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

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

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

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土质变差,土地结板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的,以下是关于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

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1

1、合理轮作

蔬菜种植和大田作物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蔬菜种植茬口很多,*壤几乎没有修养的时间。但是为了让*壤得到修复,所以我们种植蔬菜要进行轮作,至少要使不同*层的*壤能够交替使用。首先深根系和浅根系的蔬菜轮作倒茬,避免同一*层*壤养分被过度消耗。其次不同科属的蔬菜轮作防止*传病害。

2、深翻*壤

设施蔬菜翻地太浅,随着使用表层*越来越浅,底层*越来越硬,导致蔬菜根系下扎困难。深翻耕可以将深层的紧实*壤变为疏松细碎的*壤,增加*壤孔隙度,促使*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发育。

3、生石灰调节

使用生石灰调节*壤酸度,首先检测*壤pH值,6以下进行调酸,按照pH值每提升0.7~1.0使用100kg/667m生石灰要求,以调整达到pH值6.5为标准计算调酸的667m用石灰量

将确定的石灰用量分成2份,分2次撒均匀后翻耕到整个耕作层。同时改善*壤环境条件,实施三沟配套、深沟高畦、加深耕作层,要求深度达到17cm以上。

4、*壤消毒

对*壤进行消毒可以减轻连作障碍。在夏季,利用高温天气进行*壤消毒。夏天在持续阳光照射下,覆膜后地表温度可达50-60摄氏度,可以有效杀灭地表虫卵、细菌和多数对作物生长有害的病毒等微生物;在冬季到来之前对*壤进行深翻,使埋藏在地表下的害虫、虫卵暴露在地表,利用冬季低温冻杀害虫。

5、多施有机肥

多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壤板结,有机肥可以利用作物的秸秆及畜禽粪便来发酵,在有机肥料的使用中要注意有机质的含量,高有机质含量的肥料,对改良*壤效果显著,使*壤板结得到改善。秸秆对改良*壤的效果比较好,农作物秸秆包括小麦秸秆、粉碎的玉米秸秆等都是非常好的有机肥资源。

用作物秸秆铺洒在*壤上后,灌上充足的水、盖好大棚进行闷棚,这种做法对改良*壤也有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很好消除*壤里的次生盐渍化。

6、科学施肥

施肥要防止氮肥过量,氮肥过量会导致蔬菜养分吸收不平衡,生长较慢。钾肥不足时,植物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所以在施肥时氮、磷、钾都要科学施用,才能调节好*壤中的养分元素,减少蔬菜病害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设施蔬菜*壤改良的方法介绍了,在设施蔬菜*壤的改良中,必须对*壤性质进行明确分析,合理的应用科学方式方法,发挥科学施肥的关键改良作用,充分减少*壤的盐分,预防病虫害发生。

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2

土地深耕

不同的作物耐盐性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种植户耕地深度只有10厘米!这样耕地是不对的,长期这样耕地会导致土壤耕作层变浅、耕地土壤逐渐板结,土地保墒性、透气性差,降低农作物产量!

正确的耕地深度应该是20-30厘米!这样的土地深耕才能让土壤通风透气,改善耕层构造,起到对板结化的抑制效果。

合理选肥

种植户合理地选肥很重要!常用化肥的致盐能力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氯化铵>氯化钾>硝酸铵>硫酸钾>尿素>三元复合肥>二元复合肥。由此可见, 含氯化肥的致盐力较强,其次是硝酸盐、硫酸盐肥料,大棚土壤施用时要特别注意!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经过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会转化形成腐殖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土壤碱性。另外,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有机酸,这样就能酸碱中和,起到缓解盐渍化的目的。

种植户需要注意一点,使用有机肥时,如果是使用粪肥,一定要用 彻底腐熟的粪肥!不然会引起种子不发芽、烧苗、烧根,土壤盐渍化将越来越严重!

增施微生物菌肥

微生物菌肥中的 有益菌可以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打破土壤板结,调节和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气性能,让土壤更适合作物生长。

不过,种植户需要注意,微生物菌肥 不能和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含硫化肥(如硫酸钾、稻草灰)和过酸或过碱的肥料等混用,不能在高温干旱,零下温度条件下施肥,不能把菌肥和未腐熟的农家肥混用, 这些情况都很容易杀死菌肥中的生物菌。

多用腐殖酸类肥料

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主要成分,而腐殖质主要是依靠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得来的。因此, 向土壤直接补充足量的腐殖酸可以大大提高团粒结构形成的数量,从而改善土壤板结问题。

种植户要注意施用时的温度,一般温度在18度以上,但不能高于38度,腐植酸类肥料在天冷的情况下见效慢,而温度过高,就会降低干物质的积累,效果也会不好。

秸秆还田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后,在其腐解的过程中,可吸附、利用土壤的矿质元素,同时作物还田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透气性(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促生了土壤有益微生物,可谓一举多得。

尤其是针对7-10年的棚室,秸秆的效果非常好,比单独使用有机肥效果更好。现在很多菜农还在使用未腐熟的粪肥作为有机肥,危害比较大。不管是鸡粪、牛粪,使用时可以通过加入秸秆腐熟发酵。

以鸡粪为例,里面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钾, 一层鸡粪加一层秸秆,堆在一起腐熟发酵,既能把鸡粪里的盐分降下来,还能把更多的有机质腐熟出来,同时高温发酵可以消灭一大部分病原杂菌。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地块,可以大量使用秸秆,秸秆腐熟的过程能吸收一部分盐分,降低土壤的盐渍化。

种草

种植户可以通过种植一些草,来减少水分的蒸发,以此缓解土壤中盐分上升。比如,果园可以种 鼠茅草、紫花苜蓿等。

不过要注意在种草的时候,草的根系不可过长,防止与果树抢夺生长营养。也要注意长势,不可让其长得过高,否则对果树下部果实的生长将会造成较大影响。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土壤的盐渍化。这种方法 比较适合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地块,以此来起到缓解效果。

拿蔬菜来举例,种植户要根据缓解土壤酸碱度、平衡土壤肥力的原则安排茬口。如种植马铃薯、甘蓝等会提高土壤酸度,而种植玉米、南瓜等会降低土壤酸度。

对于土壤盐渍化,我们还可以有2个方法:

种植耐盐性强的作物

种植户可以在盐渍化的田地里种植一些耐盐性强的农作物。例如枸杞、沙枣、南瓜、甘蓝、菠菜、大蒜、蚕豆、韭菜、芹菜、芥菜等等都是适合轻度盐碱地种植的农作物。

以水压盐

俗话讲,“盐随水走”,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水漫灌的方法,来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以水压盐可以将土壤中的 各种盐离子稀释并带到土壤耕作层以下,可防止盐离子在耕作层聚集,影响作物生长。

种植户用水的时候需要注意,最好用深层井水。

特别提醒

因为土壤改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没看到成效就放弃治疗土壤,这样到最后,病害越来越多,土壤越来越坏,有可能啥都种不出来了。

泥土种不出蔬菜能用什么改善土质3

一、为什么种植蔬菜的土壤容易变差,而种植大田作物相对好很多

这主要是因为蔬菜消耗养分比较多造成的。

在所有的作物中,蔬菜算是对养分消耗比较多的,比同是园艺作物的果树、花卉施肥都多,比大田作物施肥也多,因为蔬菜生长快产出也多。

蔬菜中除了速生叶菜,大部分生育期很长,期间不断生长不断采收,需要有大量的养分吸收,所以种植这种长季节的蔬菜,我们常常多次追肥。

多是追施化肥,化肥虽然肥效快,但是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好的影响,降低腐殖质的含量,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肥沃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等等。化肥尤其是氮肥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施肥不对或者施肥不足均会导致蔬菜对土壤过度消耗,表现土壤的有机质减少、透气性变差。

二、在蔬菜种植日常管理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3点进行土壤改良

1、化肥减量

化肥对农业的影响虽然是不可忽视的`、巨大的,因为化肥作物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由高产再向高效和高质转变。生产出高品质的蔬菜,是需要有良好的土壤环境的,如果土壤条件足够好,相应的肥料和农药投入就会减少。

所以在实际种植中,要降低对化肥的依赖,减量使用化肥,施用有机肥。很多种菜的朋友不喜欢施有机肥,原因无非是见效慢,价格相对贵。其实有机肥的施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麻烦。有机肥也不单是粪肥,还有厩肥、土杂肥、饼肥等都是有机肥。

秸秆还田也是一种有机肥的施入方式,秸秆腐熟能够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我们见得比较多的是大田作物秸秆还田,现在也有了蔬菜植株粉碎机,把要拉秧的植株直接粉碎到地里,翻地后施入,能够很好的改善土壤环境。

2、合理轮作

蔬菜种植和大田作物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蔬菜种植茬口很多,土壤几乎没有修养的时间。但是为了让土壤得到修复,所以我们种植蔬菜要进行轮作,至少要使不同土层的土壤能够交替使用。

首先深根系和浅根系的蔬菜轮作倒茬,避免同一土层土壤养分被过度消耗。大部分果菜比如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的根系都比较深,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能够吸收深达一米土层的养分和水分;

而大部分叶菜根系都比较浅,主要分布在0-20cm的浅土层。不同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是不同的,果菜主要吸收利用氮磷钾等各种元素;叶菜主要吸收利用氮素,少量吸收磷钾元素。

其次不同科属的蔬菜轮作防止土传病害。蔬菜上的病虫害比较多,如果同一种蔬菜长期种植,会产生同一病菌的和根系分泌物质的积累。

根系分泌物会对同一科的蔬菜产生毒害,而富集的病菌则会导致各种土传病害。所以蔬菜种植要进行不同科属的轮作,比如茄果类蔬菜种植一茬后,需要接着种植瓜类蔬菜、豆类蔬菜、叶菜等,至少种植其他科蔬菜3茬后再种茄果类的。

3、深翻土壤

露地蔬菜可能还好,大棚蔬菜翻地太浅,随着使用表层土越来越浅,底层土越来越硬,导致蔬菜根系下扎困难。

深翻耕可以将深层的紧实土壤变为疏松细碎的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促使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发育。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农业部

2015年2月17日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亟需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农业部制订《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一)化肥施用现状。我国是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化肥生产量7037万吨(折纯,下同),农用化肥施用量5912万吨。专家分析,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偏低,化肥施用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较大,大体在40%以上。当前我国化肥施用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亩均施用量偏高。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二是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城市郊区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树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肥比较普遍。三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7000多万吨,实际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为35%左右。四是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三重三轻”问题突出。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机械施肥仅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左右。

(二)面临的形势。化肥施用不合理问题与我国粮食增产压力大、耕地基础地力低、耕地利用强度高、农户生产规模小等相关,也与肥料生产经营脱离农业需求、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相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措施,也是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可行性。从国外的经验看,欧盟、北美、亚洲、中东部分发达国家的化肥施用量都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或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了减肥增效、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我国的实际看,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目前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达到33%、24%和42%,比项目实施前(2005年)分别提高了5、12和10个百分点。在肥料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化肥用量增幅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化肥用量增长1.3%,分别比2012年和2005年低1.1和1.5个百分点。如果科学施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耕地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肥料利用率逐步提高,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实施,加快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和肥料使用管理,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生产、节本增效。在减少化肥不合理投入的同时,通过转变肥料利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和施肥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分作物控肥目标任务,稳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三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土肥水种等生产要素和耕作制度,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有效推进科学施肥。

四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方式,充分调动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积极性,构建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初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一是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

二是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到2020年,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5亿亩、增加8000万亩。

三是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从2015年起,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平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三、技术路径和区域重点

(一)技术路径

一是精,即是推进精准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二是调,即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三是改,即是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四是替,即是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二)区域重点

东北地区。施肥原则:控氮、减磷、稳钾,补锌、硼、铁、钼等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措施:结合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有机肥;适宜区域实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在大豆、花生等作物推广根瘤菌;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技术,适时适量追肥;干旱地区玉米推广高效缓释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

黄淮海地区。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补充硫、锌、铁、锰、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周期性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实施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玉米种肥同播,棉花机械追肥,注重小麦水肥耦合,推广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技术;蔬菜、果树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有效控制氮磷肥用量;设施农业应用秸秆和调理剂等改良盐渍化土壤,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石灰等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发展果园绿肥。

长江中下游地区。施肥原则:减氮、控磷、稳钾,配合施用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推广果茶园绿肥;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高效经济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华南地区。施肥原则:减氮、稳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适宜区域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种植;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注重施肥技术与轻简栽培技术结合,高效经济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西南地区。施肥原则:稳氮、调磷、补钾,配合施用硼、钼、镁、硫、锌、钙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注重沼肥、畜禽粪便合理利用,恢复发展冬闲田绿肥种植;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山地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西北地区。施肥原则:统筹水肥资源,以水定肥、以肥调水,稳氮、稳磷、调钾,配合施用锌、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配合覆膜种植推广高效缓释肥料,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推广配方肥、增施有机肥;在棉花、果树、马铃薯等作物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工程措施利用石膏等调理剂改良盐碱地。

四、重点任务

(一)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方式,加快成果应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拓展实施范围。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二是强化农企对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按照“按方抓药”“中成药”“中草药代煎”“私人医生”等四种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二)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推进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小麦、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

(三)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立足农业生产需求,整合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一是加强技术研发。组建一批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研发。二是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四)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特点,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一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二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研发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和果茶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绿肥。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五)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治理盐碱、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能力,确保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同时,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成立由部领导任组长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协调指导组,部内有关司局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种植业管理司负责具体工作。各省(区、市)成立由农业厅(委、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上下联动推进。结合实施延伸绩效考核,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重点实施区域要建立协作机制,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信息优势,鼓励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三)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规模,支持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推广。对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科学施肥服务和施用有机肥、配方肥、高效缓释肥料予以补助。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

(四)强化技术支撑。农业部成立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开展指导服务,把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落实好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研发重大专项。推动建立全国肥效监测网络,完善肥料使用调查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掌握肥料使用和效应评价数据。地方各级农业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团队,围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五)加强宣传培训。开展“科学施肥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知识,增强农民科学用肥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学施肥技术水平。

(六)加强法制保障。抓紧制定出台《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和《肥料管理条例》,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和肥料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肥料使用管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加强肥料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