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石牯塘镇的经济概况

2012年全镇有生猪规模养殖户268户(其中温氏养殖户79户),生猪第一季出栏量26830头(其中温氏养殖户10800头),第一季存栏量61957头(其中温氏养殖户3037头),第一季能繁殖母猪存栏量4265头。养禽(鸡鸭)专业户(注:饲养1000羽以上的在统计内),养殖户68户(其中天农养殖户41户),。第一季出栏量4.2438万羽(其中天农56.8688万羽),第一季存栏量45.6570万羽(其中天农35.1000万羽)。2011年耕牛年饲养量2785头。

石牯塘镇的经济概况

石牯塘镇反季节荷兰豆,90年代成功引种以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几年每年种植面积近5000亩,亩产达1500公斤,年总产达7500吨,成为英德市较大的反季节荷兰豆生产基地之一。石牯塘镇反季节荷兰豆一般于7月份播种,10月份出产,产期约4个月。石牯塘镇土质、水质、气候好,无污染,出产的荷兰豆个大均匀,肉质爽,味清甜,95%以上为一级标准豆,远销至广州、深圳等蔬菜交易市场,并出口至香港、国外,成为免检商品,每年的产品非常畅销。

石牯塘联山冬菇,石牯塘镇联山村瑶族及黄洞村等山区农民素有生产冬菇、木耳特产的习惯,近年引进种植新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年生产冬菇40吨、木耳30吨。

石牯塘茶叶,由于土质气候得天独厚,现有茶园面积500多亩,年生产干茶70多吨,生产飘香牌绿茶荣。1987年省优产品,红碎茶二号获1998年部优产品,生产的茶叶产品荣获1991年中国美食优化科学金奖,1992年全省茶叶评比中荣获红、绿茶优质茶称号。近年生产的石牯塘绿茶供不应求。

石牯塘还种养水稻、花生、蚕桑、甘蔗、蔬菜、竹笋、冬菇、木耳、灵芝、茶叶、饲养四大家鱼锦潭鱼等。2011年全镇种植水稻25316亩,总产量7924吨,种植花生13629亩,总产量2268吨,种植蚕桑2491亩,总产量4706吨,种植甘蔗5455亩,总产量26544吨,种植各种蔬菜(青菜、冬瓜、节瓜、荷兰豆、线瓜、茄子、西红柿、豆角、粉葛、沙葛、辣椒、莲藕、薯菇、怀山等)15817亩,总产量26738吨,种植各种水果5561亩,总产量978吨,种植竹笋27048亩,总产量13524吨,养殖面积8700亩,各种鱼(主要是四大家鱼,主销珠三角地区)产量3571吨,种植茶叶200亩,年生产茶叶40000公斤,引进田永成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50万元种植3000亩油茶基地,2012年扩大到7000亩以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打造成为我镇的特色产业。全镇年生产冬菇3000多公斤,年生产木耳4000多公斤,年生产灵芝2000多公斤,年产天然蜂蜜糖4000多公斤。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I

复习目标: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本难重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强化地图和图表的判读和运用;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第一章 人口的变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以集团性、大批迁移为主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能认识P45图3.9,包括小麦牧羊带位置)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三低一高一大一小”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 单产高,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地价地

(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给一幅农业地域图,要能识别其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关键看从事何种农业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II

复习目标:

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课本难重点,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强化地图和图表的判读和运用;

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土地、水源、原料、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乡土情感等

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导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3.工业类型:(按影响布局主导因素分类)[理解]

4.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记忆]

 鞍钢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处原料地、靠近燃料地、初期用水、用地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靠近市场、劳动力充足、交通便捷

 宝钢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水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水陆交通极佳、技术水平高、人才密集

5.从环保角度分析污染工业的布局(给出地图会分析各个工业的布局位置)[记忆]

大气污染:工厂设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6.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理解]

经济角度

社会角度

环境角度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理解]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

2、工业集聚意义 [记忆]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理解]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记忆]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

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记忆※]

1.发展的区位特点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较近

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交通

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2.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 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理解]

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记忆]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 20世纪70年代 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 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发展特点

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低高

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理解记忆]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记忆]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 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 产品:研发费用高;

(3) 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 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5)军事订货:政治条件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记忆]

分为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见课本P80图)

发展趋势: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记忆]

1.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

2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原因

(1)、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2)、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记忆]

交通线的发展: 促进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延伸发展

交通线的衰落: 城市发展缓慢或衰落、城市空间形态沿衰落交通线方向基本保持不变

2.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稀少

山区 地势起伏大  商业网点密度小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交通运输线路密集

平原 地形平坦商业网点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

3.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理解记忆]

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在城市道路交叉点,分布在市环路边缘,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

时期人类思想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人类谋求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记忆]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P96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必然性: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纲领:[记忆]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三.途径 [记忆]

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为――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3304.html