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关中地区是如何成为汉帝国的经济中心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关中地区,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带,其面积大约为6万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个狭小的地方,确成为了西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司马迁的《货值列传》提到以关中为核心的西部一带,包括巴蜀和陇西,其面积和人口大约占据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财富却占据天下的60%。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关中地区是怎么成为汉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 一,关中天然的地理优势 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有函谷关、崤关、武关、潼关等要塞扼制通往关东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还未统一形成强大的势力之前,关中地区拥有十分安定的大后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并为中原王朝提供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个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而关中地区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关东地区,因此被称为「 ”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关中地区 由于这种地理上的优势,西周,秦,西汉都在此建都。因此关中地区就成为了上古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就必然会用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关中地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关中地区高居西北,因而远离了东方诸侯的混战。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很少能够进入关中,楚汉之争、七国之乱等基本都发生在中原一带。因此关中地区得以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秦汉以后,西北地区的游牧势力不断强大,关中地区过去「 ”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局面逐渐转变成为了四战之战,如唐朝时期的吐蕃和回鹘都可以威胁长安。因此,关中在唐朝以后就失去了秦汉时期的优势,走向了衰落。 潼关 除了地势上的优势之外,关中地区在气候上的优势通常是人们所忽略的。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显示,周朝到秦汉是中国气候偏暖期,南方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北移,使得北方热量和雨量增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关中生长着大片的竹林,这就是气候变暖的证明。 渭河平原 气候温暖湿润无疑有利于农业的开发,这也是关中地区能够成为国家经济和政治重心的一个保障。关中地区上古时代生态较为优越,当时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泾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稳定,利于农业生产。相反,处于同一个纬度的中原一带常常是面临旱涝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在汉朝之后,北方气候开始变冷,加上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关中开始失去了农业发展的依托。 二,农业开发的历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经济,首先要从农业开始。在自然经济的时代,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是经济命脉。关中地区是中国农业起源地区之一。距今8000年前,这里有了大地湾文化,在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稷标本,这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距今6000年前,这里有了半坡文化,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粟。传说中发明农业的神农氏也活动在渭河一带。 半坡人们的生活 周人是中国远古时代最擅长农耕的民族,其祖先后稷、叔均都因为农业而闻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之后的周族基本都在关中地区耕种,在甲骨文中,「 ”周”也就是「 ”田”,说明周族和农业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开发,关中地区自然也就开始发展起来。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是整个周王朝的王畿地区,这里自然也是王朝的经济重心。 后稷 东周初期,周平王东迁,犬戎横行于关中一带,经济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坏。此后秦国人开始在此经营。战国中前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鼓励耕织,并大规模垦荒,使得关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开发。商鞅还在秦国废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户为单位耕种的小农经济、商鞅的改革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秦国的大粮仓,被称为「 ”天府之国”,这为秦国后来的争霸战争和统一战争提供了粮食保障。战国末期,关中又修建了长达300里的郑国渠,使得整个关中地区得以灌溉,也提高了关中地区的粮食单产量。根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郑国渠修建后,关中可以亩产一钟,也就是六石四斗,而同时期的华北平原一带仅为一石半左右,「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郑国渠 西汉建立后,继续在关中地区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开凿了龙首渠、白渠、六铺渠、成国渠等灌溉河流,使得关中地区河道纵横。这些交错纵横的河流不仅解决灌溉问题,还解决了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益肥关中之地”。《汉书·沟洫志》记载当时的一首民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正是关中水利工程发达的表现。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汉代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最先在关中推广。如赵过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关中试验,使得产量可以提到25%到50%。 关中水利地图 从8000年前的大地湾时代到汉朝,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关中地区显然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虽然关中地区的面积狭小,但是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发达,因而其但产量远超其他地区。再加上关中地区处于四塞之地,内部环境较为安定,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因而关中地区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成熟,成为了关中成为经济重心的根本原因。 三,移民活动:充实了关中的人口 人口的多少往往和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关。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而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开发。关中地区早在周国建立后就出现了移民活动。在周文王时代,由于周国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因而吸引了许多来自于殷商地区的移民。许多殷商贵族也投向了周国,这些贵族必定会带来大量的宗族,增加不少的人口。 耦犁 春秋时期,秦国也不断设法增加关中地区的人口。秦国在对外战争胜利后,往往会将其地区的人口前往关中。如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 ”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秦在取羁马后,「 ”迁其民于河西”。战国时代,为了进一步开垦关中地区,商鞅制定了《垦草令》,招徕各国移民来关中开垦。当时关中地区的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而三晋之地却是土狭而民众。为此,商鞅颁布移民的政策,规定外来移民进入关中偏远地区开垦,可以免除十年的赋税。商鞅的措施无疑使得大量的三晋流民涌入了关中,充实了关中人口,也加速了农业的开发。 商鞅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将全国各地的宗室贵族、豪强地主、富商大贾等迁往关中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控制,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强关中的经济实力。仅仅在前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些豪强一家不只5口人,因而这次移民的规模是空前庞大的。 阿旁宫 刘邦建立西汉后,也大规模向关中移民达30万人以上。到了西汉末期,刘邦时期移民关中的后代已经达到了120万人。为了安置移民,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了大量的「 ”陵县”。在西汉末期,长陵人口达18万,安陵约10万,茂陵达到28万。这些豪强宗室都都是富裕人家,迁徙到了关中,自然能够 *** 消费,提升关中的工商业发展。在汉朝,首都长安拥有100万的人口,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长安无疑以关中作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

关中地区是如何成为汉帝国的经济中心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历史当中 农业的耕作制度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分别是什么

(1)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期:代田法 播种工具耧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技术 沿用至今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有的地方一年三熟

(3)灌溉技术的发展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翻车;唐朝时期:筒车;宋朝时期: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风力水车。

耕作制度

一、原始社会——撂荒制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石斧、石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收获用的石刀、石镰。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开始可能在山地,以后向江河两岸比较代平的地区发展。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作制。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以后产生了与播种直接相结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出现了用以掌握农时的原始物侯历。牲畜野放,后来产生了简单的栏圈。把野生植物和动物培养、驯化验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最大成就。人类现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农业时代栽培和驯化成功的。

二、奴隶社会——休闲制

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占主导地位,因为广泛使用的木器已用青铜工具加工制造,而且青铜农具已日益普遍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原始农业时期相比,农具的类型变化不大,耕犁可能已经出现,但耒耜和锄钁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农具,虽然这些农具许多已安上金属刃套了。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耕地主要在华北大平原和其它江河两岸比较低平地区。当时华北地区沼泽沮洳较多,要在比较低平的地区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的沟洫农业是黄河中下游华夏族农业的主导形式。沟洫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沟洫的作用在于排而不在于灌。沟洫农业是旱地农业而不是灌溉农业。与沟洫农业相适应,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闲制所代替,《诗经·尔雅》中的“菑、新、畲”,《周礼》中的“易田”等,都是休闲制的反映。在南方,除了部分地区仍在山区实行刀耕火种外,也较普遍地在低平地区经营水田。

沟洫农业是垄作形式的旱地农业。当时的农业劳动采取两人简单协作的耦耕方式。在这种形式下,耕地的选择、布置、整治,农时的掌握,品种的选育、播种、管理、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就。在南方的水田则实行比较粗放的火耕水耨法,这种方法并不完全同于刀耕火种,有的地方往往是与简单的蓄水工程相结合的。这一时期更为完备的天文历已代替了原始的物侯历。在对不同封的辨别和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知识。在畜牧业方面,舍饲、阉割、相畜、孕畜保护、牧场管理等项技术都已出现或有所发展。

三、封建社会——连作制、轮作复种制、多熟种植

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耕作制度则由休闲制转为连作制。

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动力的主要特点。农业具从质料到形制都比前一段有了很大的变化,铁农具获得普遍使用,不但有铁锸铁钁,而且有铁铧犁、耙、耱、耧车等各种工具,农业动力则由人力发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风力。农业工具和动力的这种变化使整个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为方改观。

在北方由于自然景观的某种改变,由于井田制的破坏和牛犁的推广,沟洫农业走向衰落。在南方,水田获得进一步的开发。这些情况促使了水利建设高潮的出现,一批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相继兴建。但在北方,旱地农业仍占主要地位。耕作制度则由休闲制转为连作制。战国以后,虽然休闲制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期并未绝迹,但连作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耕作制度。适应连作制的需要,我国农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轮作倒茬方式。这时复种制也已在局部地区出现了。

隋、唐、宋、辽、夏、金、元诸代,在耕作制度方面,这一时期轮作复种有所发展,最突出的是南方以稻麦复种为主的一年两熟制已相当普遍。

这一时期农业工具继续有重大的发展。例如包括十一个部件的结构完整、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耖、耘荡、龙骨车、秧马和联合作业的高效农具如粪耧、推镰、水转连磨等。旱地、水田农具均已配套齐全,在传统农业范围内,已达到接近完善的地步了。

这一时期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继续有所发展,但比较缓慢,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一套完整的措施。水稻育秧、移栽、烤田、耘耨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一年两熟的需要,更重视施肥以补充地力,肥料种类增加,讲求沤制和施用技术。

明代和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多熟种植的迅速发展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标志。

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在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粮菜间套作一年三熟和二年三熟的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方式。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又获得发展。深耕被进一步强调,耕法更为细致,为了弥补耕具的不足,出现了套耕、转耕等方法。肥料的种类、酿造、施用继续有长足的进步,接近传统农业所能达到的极限。

耕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商朝时已存在,西周时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1、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3、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1、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王田制:(如王莽时实行):形式上类似于井田制,但性质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王莽实行它目的是托古改制、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但结果适得其反;

3、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4、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