配性差,接种根瘤菌剂就没有增产效果。通常而言,如果接种的紫花苜蓿来自美国或加拿大,接种进口根瘤菌增产效果就非常明显,如果来自其他国家,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田间试验才能确定。
3、 施肥水平 施氮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紫花苜蓿结瘤量,高施氮量抑制根瘤菌的形成,低施氮量则略有促进作用。磷肥能改善根系的生长,进而促瘤的形成。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根据种植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接种根瘤菌,才能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使广大生产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怎样破解植物固氮的谜团的?
花生青枯会影响花生产量,田间花生大量青枯时,应该怎么办呢?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会对花生种植业造成很大危害,此病主要发生于6-7月份花生开花下针期,病害严重时会造成地块整片枯死,会严重影响花生产量。那么花生青枯病应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花生青枯病的防治措施吧。
一、措施:合理控旺常言道,花生控旺促高产。给花生控旺,不但可以操纵营养生长,推动光合产物向地底一部分迁移,并且有益于减少果针和土壤层中间的间距,推动果针成功下针,除此之外,花生生长过盛,植物太高,中后期还非常容易衰老、倒苗,危害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造成花生限产。
销售市场上控旺剂的类型许多,最多见的是多效唑和烯效唑,如果不考虑到对下一茬农作物的危害,都能够用;假如下茬种麦子,提议应用烯效唑,因为它在土壤环境中的残存时长更短,对下茬农作物没有危害。
在花生株高40公分左右,第一批果针大量入土,荚果有小指粗的时候,就要开展第一次控旺;1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克加水20KG匀称喷雾,第一次控旺后10天左右,就得开展第二次控旺,操纵花生株高低于50cm,合理抑止叶茎的生长,提升叶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推动果针下扎和转色期彭大。
注意:在果针大量下葬以前,可以对花生开展培土松土,不但可以松软土壤层,在干旱气候推动果针下针,与此同时也可以变厚土壤层,使果针早下葬、早结论,还可防止带壳花生针外露出去形不成荚果。
二、措施:浇水与排涝花生属较耐旱作物,全部生长期的需水量规律性基本是“两边少、正中间多”,在全部花生下针结荚期的用水量是最大的,充裕的水份可以使花生盛开量大,花齐,果针多,下针快。假如太过旱灾,花瓣败育多,叶茎衰老,比较严重限产。遇旱立即浇水。浇水方法提议选用喷灌设备,切勿大水漫灌。降雨量较为大时留意立即排涝,以防导致大量烂果,减少花生生产量和质量。
三、措施:喷施第二遍药花生盛开下针期,是喷施第二遍药的关键期,噻氟氟苯+烯效唑+吡唑醚菌酯+叶肥,来喷雾器应用,这一遍的打药时间是在花生的盛花中后期。提升下针、提高座果率,并有效的防止花生倒苗烂根、褐斑病、锈病、炭蛆病等问题的产生。叶肥关键有3种,磷酸二氢钾、硼中钼和流体钙镁。
1.磷酸二氢钾花生是一种高光合作用高效率的农作物,花生子粒的饱满,有90%以上的化学成分都来自叶子制做的光合产物,仅有10%来自于根茎的消化吸收,因此,提升叶子的植物光合作用,减缓叶子和根茎的变老,对提升花生的生产量至关重要。
磷能合理的增强根瘤菌的固氮菌工作能力,改进植物的氮源营养成分,具有以磷增氮的功效;磷还能推动花生的生殖系统生长,提高效益;钾主要是危害糖、蛋白的生成和糖分的运行。
生长中后期根茎衰老,再加上下针期多效唑等控旺剂的应用,非常容易衰老,因此,叶片喷施磷酸二氢钾十分必需。盛开-下针期、完善鼓粒期,叶片喷施能元库(99%磷酸二氢钾),能提升花生合理结荚数和荚果丰富度,与此同时可以避免 叶茎衰老,有着十分显著的增产增收实际效果。早期一亩地40斤水,应用100克,中后期应用200克,可高产30%。
2.流体钙镁使用钙肥能提升花生叶子光合强度、光合速率、抗氧化性氢酶促反应和可溶蛋白质成分,减少丙二醛累积量,提升单棵结论数、提升出仁率,提高花生整齐度,使花生得到增产。与此同时,补充钙肥可以提升花生壳的强度,使花生可免于遭到地下害虫、存水的损害,降低烂果。
在花生的下针期,完善鼓粒期,1亩叶片喷施流体钙镁20克,加水40斤喷施,可以有效的防止叶茎衰老,推动光合产物迁移,提升花生的整齐度,降低花生单仁果,空果、秕果。
3.硼中钼钼:参加花生氰化钠复原全过程和危害花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从而影响到其氮代谢。在缺钼土壤层上使用钼肥,可使花生高产10%~12%。
硼:提升苗期合理发枝数,推动苗期花蕾的分裂,提升盛开的总量和质量,从而降低花瓣败育,提升合理花的总数。有研究表明,花生荚果70%~90%是着生在第1~2对枝条上,而产生这一部分荚果的花蕾绝大多数是在苗期分裂生长的合理花蕾。早期补充使用硼肥很重要。
因此,苗期-初花期、下针期,每亩补充施用硼中钼20克,兑水40斤,喷施2-3次,可以减少花生出现只开花不结果,能够促进根瘤菌的发育和根瘤的形成,达到以钼增氮的效果,使后期花生荚果籽粒发育更饱满,提高花生百粒重,增加双仁果的数量,使花生增15%。
谁都知道,要想使庄稼获得丰产,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肥料。说起肥料,自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化肥,例如常见的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还有人畜粪尿和绿肥。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贫瘠的土地上,普通的庄稼长不好,可是豆科植物却能在不施肥料的情况下长势良好,这是为什么呢?秘密就在豆科植物的根部。
如果你仔细观察豆科植物的根部,就会发现那儿有许多圆鼓鼓的小疙瘩,它们好像一个个小瘤子,因此被科学家称为“根瘤”。根瘤看上去很普通,把它挤破后,里面会流出一些带腥臭味的“红水”。但是,这种“红水”并不寻常,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在红红的汁液中可以看见许多微小的生命在活动,有的像小木棍,有的像小圆球,这些小家伙们就是大名鼎鼎的根瘤菌。
我们知道,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它是植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元素。但是,空气中的氮都处于游离状态,无法被植物直接吸收,只有把空气中游离的分子氮变为氮的化合物,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固氮微生物帮忙了,而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正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很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豆科植物固氮的奥秘,竭尽全力试图解开根瘤菌的固氮之谜,因为这项研究太重要了,如果成功,它将意味着每年能省去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的人造氮肥费用。美国的著名共生学专家威廉·特拉格,经过认真计算后得出惊人的数据:全世界豆科植物每年在土壤中固氮的数量达9000万吨。
对豆科植物固氮本领的研究,可追溯到1838年,法国农业化学家波辛格鲁特首次发现,豆科植物能固定大气中分子状态的氮。1866年,俄国学者沃罗宁又发现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中含有微生物,并指出根瘤的形成是微生物侵入植物根部的结果。到了1888年,荷兰科学家别依林克应用分离方法,第一次获得了根瘤菌的纯菌种,此后,人们渐渐揭开了植物固氮之谜的最外面几层帷幕。
科学家们发现,根瘤菌在土壤中单独生存时并不具有固氮作用,只有把豆科植物的种子播到土壤中,待幼根形成后,根系的分泌物吸引根瘤菌,让根瘤菌通过根毛侵入根的内部组织,在那儿进行大量繁殖,使根部膨大形成根瘤,这时,根瘤中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结成了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根瘤菌才开始发挥固氮作用,供给植物氮素养料。
科学家们还发现,根瘤菌的种类有很多,每种根瘤菌只能在一种或几种植物根部形成根瘤。例如,豌豆根瘤菌只能在豌豆、蚕豆的根部形成根瘤;苜蓿根瘤菌只能在紫花苜蓿、金花菜的根部形成根瘤;豇豆根瘤菌只能在豇豆、绿豆、花生的根部形成根瘤;而紫云英根瘤菌只能在紫云英的根部形成根瘤。
经过许多年的研究探索,科学家们对根瘤菌固氮机制的认识越来越多,但遇到的问题和迷惑之处也同样越来越多。当人们清楚地了解到微生物进入植物根组织,会改变模样成为变形菌之后,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变形菌能繁殖吗?它们是如何传宗接代的?它们能接连不断地使根瘤菌完成生命循环吗?
对于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在变形菌生存的最后阶段,它们的植物主人便违反共生原则,把它们的共生者消化掉。植物的下一代若要感染上根瘤菌,还得通过土壤里新的细菌繁殖。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并非所有的细菌都会变成变形菌,也许有少数不能被消化掉。后来,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米舒斯金与他的合作者在研究中发现,变形菌内部会形成小圆细胞——似亲孢子,于是他提出推测:根瘤菌为了使自己免遭绝种,在它的独立生活期内,就是以似亲孢子的形式留在土壤里。
老的争论还在继续不断,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在研究植物固氮的过程中,一个使科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是,当根瘤菌离开了植物体之后,是否也同样能进行固氮作用。这是一个打破传统观念的想法,因为根据以往的概念,根瘤菌只有与豆科植物结合在一起,才能吸收空气中的氮从事固氮工作。也就是说,根瘤菌虽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土壤里过着独立生活,如同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一样,也是依靠吸取周围现成的有机物来生存的,但并不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根瘤菌可以这样世世代代生活几十年之久,等待着与合适的植物相遇。一旦遇到了好机会,根瘤菌便欣然告别土壤这一生活环境,进入到植物的根里面,使根部组织增生,变成瘤状。这时候,根瘤菌便获得了新的奇妙特征——固氮本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